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131-01

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能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奥妙,体验文章中的美好情境,感受作者抒发出来的特殊情感,丰富小学生的阅历。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不能对文章进行深刻地理解,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教学引导,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发展。现如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提高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必然。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注重积累。

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小学生要经过大量的文字记忆、背诵、语法的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而同样的词、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含义又不相同,这些都要学生经过长期的阅读和积累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因此,它具有积累性的特点。

(2)要求多联想。

语言从生活中来最终又要回到生活中去,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章更是生活和自然的写照,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小学生可以对文章中描述的事物进行联想,并通过联想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另外,小学语文文字和语句的教学都是以篇幅文章的形式进行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联想的过程中掌握其中的规律。

(3)强调体验。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枯燥的语言文字学习并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难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多开展情景教学,从而引导小学生体验文章描述的场景,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师生互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所以说,在启蒙阶段,体验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创造力的培养。

(1)把小学生放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顺应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小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老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课堂讨论时间,不限制学生们的思考和分析,适时地给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提示,激励学生形成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教学中多开展师生互动,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指导教学,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学生更多的联想空间,进而让学生体验文章的魅力。训练学生养成在阅读文章后进行独立的思考习惯:文章通过事件的描述想表达什么感情,场景对话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文章运用了哪些描述手法等。通过引导小学进行自我提问与回答来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例如在阅读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时,老师可以提出“金钱与亲情”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二者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在给予充沛时间的基础上不过多干涉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接着,开展组内讨论,组员互相借鉴,最终得出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

(2)激发学生自身的阅读创造潜能。

我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小学生爱想象、乐于创造的学习天性,老师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根本目的,这样反而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了对语文厌学的情绪。小学生语文积累有限,在文章阅读中,面对大量的语言文字叙述,时常表现得心不在焉、毫无兴趣,这时,老师一定要适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进行阅读学习。比如说情境教学,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亲身表演,亲身体会,然后趁热打铁,在教学内容完成后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接着文章的内容进行即兴的创造表演,这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机。另外,老师还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个学生课堂反应以及他们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发掘小学生的潜能,把每个学生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来培养他们的阅读创造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150-150

[2]邓德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