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梦颖

摘  要:大连盲聋学校学前语训部于2013年开始采用混龄教育的模式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针对孩子年龄、听能、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相差较大的现状,实施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混龄教育的优势,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关键词:学前语训;混龄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030-02

学前语训采用混龄教育的模式进行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已经5年了。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逐步转变观念,不断地研究探索,优化早期干预康复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探索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以期实施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专业康复教育手段为支撑的听障儿童全面发展的康复教育。

1.什么是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我班现有11个小朋友。最小的刚满三周岁,最大的5岁半。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相差较大。大大小小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游戏,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2.混龄教育的实践

(1)提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幼儿的交往环境,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提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幼儿的交往环境。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在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中,近年来多重障碍幼儿也逐渐增多,而且障碍类型各不相同,班级11个幼儿中,有5名多重障碍儿童,混龄的教育模式不仅提供了一种能让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环境,也提供了一种能让幼儿和不同层次、不同障碍的同伴交往的环境。《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每一名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交往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加强独生子女情操培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独生子女往往存在任性、自私、独立性差等个性问题,我们的孩子都是听障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家长会以一种补偿的心理来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在家里都是说一不二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的个性问题就更严重。混龄班的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种类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机会。弥补这些“独苗”天生的家庭缺失,让他们体会到各个年龄段的想法。一个孩子进入到混龄班,从一个被照顾的小朋友,逐渐成长为照顾别人的大哥哥大姐姐,社会角色从一个学习者演变成一个小老师,他知道其他小朋友在想什么,这些年长的、能力强的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或其他发育迟缓的小朋友,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时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年幼的、能力弱的幼儿通过与年长、能力强幼儿的交往,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心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关心他人。例如,班级有个叫小蔡的小朋友,在刚入园时,由于“发育迟缓”和严重的独生子女个性问题,情绪极其不稳定,常常上课的时候都像小猴子一样挂在老师的身上。一放到椅子上就开始哭闹。班里的其他小朋友都知道她是小妹妹,常常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去照顾她,渐渐地,我们发现,小蔡比较喜欢班里大姐姐小秋,就试着把她俩安排在一起,无论什么时候,小蔡都像小秋的尾巴一样,小秋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有时老师和妈妈的指令对她不好用,只要小秋一说话,她立马就变得乖乖的。到后来,能在小秋的帮助下,完成简单的指令。在姐姐单独去上个训课时,还能主动帮助姐姐把椅子拿到圆点上,等姐姐回来上课。这样,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生子女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纠正,针对各方面发育迟缓的幼儿,也能做到不歧视,多帮助,得到帮助的幼儿也会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对待帮助自己的小朋友,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风气。在充满爱心和互相关怀的气氛下,孩子们独立性强,不但能服务自己,也能帮助别人。这样孩子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使他们更积极地从集体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2)提供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第一,有效促进幼儿认知力的发展。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其代表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这种学习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他还认为,有些行为学习者不必亲自体验,直接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致的间接强化而学习。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他们通过观察同伴或成人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间接经验。这说明,榜样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混龄教育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和多种多样的榜样。这样的教育环境,为教师指导年龄小、能力弱的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年龄大、能力较强的幼儿从而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在混龄教育中能够对幼儿关系进行适当调节,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采用分层指导方式,促进所有幼儿认知的共同发展。

第二,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儿童语言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一起,他们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在这一时期,若进行有效的混龄教育,让年龄较大的,口语表述能力较强,词汇量较多的幼儿影响听觉年龄较小的幼儿,让其相互促进,确实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一日活动的过程中,表达能力较好的A、B层会用语言要求表达能力较弱的C、D层与之合作,CD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AB层幼儿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CD层的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十分复杂的意思,往往是用单音加手势来表达。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恰好能被刚刚克服语言困难的B层的孩子们理解。因此,CD可以在AB的理解和帮助下表达意愿,激发表达欲望,这是大人所不能办到的。

在A层幼儿的带动下,BC层通过模仿,语言进步较快,也激发了D层孩子的表达欲望;对A层幼儿而言,在与BC层的交流中,也是一次练习的机会,为了让BC层听懂,会主动放慢语速,语言的清晰度也会提高。不同层次的幼儿,语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3)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在混龄教育活动中,年幼的幼儿与年长幼儿之间自然存在差距,年幼的幼儿向年长的幼儿询问和模仿,而年长的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向年幼的幼儿解释和说明,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超越他们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的发展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争取达到“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内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3.我校混龄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1)混龄教育要求教师向“双专多能”复合型转变

在混龄班中,教师要掌握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并能将幼儿准确恰当地分成几组,然后还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因人施教:有时要按年龄或能力分组进行教学,有时则是同一内容需要提出不同要求。如此操作难度很大。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多重障碍幼儿数量增多,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面对如何对他们进行潜能开发,更有效地进行缺陷补偿,这是要求教师要学习更多的关于“脑瘫”、“发育迟缓”等方面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向 “双专多能”复合型教师转变。

(2)因材施教,整合教学内容

混龄班的幼儿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既要符合三个年龄段的特点,又要达到各层次幼儿的发展要求,有的教育活动在同龄班中只需要一个单位时间,在混龄班中却需要几个单位时间才能完成。如果组织得不好,还会造成部分幼儿的无所事事。因此,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根据听障孩子不同的水平在活动设计上设立分层目标,每一次活动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都分为三个维度,即必学、可学、选学。我们将班级所有幼儿都能掌握的内容定为“必学目标”;将80%的幼儿可以掌握的内容定为“可学目标”,将只有20%的幼儿能掌握的内容定为“选学目标”。本学期开始,集体教学活动时,采用两位老师同时进班,配班上课的模式,更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分组、分层次指导。

(3)全面培养,重点选拔

目前,我校学前语训的幼儿结构不稳定,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经过一两个学期培养出来的小组长,不是升学了,就是出去随园就读了,再加上每学期都会有新生入园,师生间还需要近一个月的熟悉过程。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们都是统一要求,全面培养。要求幼儿在自律基础上,具备合作、服务他人的意识,当面对班型重组,结构更新的情况时,就从“老生”中重新培养、选拔小组长,充分发挥混龄班“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小组合作优势。

总之,混龄班有利于儿童交往、合作。儿童向儿童学习比向成人学习会更自然而有效,模仿起来更容易,而且不感到受压抑。年长的儿童不但可以巩固加深自己的知识,还将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会被年幼者重复,从而督促自己要为年幼者做出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实施混龄教育的过程中要继续研究与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静.幼儿园混龄教育实践探索与思考[J].动漫界:幼教365,2016

[2]冯雅静.幼儿混龄编班教育的园本探索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6

[3]张晓艳.新时期幼儿混龄教育的困惑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