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娟 王睿智

摘  要: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而言,学校距离家庭比较远,越来越多的寄宿制小学不断出现。但是寄宿制小学在教学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影响。本文与实际个案进行分析,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生管理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 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009-01

我校作为农村小学,学生生源包括周边的村子。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管理,尽可能的保证学生可以健康的生长发育,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导致不少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笔者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农村寄宿制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适应能力差

现阶段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得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就失去了自立更生的能力。例如,我们班的问题学生马同学,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不听教师劝告,家长对其缺乏约束力,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不仅自身的学习成绩不高,对其他的同学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由于问题学生自尊心过高或者过低,在家里被宠爱,比较容易出现贪图享乐,怕吃苦的心理问题。在学习方面,问题学生不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在写作业时也通过照抄其他同学的作业来应付了事,无法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思想品德迷失

对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而言,他们自身自私的思想非常严重,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远大志向,丧失了生活的动力,许多的学者认为学生必须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对于问题学生而言,他们缺乏远大的目标,丧失了生活的意义。例如,马同学自从住宿以来,从来不主动交作业,在课堂上非常喜欢睡觉,上课很容易说话,往往会趁家长不注意偷拿家长的零用钱。对于人生的未来发展非常的迷惘。

(3)期望过高,压力过重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期望值太高,不能给孩子客观定位,硬性指标过高。逼得太紧,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当孩子力不从心,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所以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

2.农村寄宿制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1)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通过对马同学进行深入的家访,能够了解到由于课任教师在日常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给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就很容易给他们造成一定的负面情绪影响,造成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为此,在针对问题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要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对马同学进行关心,我鼓励他,积极的帮助寝室里的其他同学,积极让其他的同学加强与马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通过这样的有效激励,能够转化马同学的思想观念,促进马同学的不断进步。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而言,由于学生与家长接触时间过少,学生的所有时间都在学校内,必须要积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对学校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感到身心放松,才能够有效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此外还应该加强家校合作,通过适当的举办家长会能够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例如,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到学校,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促进家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保证亲子关系。

(3)多渠道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缓解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对于新生入校,可以采取适应性心理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环境,能够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新环境的抵触心理,而对于毕业生也可以通过适当的缓解压力方式,让广大毕业生能够更加的健康成长,通过个别辅导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某些学生存在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让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有效调节,帮助学生克服缺点。通过个案追踪研究,对农村寄宿制学生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尽可能减少个别问题学生对其他学生造成的影响或干扰。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等。

总而言之,在农村寄宿制问题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学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够尽可能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兵.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256

[2]徐英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01):92-94

[3]姚克俭,张利.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8(10):163-164+175

[4]江蕾.高职“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