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荣

摘 要: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过渡衔接,其工作的推进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当前,在幼小衔接实践中普遍存在衔接断层问题,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幼小衔接的主阵地,双方协同合作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本研究中,将探讨幼小衔接的实践机制,探讨以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员等为主体,以“互助、协作、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核心,致力于解决幼小衔接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与衔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小;教研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034-04

一、幼小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一)对教育者的意义:激发专业自觉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取决于他们参与幼小衔接的积极性。有部分学者认为教研的目的是回应和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他们倡导自下而上进行教育变革,通过教研共同体的力量推动教育的整体进步与发展。由此可知,参与实践教研,不仅能提高教育研究者的专业素养,还能提高实践认同。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教研员以及管理者等通过参与“幼小教研共同体”相关活动,彼此对话,共同探讨幼小衔接实践问题、深入研究幼小衔接的本质及其协同作用机制等,在解决幼小衔接实际问题、丰富教师幼小衔接专业知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增进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同和理解,推进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动发展。

(二)对儿童的意义:助力健康成长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幼小衔接指导意见》)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指出要“坚持以儿童为本”。这一原则主要从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三方面出发,科学解释了幼小衔接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儿童做好身心的全面准备和适应。儿童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全方位的,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利于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而《幼小衔接指导意见》中突出强调这一点,表明了官方对此的重视。

此外,由于儿童每时每刻都处于发展之中,注重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儿童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能给儿童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是终身发展都带来积极影响。

(三)对社会的意义:提升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科学的幼小衔接不仅能为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做好准备,从长远来看,还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因对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不佳而产生的心理断层,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幼小衔接实践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它明确地表明了幼小教育衔接需要家、园、校

各方共同努力。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通知,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再次重点强调了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做好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工作,还需要小学的积极参与配合。

在实际操作中,幼小衔接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衔接的效果。笔者通过对家长、教师的访谈,对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一系列分析和总结。

(一)部分家长配合度较低,幼小衔接意识有待加强

研究者发现部分家长对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的配合度不是特别高,部分幼儿家长和小学生家长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幼小衔接上意义不大,并且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是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仍旧没有彻底改变,“双减”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依旧习惯性地把幼小衔接阶段变成提升学习成绩的“抢跑”阶段,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的关键在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心理状态的调适等。推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园要做好入学准备相关教育工作,小学也要实施入学适应相关教育工作,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学生学习的时间,部分家长对此并不接受,认为会影响孩子小学学科内容的学习。

二是由于目前幼小衔接的推进还处在初步试行阶段,各地刚刚出台相应的政策,部分家长对此仍缺乏系统认识,幼小衔接对儿童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作用仍未凸显,需要深入推行,才能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接受度和配合度。

(二)部分教师产生倦怠情绪,需要调整相应的激励机制

教育部多次强调教师在推行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幼儿园阶段的入学准备教育,还是小学阶段的入学适应教育,都需要这两个阶段的教师在其中发挥主要引导作用;通过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幼小衔接的推进给教师群体带来了新的工作任务,增加了更多的教学压力,部分教师可能会因此产生职业倦怠。

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教师待遇水平不一,部分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高强度工作却换来低收入,由此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这值得重视并积极作出改变。

(三)学校、幼儿园推进中存在难题,实践衔接机制亟需建立

学校和幼儿园是推行幼小衔接的主体,部署试点、设立实验区、家校合作以及家园合作都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去践行。从前期的试点实验,再到后面的推进宣传、全面开展,每一步都需要耗费时间、资源和人力。

例如,召开教师和家长开展相关研讨会,这不仅加大了教师工作量,也可能造成部分家长的不理解,导致最后部分学校和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落地。此外,部分学校和幼儿园的试点成功案例并不适合推广到全国各地。由于幼儿园和小学有公立、私立之分,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幼小衔接”的推进过程中,学校和幼儿园应该继续摸索、互相交流学习,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衔接实践机制。

(四)幼儿受到变相压力,幼小衔接体制仍需推进

幼小衔接的提出对于减轻幼儿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是大有帮助的,但是在幼小衔接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因素却可能造成幼儿受到变相的压力。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因为政策文件的出台而立刻改变,因此幼儿在衔接时期因父母而受到的“超前学习”的压力并不会马上消失。二是由于各地教育水平情况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双减”“幼小衔接”的实施进度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如在幼儿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幼小衔接意识,对于幼儿完成作业的时间没有做过多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幼儿在升入小学后,容易出现写作业拖沓而导致学习压力增加等问题。

三、幼小教研共同体下幼小衔接有效实施的实践机制

幼小衔接有效实施的实践机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推行,如图1所示: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培训机制,创新协同机制,优化激励机制,健全保障机制。

(一)完善幼小教研共同体的管理机制

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实施单位,从微观层面上落实幼小衔接管理将直接影响幼小衔接的效果。首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小学教育管理者在课程安排上,需考虑小学低龄段儿童的心理,适当增加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比例,降低学生在学业上的负担。其次,在课堂时间的分配方面要考虑平衡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幼儿园大班课程一般在25~30分钟,而小学则是40~45分钟,为让幼儿更好地过渡并投入小学阶段学习,小学可以考虑设计弹性制课堂时间,将小学每节课时设置在35分钟左右,以帮助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阶段,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园作为幼小衔接活动的实施主体之一,对儿童的幼小衔接准备有极大影响,因此幼儿园要开展多种活动,让儿童深入、全面、整体地去了解小学生活。

第一,采用戏剧创作表演的方式。教师可运用戏剧形式,通过讲故事和使用道具来激发幼儿兴趣,设计幼小衔接情境,使参与其中的幼儿通过肢体律动、感官和情境对话等方式来体验幼小衔接。第二,开展模拟小学课堂,帮助幼儿进行沉浸式体验,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尽快适应。在模拟小学课堂时,适当延长上课时间,在模拟课堂上通过不同方式回应幼儿诉求,以此增强幼儿对规则、秩序和纪律的认知,比如在上课时引导幼儿遵守纪律、鼓励他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听讲等。第三,幼儿园可以联系小学带头开展“小学半日游”“小导游”等活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带领大班幼儿体验小学的日常学习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感知到小学生活,加深对小学学习生活的认知。

在幼小衔接活动的组织开展方面,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尝试通过集体共备一堂课,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改变模式化的参观活动,让幼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真正参与到幼小衔接中来,以实现教研共同体模式下的共同目标。

(二)构建幼小教研共同体的培训机制

为了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及专业素养,幼儿园应该定期开展园内相关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

第一,开展线上培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幼儿园通过网上学习平台给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做好“123”项目,“1”是指让教师学习课程视频;“2”是指分享交流学习体会;“3”是指做好笔记,撰写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

第二,开展线下培训,提高实践能力。首先是专题培训,每学期制订幼小衔接专题培训计划,邀请专家对教师开展培训;其次是定向培训,在校园半日活动、开放活动之前召开会议,对教师进行会前培训,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效果;最后是情景培训,结合幼儿的适应能力、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需求,创造各种进入小学的模拟情景,不断优化指导方案,提高幼小衔接指导的有效性。

第三,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贯彻幼小衔接的共同体原则,要积极探索双方教师培养一体化。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养方法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制定出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为儿童入学奠定基础。区属幼儿园与小学相互之间可以采取“结对”的模式,签署有关幼小衔接“手拉手”合作协议书,总结教育经验,探讨开展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

(三)创新幼小教研共同体的协同机制

第一,搭建以幼儿园为主的幼小衔接合作平台。从当前幼小衔接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研活动大多局限于幼儿园内部,甚至是大班教研组,浓厚的教研氛围暂未形成,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教研。搭建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平台是缓解这一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考虑到教师各有本职教学工作和教研任务,时间有限,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尝试构建幼小衔接网络教研平台来提升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沟通效率。教育行政部门可牵头,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群组、建构教师研修平台、以试点园校为核心辐射附近区域,并通过结对帮扶农村园、校等形式,使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对话实现“面对面”。此外,还可以通过同课异构、专家引领、网络课程、学术沙龙等方式为幼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资源和平台。

第二,推进幼小衔接联合教研。采用“一课多研”和联合教研,在幼小双年级开展教学,两个教学活动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相通性在于主题一致,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上。通过联合教研可以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信息互通,帮助幼儿和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后续联合教研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可通过集体学习、互相观摩课程、一课多研、项目式小课题研究等活动积极参与到幼小衔接教研活动中。

(四)优化幼小教研共同体的鼓励机制

第一,以内在提升驱动幼小教师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和幼儿园应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小衔接专项培训活动。幼小衔接专项培训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及时了解幼小衔接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掌握幼小科学衔接的基本知识和有效方法,同时也提高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这就为解决幼小衔接实际困难,实现幼小科学衔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第二,以外部支持满足幼小教师需求。学校和幼儿园应提升各方面的支持力度。首先是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工作量,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幼儿,钻研幼小衔接教学;其次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为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最后是给予资源上的支持,为教师配备专业相关书籍,定期订阅教育类期刊,扩展教师学习资源。另外,还要为教师提供空间、技术及材料支持,以增强教师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五)健全幼小教研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第一,增加幼小教研的经费支持。幼小衔接经费的投入,影响着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深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和学校教研经费投入力度越大,就越重视支持教研资源的建设,也能更好地保证幼小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保障“幼小教研共同体”良性、有序地运转,学校、幼儿园及政府需要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幼小衔接教育,保障幼小教研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寻找适合自身情况的衔接模式。家长和教师,双方的背景、认知和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所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和见解也有差别,因此,在幼儿园和学校推进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当地条件和情况去调整教学活动的进度,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有效的衔接机制,真正把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幼小衔接落实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机制在学龄前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建一个统筹、联动的组织平台,从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角度出发,坚持“以幼为本”原则,通过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科学设置“幼小教研共同体”下幼小衔接实践机制,来提升幼小衔接的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岩,桑琳.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袁缘,杨卫安.学制创新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兼谈幼小衔接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

[3]李春刚,邱晓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推进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教育导刊,2021(01).

[4]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

[5]刘晓惠.海南2023年底基本形成幼小科学衔接教育生态[N].中国教育报,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