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美来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还原法中的词语转换法、表演法、图画法、朗读法等形式带领学生阅读,刺激与开发其语文智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旨在通过此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教师教学提供些许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原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4-0013-02

Application of several common application reduction method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LUO Meilai  (Shange Central Primary School,Pinghe County,Zhangzhou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teachers lead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word conversion,performance,drawing and reading aloud,so as to stimulate and develop their Chinese wisdom and improve their thinking ability and literary appreciation ability.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hinese literacy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Reading teaching;Reduction method

还原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推广,教师可使用多种还原方法助学生还原文本,进而更好理解其内容,品读文本。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势在必行。还原法作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可快速提升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值得深入教研。

1.词语转换法

语言文字是语文主要承载内容,“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需要教师抓住文本关键词汇,带领学生字斟句酌,详细分析文本,以此提升学生语感。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文本中有“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通过整篇文本的阅读,将其中“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总结为“一群”,又将“画”变为“月牙、梅花、枫叶、竹叶”在雪中留下的印记。通过这种还原方法,让低年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本中的关系,即小鸡是怎么画出竹叶、小狗怎么画出梅花等。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需提升还原法的运用难度。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本中有这样的描述“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中。……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更好”词汇,完成还原。先分析“更好”的含义,然后融入文本中,找出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得到战士们隐藏的好?还从哪方面知道邱少云隐藏的更好?经过一系列问题的解答,还原出在当时情境中,邱少云同志冒着比战友更大的风险,才隐藏的更好。即使如此,最后为了顾全大局,邱少云同志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理解到此,邱少云战士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一下变的高大,对文本的认知也从表面转向深刻。

2.深情朗读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读是基础,是其他三项能力的前提。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材中有一些词汇或者句子晦涩难懂,需要学生反复的朗读,才能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以此了解到作者创作情感。即“口而诵,心而惟”。例如,在《杨氏之子》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知道文章大致含义之后,教师要求其反复朗读,且做到熟读成诵,对文本的了解也从浅层到深层,翻译起来更加容易。但是面对小学生而言,对于文本中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与作者在此处着文目的的理解难度较大,此时就可换一种方式带领学生朗读,如分角色朗读。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并能在此过程中单独感受杨氏之子回答问题的巧妙之处,探究古人语言的诙谐幽默。即孔平君想以姓氏逗一逗杨氏之子,但是杨氏之子反应更快,没有直接说出“孔雀是您家的鸟”,而是使用否定的方式为自己化解尴尬,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回答既有礼貌,又巧妙解决问题,表现杨氏之子的机制与随机应变。经过学生的朗读,在还原场景的同时,加深对文本表达情感的理解。

朗读的最高境界为吟唱,即有节奏的诵唱诗文,此过程可以更好将作者创作情感表述出来。如《渔歌子》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作者兄长劝其归家的“书信”—《和答弟志和渔夫歌》,先阐述文章背景,接着利用吟唱的形式表现兄弟渔歌相和的场景。教师可和学生配合吟唱,如教师读张松龄,学生读张志和。要求使用低吟浅唱的方法,将声音放低,并在吟唱的开头,增加了“贤弟”、“兄长”,仿佛教师与学生都穿越了时空,将自己真正代入到文本情境中,还原诗人创作初衷,加深学生对《渔歌子》的理解。

3.引导想象法

“想象力比知识自身更重要”因为知识的学习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获得的信息却是无限的,是推动人们进步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后,再结合其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能力,可以将文本中的内容还原成真实情境,不但深入理解作者创作本意,还能对文本进行扩展。如《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虽然字数不多,却人物、环境与情境俱全。整首诗寓问于答,表述十分含蓄,阐述的情感也跌宕起伏。此类古诗的学习,就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深入感受作者描绘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如表述“松下问童子”时,作者心情还比较愉快,认为到了地方就能找到“隐者”。当童子回答“采药去”以此让学生想象,诗人本来是专门拜访“隐者”的,结果其“采药”去了,答非所想,让作者感到失落,并向沿着采药的路径去寻找“隐者”,所以询问童子去哪采药了?此是学

生自己想象的,虽然文本中没有明写,但是经过上下文联系,通过“只在此山中,不知云深处”想象。也体现了作者不死心,询问童子准确的采药位置。到此,学生们已经想象到作者当时内心的无奈了。整首古诗中没有一句关于“隐者”的句子,却处处围绕“隐者”进行阐述。并将之前的三问三答,变为“一问三答”,通过想象还原故事情境,并让学生真正理解此首古诗。

4.图画分析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文本内容相符的插图,且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图片设计构思新颖,更加生动。并且通过此可以帮助学生还原文本场景,深化对文意的理解。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文章中就配有很多趣味性的插图,因为此课文在一年级教材中呈现,此阶段的学生会更喜欢图片。教师可在课中,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提出问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见了谁?最后找到妈妈了吗?”此类问题学生认真观看插图就能回答,并能使用自己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还原故事情节,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深入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不但增长学生基础知识,还锻炼了其语言表达与事物观察的能力,随着这些活动的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5.课堂表演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讲解不能单单依靠教师讲解与学生想象,此会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可以借助表演,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还原文本内容,此对学生来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景阳冈》文本中对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有详细的描述。作者先描述老虎的动作,通过“扑、掀、剪”向武松进攻,发现此不能伤害到武松后,大吼一声,继续扑向武松。而武松在此过程中,为了保命,则使用跳、踢、丢、抡、打等动作。最后老虎只能在地上虚弱地喘气了。经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许多男生都喜欢这篇文章,并在分组讨论的时候,一个个表现兴奋,还用手比划武松的动作。但是女生比较安静,还不能想象武松与老虎的动作。于是教师鼓励班级中的男生在现场为同学表演,还原武松与老虎缠斗的情境。并在学生们表演完成后,教师带头鼓掌鼓励学生,感谢其还原教材文本场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但深入了解文本内容,还提升学习兴趣,感受其快乐。此时需要注意学生表演的精彩性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通过此让学生还原文本场景,防止将语文课变成表演课。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原法的使用,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下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运用还原法,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有效途径。通过朗读法、词语还原法、想象法、图像法与表演法五种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夏陈玲.“比较还原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0(11):66-68

[2]马晓晨.结构化策略促小学语文高阶阅读能力发展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李慧芳.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及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