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娟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协同创新,要求统筹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并提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产业与教育融合以及科学与教育融合的目标。其中,“科教融汇”作为一个新概念备受关注。从顶层设计规划,建立全新人才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丰富产学研平台内涵,建立高素质、高层次师资队伍,以及科学综合评价系统五个角度研究科教融汇的路径,推动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科教深度融汇。

[关    键   词]  科教融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科研;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081-04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职业教育一方面与各级教育相连,另一方面与行业相衔接。它最重要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全要素生产力、能力和质量方面的支持。然而,在全面推动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致力于深度融合教育链,并围绕产业链、产业链体系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链布局。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水平的人才。

(一)何为科教融汇

科教融汇是一个具体而综合的概念,可从三个主要维度解读:技术、资源和人才培养。科教融汇意味着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教学管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以及互相转化。这种融合在技术、资源整合以及人才培养三个维度上得以实现,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并促进产业转型。此外,结合三者还能够构建全链条服务以及全方位深度融合,在市场价值、相互依存性以及多样化形式等方面呈现丰富的特征。

(二)科教融汇与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科教融汇中,“科”与“教”不能分离。审视的重点是实现科技和教育的融合,并最终推动二者真正达到融合的状态。优秀的专业院校汇聚了助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所需的力量。科教融汇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政策,需要整合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以提升调控机制。只有将科技与教育真正融为一体,才能通过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程设计来更新内容,并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只有实现了科技与教育的结合,我们才有可能利用科技手段优化并改进教学管理技术,推动面对面授课,并促进创新思维方法;只有实现了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我们才能推动从培养目标、选拔模式到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效转变,在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作风创新方面取得成功,促进科技与教育融合是重要的目标。

二、科教融汇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紧随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高职教育作为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端,高职教育要积极回应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理解科教融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宏观角度:紧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新需求,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科技革命的发展已经引起市场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自动化生产线已取代传统工厂装配线和全自动生产线。我们正在目睹传统工作方式被淘汰的情况。当毕业后,就业结构、技术岗位任务要求以及就业潜力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职业教育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和行业前景,提供价值导向的就业教育。面对这三个重要变化,高职教育必须参考并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交流联动式发展相结合。因此,我们需要从改善专门设置、更精准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其他一系列挑战入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要办好特色专业,就必须深入行业,注重并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并发挥科研引导作用。然而,在面对高层次人才新需求时,高职院校所提供的优质专业和课程必须与产业升级相适应,并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环境。

(二)中观角度: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云课程学习资源,打造高职院校人培虚拟实训教学环境

云课程学习资源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资源,它为院校提供了最重要的学习材料,并支持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它们是开阔视野和取得实际成果的重要保障。与科技创新、计算机化和智能化学习资源的研发以及虚拟仿真培训学校等紧密相关,从某个角度看,这些教育资源是需要受到保护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如教育纪录片、音视频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桌面客户端和移动应用客户端直接连接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云课程学习资源。此外,利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培养和对比实际应用场景,可以打造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模拟实训环境,进一步提升培训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时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并将最先进的技能和企业真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去。

(三)微观角度:学生成长个性化精准引导,教师发展专业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一些新兴技术,如机器人、大数据、区块链等,并且这些技术被院校用于打造强大的人力资源。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计算机体验环境,并建立了大数据分析平台,以进行流程评估。此外,他们还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平台对学生及高校毕业生的行为进行针对性分析和画像创建。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更深入的用户行为分析,利用各种方法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特定跨度分析和组合特征分析等进行相关研究。动态了解并具体评估在校学生的行为,并针对每个学生个体量身定制服务;同时也要了解在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劣势方面的技能发展情况,并及时提供支持或指导。这种精准化和个性化教育指导是向更加精确和个性化教育方向迈进的动力。此外,教师在科技与教育融合研究的背景下,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此外,他们还需要了解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情况,特别是相关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变化和现实环境,例如房地产行业。他们还应该关注最新学术领域动态和全球科研进展。只有通过打好基础、了解现状,并要对未来进行展望,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合格优秀的教师,在理论讲授和实践指导方面都游刃有余。仅仅进行培训并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功能教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合各项要求与学科内容。

三、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科教融汇的核心在于有效而稳定地连接和衔接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对于高等专业学院的实习项目来说,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现有科研成果数量不多且质量低下的情况,科研方向缺乏明确性,以及科研流程缺乏规范性,这进一步削弱了科研成果在技术支撑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培养人才时,背离了科教融汇的设计目标。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定位模糊、转化不足,缺乏必要激励机制

根据《202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常出现一些问题。然而,具体情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调整。报告显示,“‘双高计划的高校在技术咨询服务方面平均最低退款金额为739万元;而技术转让交易中金额的算数平均值达到161万元。这两个数值分别较去年增长了26.3%和43.3%”。此外,“双高计划”下的高校共申请了1012件发明专利,并转化了一部分实用新型专利,其中金额超过100万元。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里,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取得了显着进步。然而,这些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研究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和常见,主要集中在专业学院领域。若想改善此情况,评价和激励机制需从多个角度出发,在教学研究(包括教育改革)以及中国教育期刊的出版物上重点关注横向和纵向的课题。此外,还可开展技术研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调整。然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优化和转变科技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偏差。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无法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公共社会服务(核心技术研发)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在一些民办高校尤为突出。

(二)在科研与教学融合方面,内容衔接不紧密、过程融合不充分

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应该着重于共性研究内容,并与教育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致力于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然而,与预期不同的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科研范式大多仍然采用了普通院校的模式,忽视了应用型职业院校的特点和需求。这导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分离现象较为突出,科学家团队与行业、行业前景以及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还不够。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师生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情况相对较少。推动技术创新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与人才培养之间缺乏紧密结合,开展研发生产项目建设水平相对于教学案例和实践培训课程尚显不足,这也影响了积极性及参与度。

(三)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不新两个阻碍

科技创新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科研个人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既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积极措施。在推动高职院校重大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可借助参与教师组织的重大科研项目来培养学生,在知识传授等具体过程中积累宝贵经验。通过参与教师相关项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工作环境,并提升自身硬技能,增强自己的能力。然而在人才培养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侧重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培训模式往往基于实施便捷或减少风险因素,学习形式单一,产学研不深入,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或实践机会,往往也只有经过层层筛选后的小部分学生,在项目里承担一个极小角色,未能从根本上提升创新能力或就业能力。

四、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找到“科学”与“教学”的契合点入手,并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和优化人才培养潜力,调整科研定位,深化科研与教学融合,并充分发挥二者的结合点。此外,还可以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实现科技教育融合,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多方统筹协调,规划由上往下顶层设计,建设对应激励管理制度

在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科教融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为了具备学术性,需要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并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办学模式。为员工培训提供专业教育并遵循相关原则。其次,科教融汇要基于发展规律,并以服务地方和区域发展为导向。依托科学技术支撑,促进科学知识与技术研发、高新技术应用与培训相互融合,以此来推动人才培养。这种方式使得职业教育拥有更明显的特色。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逐步执行。将学校特色与科研内容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中突出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教师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结合,并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加强科研工作和专业教育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科教思想充分渗入职业教育中去。另外,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以及相关激励机制也是必要的。可以采用合作机制打破科研人员资源壁垒,并创新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模式。同时,开放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和激励体系等措施也能够推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并保持其高涵养。这些举措为培养科技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从科教融汇理念出发,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升级改造,重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在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做出改变。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大量的技术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同时更有效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最新的就业趋势。高职院校要坚持与市场结合办学,抓住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满足人才需求,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出发。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先进科学技术的多种手段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高级人才供需预测平台,并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技术岗位。此外,还可以分析就业需求和人力资源差异对资源管理规格和规模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实时监测市场特定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在打造品牌——创新、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应专业课程评审专家组合作,邀请与预期专业相关联的专家参与全方位调整优化和改革工作。此外,还可与现有校企合作模式深入合作,共同规划制定通用标准,以更好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对特定专业课程进行审批。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衔接专业综合教学内容和生产型企业就业需求,在进入生产实习之前,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针对预企业岗位的培训,确保学生能够无缝过渡到实际工作中。最后,为了构建更符合岗位要求的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技术岗位分工明确—分解实施—分析方法—个人素质整合”的操作步骤,开发并重新构建专业课程。这样可以确保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三)丰富产学研平台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实训基地功能

在科教融汇背景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借助产学研平台,校企合作旨在最大程度发挥高职院校优越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实现与企业紧密对接、广泛交流,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合作能够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国内市场需求,紧密衔接产品设计、核心技术研发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环节,从而激发双方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业意愿。对于解决新技术开发、转移和商业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校企深度合作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培训中心或网络云空间,实时向学校展示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情况。此外,在指导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他们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并以不同类型和规模(个人或团队)参与各项活动。针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差异,在公司组织进行培训时,学校仍然有机会提供其他形式的参与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项目进行理论与实践比较或技术岗位实习,以进一步增加在校学生对公司的了解,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立高质量、高层次教师队伍,巧变数智化教学方式,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在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应用及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我国在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研改革,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竞争力,在我国既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应包括垂直专业技能培训、基层师资培养以及企业的合作,并通过共享知识、技能和专业经验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采用科学方法积极实践和训练。同时,通过虚拟教研室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此外,还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特别是教师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支持其他培养目标实现方面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具备很强大的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功能,与培养专门人才、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巧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协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反之,总结研究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科研探索,科研同样也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充分发挥科研引领、转化作用,真正做到科教融汇。

(五)建立基于科学手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在技术革命和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教育评价过程逐渐引入多种科技发展手段,旨在推动评价的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中,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支持下,评估机构的综合平台可以采集、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并直观呈现系统的情况。此外,该综合平台还具备与数据库、教师、学校以及企业等基本组成部分互联互通能力,便于智能自助远程访问和上传下载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建立这一数据基础设施互联网络,各个学校之间可以了解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表现,并确保每次评估环节都具有透明、公正和公平性。同时,在优化每次评估中不同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展示了对学生综合目标质量和能力水平进行评判时所遵循的标准,并确保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提升了教育评价的质量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研究,2022-11-01.

[2]奋斗 新的伟业: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EB/OL].(2022-10-29)[2024-01-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030804123037801&wfr=spider&for=pc.

[3]曾令奇.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范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2-17.

[4]郝天聪.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何转、如何转[J].职教通讯,2023(4):5-10.

[5]张思琪,匡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新定位、特征与推进策略[J].职教论坛,2023(4):5-12.

[6]董刚,周建松,王鑫.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4):5-11.

[7]华冬芳.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院校科研治理:逻辑、困境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10):31-36.

[8]白玉婷,李中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为何与何为[J].职业技术教育,2023(13):6-1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