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芬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应推进教学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发挥出信息技术的育人作用,提升地理课程教学效果,成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新版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作为研究背景,以初中学段地理学科为例,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建设,提升初中地理“教”与“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4-0102-03

新时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一个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下,教师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模式等均随之发生了变化。对于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建设而言,教师一方面需要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关注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支持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经过诸多学科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所存在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不同学科任课教师的肯定。然而,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实践中,信息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为推进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建设,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以下几项教学策略,期望能够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利的理论参考。

一、整合资源,丰富内涵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秉承着“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的课程理念。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初中学段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内涵的丰富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于初中地理课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亟需整合线上资源,将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学说稿以及可供教学应用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在有所选择的情况下弥补教材的局限性,由此活化课程内容,强化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执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时,为探求地形因素是否对气温存在影响,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搜集同一地理位置山顶与山脚不同植物状态,或其他能够呈现出山顶与山脚不同之处的图片资料,通过图片对比和分析,引出“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这一知识点,使学生透过生活中的“认知”来“认可”地形因素对气温存在影响。

再如为向学生介绍中国气温的极值,教师可以搜集“新疆吐鲁番”与“黑龙江漠河”过往的天气预报、境域概括介绍类的微视频等资源,将其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由此丰富课程的教学内涵。相较于呆板地讲解“新疆吐鲁番49.6℃,黑龙江漠河-52.3℃”知识而言,具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的线上教学资源不仅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瞬间活化了“中国气温极值”这一知识点。

因此笔者建议任课教师能够将整合线上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涵作为地理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项策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

二、呈现图片,高效获知

虽然初中地理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入了诸多的地图、图片,但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可知,由教师讲教材、学生看教材,教师解释地图、学生寻找教师所描述的定位点为主的教学方式仅能够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获取,并不能够实现高效获知的教学目标。而依托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图片呈现,能够节省学生寻找教材中教师所描述的定位点这一步骤,而且所呈现的图片属于“放大版”的地图,能保证班级学生均能够清晰地认知。

例如教师在执教《世界的气候》一课中,为探究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关于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对比的图片,并以“将气温与降水作为两个分析指标,分析两种气候的异同之处”为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看图归纳知识。此环节中,学生均可以“放下”教材,专心探究屏幕所呈现的图片,同时教师利用红外线指示灯指引学生先分析两种气候全年的气温和降水总量等问题,如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总量较少,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多,其中旱雨两季的降水更为显着等等,以此促进学生高效获知。

除课堂环节的图片呈现外,在教学总结环节教师也可以采取图片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获知,教学总结环节的高效获知主要指的是学生完整知识的构建。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逐一地向学生呈现思维导图的各级分支。思维导图各级分支呈现的过程即师生共同梳理、总结课程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就思维导图中的各分支关系作出讲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思维导图作为课后作业,将其发送至班级QQ群之中,要求班级学生在地理作业本上绘制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将思维导图为基础进一步拓展思维,由此进一步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框架。

三、创设情境,以境促学

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教师也需将创设情境作为一项策略,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设备的情境呈现功能,通过创设动态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例如在执教《俄罗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与俄罗斯相关联的事物,如“普京”“套娃”“芭蕾舞”“火腿”等信息整合成一个微视频,于课前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学习主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动态的可移动的世界地图,并提问“俄罗斯濒临的海洋有哪些?”“俄罗斯濒临的陆上邻国有哪些?”等,与班内学生共同总结知识,让学生在动态世界地图的观察与探究下获知俄罗斯西面为波罗的海、东面为太平洋、北面靠北冰洋;俄罗斯与蒙古、中国、乌克兰为邻等等重要信息。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将近期阶段的“俄乌战况”微视频为学生播放。通过视频介绍两国情况,如乌克兰边境距离莫斯科仅有436公里,假如在乌克兰布置中程弹道导弹,仅仅需要100s就能够打到莫斯科,换言之,莫斯科从存在至消失也仅需要100s。如果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那么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乌克兰将与波罗的海三小国和芬兰、挪威对俄罗斯形成潜行夹击,一旦北约与俄方开展,即便属于常规作战,俄方也将会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而这一趋势与二战时期德国夹击莫斯科的局面相近……通过分析,学生会明白战争的缘由之一就是国家安全。

上文所述的教学延伸情境创设不仅有利于学生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还有利于班级学生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待国家安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人机交互,优化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新版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应在设问方式、评分标准拟定等方面有所创新,重视多元评价,灵活地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除纸质版考核外,绝大多数任课教师均以教师提问、学生背诵的方式考察班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此评价模式下,学生的知识掌握大多处于一个机械性记忆状态,一定程度上,学生是较为抗拒背诵考核模式。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的人机交互功能创设“我说你猜”的游戏,其中的“我”指动态机器人,“你”则指班级学生。首先,教师将班级学生平均划分为4—6个大组,当各组学生猜对问题相应得分。关于问题设计,教师可以将某一门课程的重点知识整理成为游戏问题,或者借助一些学习类APP搜集本节课程的同步练习题。例如在《欧洲西部》一课中,可将开展游戏的问题设置为:英国位于五带中的哪部分?芬兰90%的人口分布位于国土中部偏南,这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芬兰盛产燕麦,其燕麦分布北界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等等。

基于人机交互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教师个性化开展教学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而学生在愉快而又相对紧张的氛围下对“机器人”所提出的问题也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所以此种人机交互还有利于学生当堂内化知识。

五、借助软件,促进理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类软件应用的诞生创设了良好的孵化环境。现阶段,出现了诸多的能够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软件,如WPS、PPT、小影视频、美图秀秀等基础性的教学软件,以及与地理学科相关的Google earth、酷玩地球—中英版、世界地图、妙懂初中地理、Star walk等,各类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教师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提供支持。以Google earth软件为例,该软件被业界公认为“世界上最详尽的地球仪”,应用者可以在地图上绘制、添加地标以突显项目中的关键地点,也可以倾斜地图以获得完美的3D景观,或深入探索街景以享受360°全方位体验。

例如教师在执教“经纬网定位”的相关知识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定位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大多数的初中生对于方向的辨认与空间的感知尚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Google earth软件中的经纬网定位功能,选择一个班级学生较为熟悉的定位点,引导学生辨别定位点的具体方位。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Google earth软件中放大范围、缩小范围功能,使班级学生在Google earth软件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定位点附近的建筑,从而促进学生对经纬网定位知识的理解,实现“教”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总之,新版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于“学”的有机融合,而依托信息技术下的互联网渠道、各类信息设备的功能以及软件APP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则是任课教师推进学科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学科教学信息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应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理念、以“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积极发挥出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所存在的支持作用,不断推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逗逗.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2).

[2]张林欣,石秋香,王敏.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模式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3,(01).

[3]李海燕.对初中地理课堂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2,(22).

[4]沈珍康.信息化教育为初中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J].新智慧,2022,(05).

[5]岳艳.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