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克平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支撑新课改的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如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本文主要基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认知,对于小学语文新课改中出现的教学评价、教师专业素养、学生需求和家庭因素等四个典型问题进行反思,并就其问题从“快乐学习”、“以人为本”等的层面出发,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以人为本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9-0141-0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various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concepts,such as constructivism and humanism,have gradually entered our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life. Based on the cognition of Chinese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this paper reflects on four typical problems,such as teaching evaluation,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tudents' needs and family factors,and provides some idea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happy learning" and "people-oriented ",etc.

【Key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New curriculum reform;People-oriented;Reflection

毫无疑问,新课改更新了我们的师生观、课堂教学观等一些传统观念,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视角和选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它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怎样评价考试成绩、如何践行“快乐学习”、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等。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和课后反思,尤其是结合新课改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尝试和实践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笔者对于上述问题也逐渐有了一定的相对清晰的认知和反思。

1.考试成绩的评价机制问题

(1)在教学评价对象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

在新课改开展前的唯成绩论就是非常典型单一性评价机制。当时,在我们基础教育领域,考试成绩几乎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这样的唯一性评价标准往往显得过于武断,以致于我们经常“看走眼”:明明是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同学,怎么转眼间就变成了所谓的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的“代言人”?我们的基础教育学生评价似乎走向了某种极端。新课改的推行确实是一场及时雨,它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大方向,也解释了我们传统教育之所以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教学评价的单一性。时至今日,新课改从开始到今天已经真正过去整整十年了,回头看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发现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我们部分一线课改教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成绩唯一论”到“成绩无用论”间的“急刹车→掉头”让我们更加迷茫于我们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教学评价已经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问题。

(2)新的评价标准:核心素养及其内容界定

“有文化没素质”是用来诟病我们的基础教育的一个非常常见的话语,大有一棒子打死基础教育成果之嫌疑。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为了尽量避免被批评,素质教育的旗帜一直被举得很高,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内容被公布以后,素质教育总算是有了相对比较具体的内容。然而,从可操作性来说,该核心素养的可解释空间依然非常广阔,可以说只要有足够的逻辑能力和辩证能力,任何一门学科中的任何知识点都可以靠近素质教育,同样,当教师个人能力不够的时候,任何在具体学科中实践素质教育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简而言之,核心素养实现的弹性非常大,且主要掌握在教师手里。作为课堂教学的协助者、脚手架角色的教师,如何实践核心素养来评价自我、评价学生,在当下依然处于自说自话的阶段:高校教育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均处于自行运转和实践的状态,尚未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机制。

(3)怎样理性看待考试成绩的问题

还有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只讲学生平时表现的问题。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评价学生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成绩依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之一,这点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另外,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往往是通过成绩来衡量的,如果教师不重视考纲和课标的方向性,各行其是,最后受伤的往往是学生和家长。这则是典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表现,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回头再研读相关“源头”文件后,我们发现,其实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的最主要的标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之“妖魔化”,更没有必要用所谓的“阴谋论”视角看待成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绩确实是有资格成为我们评价学生的最主要标准的。至少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基础性知识点往往是需要以成绩的形式来衡量的,甚至是学生的一些基本素养也是需要借助文字的力量得以表达和诠释。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我们从一开始会错了“新课改”的意,树错了“改革”的对象,我们也许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丰富“分数”的内涵。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

同样都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为什么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表现更加出色,有些却节节败退,教学效率还没有课改前好呢?我们认为这跟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关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