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振 汪辉

摘 要: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最真实的载体,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巧用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化学实验观发展,培养外延迁移能力,丰富教材潜在价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育人的魅力。

关键词:微型 整合 隐含 助推器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1-0024-02

波义耳说过:“不应该把理性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知识就从实验中获得,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实验教学既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离开了实验的化学教学只能是“空中阁楼”。实验教学不应仅仅只是简单地演示实验以验证某一物质的性质,还应该成为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知识、情感、思维交流的一个载体,更是展现化学魅力的“助推器”。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浅谈自己的实践与想法,以期引起同行的重视与思考。

1.重视微型探究实验,促进化学实验观发展

在高三复习阶段,化学教学经常是以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为主,而化学实验几乎不在进行了,这种纸上谈兵的复习对学生学习效果显然不是最佳的,但如果把课本上的实验重复,学生又不感兴趣,而且不会提高认知水平。

但由于高三复习时间紧,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做过一些基础实验,所以实际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回顾相关反应的化学实验现象或由相关的现象推断物质。我通过对不同班级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高一、高二年级经常进行学生分组实验的学生对化学现象或由相关的现象推断物质的能力较强,对化学现象的记忆也较好。而那些不经常做实验的学生则这方面比较差。在高三复习时教师要善于设计合理的微型化学分组实验是提高复习效率和加强学生实验思维能力的关键。

微型化学分组实验便于操作、污染少、安全简单、节约时间、节省经费、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可以提高高三的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中的恰当引入微型实验“提升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从现象中提取结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复习模式不易达成的;此外,紧张的高三复习适时穿插化学实验,不失为对紧张复习状态的一种调节。

2.优化整合典型实验,培养外延迁移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不难看到高考与高三复习实验教学的密切联系。一道好的高考实验试题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考查化学教学中的“双基”,更为值得思考的是它对现实高三复习实验教学的统领,尤其传递了高三复习实验教学应掌控的抓手。下面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中的一道实验试题加以探讨。

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某学习小组以Mg

(NO3)2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探究其热分解产物,提出如下4种猜想:甲:Mg(NO2)2、NO2、O2 乙:MgO、NO2、O2丙:Mg3N2、O2 丁:MgO、NO2、N2(1)(略)针对甲、乙、丙猜想,设计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图1

(2)实验过程①(略)②根据D中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未检测到的原因是_______③(略)。

从这道高考实验题来看,试题在规定的范围内源于教材,立意高于教材,具体体现在:实验探究其热分解的产物的实验设计装置并不复杂,可以说这样的实验装置都是平时教材或阶段测试出现过的,考生似曾相识,认真分析一下,会发现原来这些实验装置是由典型实验外延而来。如图2中的B、C,就其在实验中的作用来看,是为了除去混在O2中的NO2,这点和教材上实验室制备纯净氯气相似。再进一步观察分析B、C,还会看到B、C中装的都是NaOH溶液,究竟意欲何为呢?从化学试剂酚酞的性质深层次分析来看,B装置用来除去NO2,C装置的意义就在于验证已被除完。从这个意义上说,B、C的联合类似教材上的“验证二氧化硫中混有二氧化碳”的实验(如图2)所示,其中高锰酸钾溶液用来除去二氧化硫,品红用来验证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品红溶液 足量澄清石灰水

图2

二氧化硫已经被除完。这其实也是教材上典型化学实验“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外延迁移。不仅如此,这道实验试题的问题解决,还涉及元素化合物层面上的外延迁移,如装置D中的Na2SO3溶液在这里的作用定位是检验硝酸镁分解产物中含有的氧气,原理是亚硫酸钠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酚酞在此时显红色,当酚酞显无色时说明Na2SO3溶液被氧气氧化为Na2SO4溶液(干扰检验O2的NO2已被验证除完)。与此相似,懂得“外延迁移”学生就有了解决下面试题中的问题的思路,如试题中(3)②:“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O2有存在,未检测到的原因是 。”解决这个问题让那些思维严密的学生,会想到B中形成的NaNO2可能类似Na2SO3,可以被O2氧化,正是这样的外延迁移的可能,从而解决了“D中无明显现象”,突破了高考中的难点。可见高考命题游刃于课程标准与高考考试说明之间,源于教材却高于之,很大程度上是以课本典型实验为平台,从多个层面在这些熟悉的“典型实验”平台上进行外延迁移,挑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的上限,展现化学魅力。

3.挖掘隐含课程实验,丰富教材潜在价值

新课程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隐含课程资源。这些隐含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编写者对教材的一种独特的处理手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深刻挖掘教材的丰富性,把显露的和暗含的都一一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心领神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如在高一教《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时,大纲要求做2个实验: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在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中隐含的课程资源表现在实验的现象中:(1)试管中的蔗糖变黑,迅速膨胀,试管发烫。(2)品红溶液褪色。

表面处理:仅根据实验现象就事论事,蔗糖变黑是因为蔗糖分子式C12H22O11,在浓硫酸作用下分子中的原子按水的组成比例从蔗糖分子中脱出,从而使蔗糖变成了炭,颜色变黑。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浓硫酸在脱水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硫气体。

适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蔗糖变黑后体积为什么会膨胀变大,二氧化硫气体是如何产生的?蔗糖脱水变黑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使炭黑变得疏松多孔,从而体积膨胀变大。这些气体是CO2和SO2它们是炭和浓硫酸反应得到的,由于浓硫酸在脱水过程中会放出热量使混合物的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炭和浓硫酸反应。该实验同时也体现了浓硫酸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强氧化性。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

拓展引申: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是炭和浓硫酸反应得到的。能够说明有二氧化硫气体存在的现象是洗气瓶Ⅰ中品红溶液褪色。能够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存在的现象是洗气瓶Ⅲ中的品红溶液不褪色,洗气瓶Ⅵ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最真实的载体,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借助实验梳理出化学核心知识让化学课的学科味道更加浓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升华,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育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怀臣.新时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与改进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114-114

[2]胡建勋.关于提高化学高考实验题解题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9(30):17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