王智慧 陈当当

[摘           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学生的账务处理实操能力要求较高,在大数据时代,账务处理软件在企业中普及率大幅提高,导致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企业需求脱节。在产教研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与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充分协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建立校内外教学平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关    键   词]  产教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081-0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系统中一种高层次教育,肩负着向社会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重任。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完善,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企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革,这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高职院校需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当地企业发展特色为依托,深度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发展需求相融合,搭建人才培养的长效制度,密切对接企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当地输出高质量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会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下,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的产业结构以及教学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这对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待更新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秉承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经济管理与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操作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具有财务核算和监督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虽然突出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账务处理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更加流程化和规范化,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正在发生着变革,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中可以深度结合“云计算”“大数据”“财务共享中心”等对会计人才的影响,密切关注企业需求,突出“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对大数据财务分析、业务财务一体化、智能财税、会计信息系统等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集中性实践课程模块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课程类别有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限定选修课程和公共任意选修课程;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类别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集中性实践课程模块包括类似于军事技能训练与专业教育等的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整体教学设置中,一方面,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分布不均,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深入;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提高,但是人工智能代替传统的记账方法的账务处理程序中,这样的课程体系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人才培养方式有待优化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最大的区别在于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需要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来源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来校工作,另一种是从其他院校转入,极少一部分教师有企业财会工作经历。虽然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的不同,灵活选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演示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但大多都是强调理论教学,无法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变革,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会计专业教师利用RPA、Python、智能财税等平台进行财务分析的教学需求进一步加强,这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多元主体协同有待深入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学院会计专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稳步结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信息化交流平台并不是很成熟,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在高职院校深入展开,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到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并没有深入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脱节,以至于学生就业以后还需要通过新一轮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此外,政府的政策环境与财政支持有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存在利益互补。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各部门的协同配合。

二、高职院校产教研建设中政府职能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研的实施开展需要企业和科研机构各部门协同配合,传统的产教研合作模式下各部门信息传递存在一定的阻碍和滞后,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影响了产教研的实施成效。近年来,政府逐步重视高职院校产教研的实施,出台了多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整体方向、企业发展方向和科研机构科研方向的选择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作为中间纽带对产教研协同主体各方信息平台的搭建提供一定的政策指引和财力支持,对产教研的实施有一定的推动性。

(一)提供政策指引

产教研的有效实施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指引。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整个会计行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把握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的总方向,政府通过制定产教研各协同主体资质标准、合作要求、各方协作运行结构、协作运行制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准则,指引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使用和成果转化,引导高职院校的产教研运行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扶持重点产业,通过经费保障等政策支持重点科研项目,以此引导产教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产教研的实施方向吻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产教研协同创新成效。

(二)提供财力支持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具备天然的财政优势,拥有资金分配权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推动着整个市场的发展。在政府财政资金政策的支撑和保障下,高职院校产教研协同主体将会吸引更多科技资源,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优化资金结构,为产教研协同主体创设更多的合作机遇,达到产教研协作过程中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资金要求。互联网经济下,新的科技平台在账务处理中不断涌现,高职院校原有的设备在慢慢被淘汰,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分配发放权力,推动高职院校智能财务软件的应用,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推动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三)整合信息资源

产教研协同过程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涉足领域不同,难免会出现信息沟通障碍,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避免各协同主体间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发生,节约产教研合作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帮助各协同主体无缝黏合,打通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信息传递渠道,整合各方提供的信息资源,降低不同主体间的信息理解误差,促进产教研的深度融合。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缩短信息传递时间,降低时间成本,为协同主体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监督主体协同

高职院校着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工作重点是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企业目标主要集中于经济价值的创造,各协同主体目标不同,在协同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也不一样,政府在产教研协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保证各协同主体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促进协同各方围绕产教研各流程领域发挥其职能作用。政府在产教研实施过程中涉及资金预算、资金在各主体中的分配以及资金的使用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政府还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保障知识产权的同时,监督科技研发成果的市场使用效果。通过政府的监督,促进协同各方利益共享,为各协同主体有效实施产教研提供强劲的后备力量。

三、产教研协同创新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能胜任财务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的改革,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稳步对接,学校输出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注入新活力。教育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科学研究成果反哺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将科研成果在企业生产中落地,更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产教研的是各主体相互协同,达到多方互利共赢。

(一)转变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满足企业需求

会计岗位对技术技能的要求高,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还有所欠缺,即使部分学生有实操技能,但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对会计账务处理流程冲击力度大,企业会计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外,还需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相关知识,并能对数字化办公软件进行操作应用,对财务大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和处理,高职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简单的票据处理技能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企业需求的满足都存在一定影响。搭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明确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方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见文末图1)

(二)调整培养方式,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以后还需要匹配对应的教学手段适应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对会计业务的操作影响。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企业实操能力和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相比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数据时代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通过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聘请实操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进校指导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帮助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向适应会计行业发展需求。邀请企业会计人员承担校内实训课程,引入企业智能化会计信息处理平台,虚拟企业账务处理场景,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生与会计行业人员交流学习的平台,高效提升学生会计实操能力。学校也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工作需求相联系,提升现有教师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授课方式,提升教学效果。采用产教研协同育人模式,壮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优化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见图2)

(三)丰富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丰富教学平台,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也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按照账务处理手段先进、育人环境优良、就业前景良好的原则选择合作企业,结合会计行业发展形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建设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打造实践教学场景和生产性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岗位实习和就业需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企业会计师参与学校教学活动,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平台,提升师资力量水平的同时,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性教学,聘请企业账务处理熟练的技术骨干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制订实习实训任务书,联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共同评定学生实习实训成绩。校内校外多方联合,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见图3)

(四)深入多元主体合作,达成多方互利共赢

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多方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等,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深入结合企业需求,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不仅能学到前瞻性理论知识,而且在校期间就能在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减轻毕业后“就业难”的压力。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为学校提供会计实务操作资源与平台,不仅能提升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而且为企业自身培养了一批动手能力强的会计技能型人才,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改善“用工荒”的状况,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立足于企业实际,有助于科学研究方向的精确定位,企业在提供科研平台的同时,也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进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多元主体合作使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应用到实践中去,提升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社会服务能力。(见图4)

四、结论

在人工智能普及的当下,高职院校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建立产教研人才培养体系十分重要。政府在产教研实施过程中起着极大的助推作用,建立产教研合作模式,实际上是将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协调发展,有效利用各方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陶红梅,杨迪.“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推进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23, 531(1):131-134.

[2]刘怡,柳志,孟琳霖.基于产学研融合的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福建轻纺,2023(3):63-67.

[3]彭相华,余敏,潘显民,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9):26-28.

[4]迟明园,陈旬.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财会学习,2023(1):149-151.

[5]郭月楠,吕建永.政府主导型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智慧教育建设路径研究[J].福建轻纺,2023(5):41-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