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雯

[摘           要]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研究与实践问题展开探讨,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定位以及要素构成入手,深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现状问题,最后,总结提出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以期能够为高校办学,以及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085-04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其发展不仅要遵循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同时还应符合社会潮流,需要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能够为行业提供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个人成长、发展之路。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社会企业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加强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定位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素质是先天的特点,属于本来性质,而素养则是通过训练和实践不断积累获得的技巧或者能力,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核心素养是能够通过学校的教育、引导和训练形成的。综合素质是目标层面的概念,重点在于“综合”二字,体现的是个体发展的全面性;而核心素养则是培养层面的概念,重点在于突出个体发展的关键性,即学生培养的关键在于核心素养。前者是对教育内容而言,后者则是针对教育功能的要求[1]。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适应能力,属于综合能力,包括职业兴趣、习惯、能力、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多方面内容,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较多,如受教育程度、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个人身体情况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业素质也称为职业素养。

结合上述分析,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指的是职业发展变化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与工作环境、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岗位竞争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2]。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随着当前国家发展脚步的逐渐加快,为实现各行各业的有效发展,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

第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情况之下,传统产业日渐式微,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各行各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加强学生培养,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便其能够灵活应对复杂情况,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变革。

第三,服务院校办学发展。新时期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发生转变,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目标、重点也在不断更新。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进而提升院校的办学吸引力,推动院校持续、稳定发展。

第四,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等,实现学生与社会环境、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能够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理想、态度、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的有效培养,满足个人需求,构建良好价值观念,为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积极意义[3]。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现状研究

(一)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体系构建不完善,而且缺少专项研究和改革经费,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际展开职业核心素养研究和培养缺乏良好支持。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对社会资源的调用,以及企业的引导力度仍需加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践机会、场所等,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部门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学校层面

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大,认为本科高校展开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缺乏对职业素养的重视,相关研究工作并不深入,培养手段和方法也相对较为单一,难以支撑学生的后续发展。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正处于转型阶段,实际工作成效尚不明显,相关培养体系、机制有待完善,而且政校企之间的联动程度不足,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效果难以得到良好保障。

(三)教师层面

从教师角度来看,作为展开和执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团队的能力、教育理念以及专业水平等,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有直接影响。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实际情况来看,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稳定,难以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和培养,教师的更换和调整,也会给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来一定影响,师生之间的熟悉和了解需要时间,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过程,若频繁更换教师会影响到培养效果,以及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此外,职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培养模式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也十分突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学生层面

学生作为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主体,对培养效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实际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对自身的了解和分析不足,如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工作,个人特长是什么,导致其在就业择业时,不仅不了解就业形势,还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不准确,十分盲目。第二,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大部分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不清楚,缺乏明确职业目标,这也会导致缺失职业追求,实际职业素养培养较为困难。第三,缺乏职业素养意识,虽然当前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产生了较强的紧迫感,但是缺乏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对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以及相关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足,主动性较弱,经常出现临时抱佛脚的情况,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影响个人就业。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

(一)构建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充分结合职业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新时期背景下,行业发展、社会经济转型的实际需求,着重从精神培养、能力提升,以及实践水平三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培养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切实提升职业核心素养。

1.构建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意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态度等,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职业态度,以及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健康的身心等,都是职业核心素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开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内容。因此,应构建相应的精神培育体系,并充分结合大学生实际特点,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展开精神培养,并在人文素养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当中,逐步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专业技能与精神素养的有效结合。对此,在实际展开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包括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第二,培养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形成乐观的心理、展开健康的生活,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认同能力和感受。第三,加强人文培养,实现文化积淀,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2.构建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帮助学生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以及社会参与能力。职业核心素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在构建职业能力提升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当前社会以及岗位需求。首先,应着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认知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充分了解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发展动向,以及人才要求质量和标准,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其次,应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训练,社会生活以及工作,并不仅仅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就可以胜任的,还需要与上级领导、同事、服务对象等展开沟通交流,因此,需要人才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最后,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包括生涯规划、自我管理以及自主学习等多个方面,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构建职业实践管理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是新时期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内容,也是当前社会企业在选拔和任用人才过程中,最为关注的素质之一。对此,职业实践管理体系构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当中的占比,并充分结合当前社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模式等,针对性展开实践教育培训,提升学生个人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

(二)完善培养机制

为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需要完善相应培养机制,确保培养教育活动、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应完善相应保障机制,加强政府支持,同时学校也应建立独立的专项经费,为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保障。其次,完善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以及特点,建立激励机制,例如,将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活动、课程等,与学分联系在一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职业核心素养活动当中,将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最后,完善相应评价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评价,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优势,并以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为主要目标,先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内涵,确定评价指标,并将其融入课程标准以及学业质量标准当中,落实到各年级、各专业,并通过多元主体评价、多种方式评价,促使教学评价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政校企行联动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加强研究,完善相应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同时还需要企业以及行业的支持,强化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以及工作岗位之间的契合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因此,还应深入加强政校企行之间的联动和交流,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4]。

第一,加强政府部门引导。为实现政校企行之间的有效联动,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舆论,联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打通高校与企业、行业等各方力量之间联动合作的路径,促使社会力量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构建良好社会环境,提供可靠支持。

第二,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使其能够更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保障人才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对此,需要打通校企合作的渠道和路径,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学校应积极与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展开合作交流,一方面,可采用双师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内容,以及岗位要求。此外,还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在校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应借助校企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够深入真实场景学习和工作,提供平台,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

第三,打通产教一体。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实际工作情况,适应工作环境、节奏等,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在实际修订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目标的过程中,可邀请行业内的专家,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士参与其中,保障企业以及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度,实现协同育人。

第四,互通产研成果。为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还应推动二者互通产研成果。一方面,学校将研究成果与企业分享,能够实现研究成果的尽快转化,同时还有助于推动企业发展,实现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企业将实际生产经验、行业经验等分享给学校,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对人才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展开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5]。

(四)突出课赛岗证精准匹配

针对当前学生对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展开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采取多样化培养方式,确保培养目标得以有效达成。对此,应着重突出课赛岗证之间的匹配程度,促使课赛岗证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以立足课堂教学为根本

课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展开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实际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以立足课堂教学为根本,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完善、优化课程教育体系。首先,教师应结合行业发展特点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树立正确的核心素养课程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融入实际教学当中。

其次,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新的课程,合理进行学科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针对职业意志品质素养的培养,可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优化选修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充分发挥选修课辅助教育的作用。

最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对此,需要结合实际课程内容,探索其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将所有核心素养融入单一课程,或者是借助某门课程或某个领域,体现部分核心素养的方式,展开教育培养,实现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有效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强化技能竞赛为抓手

为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可将技能竞赛作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和平台。在参加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此外,技能竞赛通常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的,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通过技能竞赛,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和锻炼。对此,一方面,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举办职业技能相关竞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校外技能竞赛,如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并在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支持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甚至取得最终的胜利,帮助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快速形成职业核心素养。

3.以获取技能证书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大多需要考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保障,而且在考证的过程中,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专业内容、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对此,教师可以依照相关职业(工种)标准以获取技能证书为导向,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促使教学工作更加接近职业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等,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展开职业技能学习,充分发挥考试的正面作用[6]。

4.以胜任岗位能力为检验

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在促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要求,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因此,应将胜任岗位能力作为检验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并以此分析素养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对此,可以构建检验大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训练平台,结合职业核心素养内涵以及社会企业用人需求,对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展开评估和检验。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以及教师和学生自身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对国家战略的落实、经济社会的发展、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是极具必要性的。在实际展开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应着重从精神培育、职业能力以及实践管理方面构建相应培养体系,同时为保障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应完善相应保障、激励机制,加强政校企行之间的联动和合作,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贯通人才培养路径和渠道。此外,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应实现课赛岗证之间的精准匹配,立足课堂,借助技能竞赛、证书等,实现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蕾,陈松林.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测评在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23, 14(8):54-57.

[2]王丽.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建设研究:以外语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3):67-68,71.

[3]王鑫.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创建研究: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例[J].山西青年,2023(12):106-108.

[4]夏永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 6(9):54-56.

[5]张艳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机制研究[J].大学,2020(52):73-74.

[6]周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9):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