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

摘 要:新颁布的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索,运用时政点评方式,通过对应课题,自主学习;预设清单,任务前置;师生互动,激发活力;课堂展示,焕发魅力四个环节,以期实现“课程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课程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时政点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4-0205-03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新课标在题目命制方面指出,情境素材选取要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的描述和展开要符合生活常识……情境呈现方式多样,充分利用文字、数据、图片等表达形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多摆脱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活动也会设计一些活动。但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活动也仅限于看视频、提问、小组交流讨论,停留在思维层面,较少迈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课程化”?笔者在长期教学中发现,时政点评的教学方式对解决上述问题是个不错的选择。

时政点评,又称新闻点评、时事点评,是对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意见、阐明观点、表明态度的体裁。该词语属于新闻播报活动的过程之一,一般出现在电视、电台及网站节目专栏中,目的是分析时政,加以评论,增强大众对政坛新闻的理解,以及提供一些舆论导向。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时政点评与传统意义上的时政点评有相似,但也有不同,它一般篇幅较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需要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它要求立意新颖,论证有力,尤其是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新闻进行分析论证。从2017年开始,福建省普通高中升学考试全省统考,“时事点评题”成为新的题型开始出现在师生的眼里。在考核要求中,则指出要通过对相关新闻材料进行客观、全面、辩证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评估,符合逻辑地证明自己判断的依据,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以此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时政点评活动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如何融入时政点评活动进行了思考探索。

1.对应课题,自主学习

对应课题,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要求,参照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和福建省普通教育研究室公布的学科教学复习内容建议,引导学生确定教学重难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关联课题内容体系。学生需要在进行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当然,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预先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重难点进行预习,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预习效率。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秩序的意义,要求学生通过正反事例对比感受社会秩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重要性。对此,教师要对应课题,提前将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例告知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有序之美”,对比“无序之乱”,体会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2.预设清单,任务前置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预留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学生需要完成的课堂“时政点评”活动任务清单。活动任务清单即教师预设的导学案,教师需要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将教学重难点转换为相应的情境和情境活动。可以选取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发生的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时政,列出清单,供学生选择,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运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介方法查找相关新闻。在活动任务清单中,教师还可以设计预设问题,提供展示方案由学生自主选择。最后,还要设计评价考核,通过设计评价考核,由师生双方共同对活动进行预判与课堂实判。学生按活动任务单预习,做好记录,课后提交教师,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上课前批阅。当然,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可以让学生互助合作组成学习小组,然后由小组轮流完成清单内容。设置“时政点评”活动任务清单,目的是教师提供合理导学案,促使学生更加明确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选取恰当情境,通过情境活动,演绎教学内容,推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序递进,为提高“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课堂学习效果做好准备。

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少年当自强”为例,本节课意在引领学生明白“少年强,中国强”,通过青年的先进事迹激励当代青少年奋发自强。2022年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之年,在冬奥赛场上涌现出一大批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少年,这些少年与学生年纪相仿,学生在观看冬奥会比赛后对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风采十分敬佩,在课下也时常讨论这些“体育明星”。本节课上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运动员在赛场上突破自我创造佳绩或者平时刻苦训练的新闻作为背景展开点评。当然,本节课也可以选取当年度“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作为时政分析背景。少年运动员与学生年龄相近,生活经历相仿,他们的行为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能直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师生互动,激发活力

如果说导学案中活动清单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学会学习、开拓思维、提升技能提供前情准备,那么,课前的师生互动,就是在学生善问和教师善导中获得教学相长、激发内驱力和创新力的必经途径。课前的师生互动,是学生选取时政述评背景材料是否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能最大限度保证所选取的背景不偏离教学要求。

初中生心理发展总特点是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从冲动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幼稚性向成熟性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始对一些政治现象、生活现象、经济现象刨根问底,开始琢磨背后的道理。例如,生活的小区里张贴着选民名单,他们会思考:为什么选民名单里没有我的名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选民?特殊事件发生后,为什么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会打电话或者上门询问出行路径,居委会是干什么的?同学的父母,有的自己开店、办厂,有的在政府部门上班,他们的单位有什么不同?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学生很难理解这些内容。而八年级下册教材恰恰讲解的就是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了解这些制度,学生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认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这些知识点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进而激发他们参与国家生活的积极性。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例,上这节课时,正是每年两会刚刚结束之际,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新闻和相关报道,让学生以此为背景进行时政点评,可以通过大会的议程、代表的工作、会议的成果等理解课本上关于“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相关数据,制作PPT分析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GDP产值、数量等,进而更加生动、直观地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课堂展示,焕发魅力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时政点评“可视”

时政点评“可视”表现为上台讲述的同学事先选取相关图片、视频、音乐,制作成PPT,在讲述过程中同步播放背景材料。学生不仅可以倾听台上同学的讲述,而且可以根据图片和视频更加直观地感受新闻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倾听热情和探索积极性。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课“少年当自强”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一名学生满怀激情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了冬奥会上那两个振奋人心的瞬间:1800度和1620度高难度动作,并以崇高的敬意赞美了苏翊鸣、谷爱凌两位体育健儿所拥有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敢于挑战和突破自我的勇气;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友谊的胸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理念,提出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此学生提出了问题:走向世界大舞台的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我们青年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小主播的追问下,全体学生很顺利地进入了这节课的学习。PPT中有谷爱凌、苏翊鸣夺冠的照片、做出高难度动作的视频、也有上前安慰对手的温馨图片……学生会被PPT播报吸引住了,并基于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堂的最后,还可以首尾呼应,结合小主播对两位冬奥会冠军的赞美整合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样的时政点评不仅在课堂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勇于向榜样学习、肩负起历史重任有了更多现实意义,也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温度、有亮度、有效度的课程。

(2)共情体验,让时政点评“可感”

时政点评“可感”表现为学生可根据具体新闻材料,上台“例证”。“例证”活动的开展可用时政热点、身边的人和事等具体事例,依托希沃课件,变教材抽象主干知识为形象可感。例如,道德与法治八下第六课第一课“国家权力机关”中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为“例证”活动。其中一名学生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议程的议案审议程序这一新闻为背景解释人大职权。他在出示新闻播报后,圈出所选典例中的核心词转换为人大相关职权的学科术语,强调人大主要职权易错辨析界定的关键词,指出“人大职权”与“人大代表职权”的不同,同时,利用希沃白板现场制作表格对两者进行比较,带领同学搞清楚两者区别。时政点评中,学生还可以化身为小老师,用“例证活动”这样的方式阐明观点、表明态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点评也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师生互动,让时政点评“可控”

时政点评展示过程应融合师生互动考核,需要构建“主题鲜明,体现框题知识重难点”“论证有力,见解独特”“逻辑清晰,语言得当,吸引人心”几方面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思考、主动求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需要运用科学、多样和可行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准确判断。同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最终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尤其要考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不同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和选择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教师要明确,学习评价应坚持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例如,电影《长津湖》热播后,很多学生观看了影片,并且对影片中的志愿军战士表示了极大的感动和敬佩。结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四单元“敬畏生命”,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影片中最令他感到动容的人物展开点评。一名学生对朱彦夫同志进行了点评,深情讲述了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提出冰川“生命的接续”角度启发我们要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找一个位置,为自己的人生担当一份使命。在学生点评之后,教师应适时总结评价: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是无数志愿军战士和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用奋斗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让先烈的生命得以延续。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在师生互动和情感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评价言论育人“可控”。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时政点评的探索中,教师对时政点评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也由最初的懵懵懂懂、应付了事,到逐步了解、主动寻求时政与教学结合点,甚至发掘出时政点评“例证”活动方式。在有意识地进行时事点评课堂活动中,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丰富了学习资源,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彼此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构建起师生和谐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齐国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政教学的应用及探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1).

[3]黄哈尔.初中道德与法治时政点评题探析[J].考试周刊,2019(A2).

[4]郑英.活动型思政课堂学生“演讲·讲演”实践探索——以“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