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花

摘要: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音乐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乐感和艺术素养的提升。合唱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板块,强调通过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唱功和乐感,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学日中习得乐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教果不理想,需要教师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开展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4-0114-03

音乐课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对学生音乐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板块,合唱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通过有效的合唱教学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音乐综合素养,成为音乐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意义

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集体活动之一,合唱有着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强大的表现力和情绪起伏,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的学习对小学生音乐审美意识和熊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若学生缺乏审美意识和能力,很难体会到音乐之美。课堂合唱教学的实施能带给学生强烈的音乐和情绪感知,让学生对曲目中传达的思想情感有深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有些曲目只有借助合唱的形式才能传达其中的感情和意境,学生通过合唱能切实感受到曲目的独有魅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同时,在合唱练习环节,学生能通过对音高的准确掌握感受曲目带来的力量,避一步提升音乐审美能

(二)培养音乐创造能力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经常组织合唱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而在合唱中巩固所学乐理知识,获得音乐技能水平的提升。新课政的持续深化对音乐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主动感知作品中的情感和艺术元素,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改编创作音乐作品,如:在合唱演奏环节,鼓励学生自行编排手势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与音乐基础会有所差异,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例如:在合唱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抢拍,这时教师要引导其注意集体的节奏变化,对其他学生的演唱进行感受和模仿,使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学生对唱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角色的特点,对不同演唱角色进行区别观察和了解,以便更好地配台他人,并在反复训练中增强彼此间的默契,以此实现合唱效果的提升。相较于课堂独唱,合唱能让学生在集体中取长补短,加强对集体意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团队意识与台作精神,为未来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二、小学音乐课堂台唱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原则及路

(一)提升原则。要想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协作性原则。学生之间的沟通和配合是合唱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着重强调互相协作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或是正向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台唱中的位置或角色有准确认知,能高效完成自己的合唱部分,进而实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良好协作。

2.主体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合唱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合唱的情况;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具体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优化调整,构建新颖的教学模式。

3.多样化原则。该原则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开展课堂合唱教学活动时,重点兼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通过丰富合唱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来强化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或者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恰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促进合唱教学成效的提升。

(二)提升路径

1.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实现学生合唱兴趣的提升,教师在课堂合唱教学环节要巧妙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流程,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活动安排并辅助讲解,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唱积极性。在日常教学环节,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比如向学生播放同一版本曲目的不同演唱形式,让学生欣赏和对比两者的异同点,体会不同的情感。又比如在合唱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欣赏《爱我中华》《保卫黄河》等曲目,在学生欣赏之前给予适当引导,使学生感受这些曲目在齐唱、独唱、合唱方面的不同之处,由此探究合唱的特色,激发对学习合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学习开拓性的合唱曲目,引导学生围绕曲目的声线变化、演唱技巧、历史背景等方面展开探究论述,进而深入感受合唱的多元化魅力。

2.合理规划课程。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活动中,合唱课程的合理规划尤为关键,这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在课程规划环节,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歌唱能力、声音特点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喜好、水平、年龄等特点来开展合唱教学,具体来说,即对曲目的风格、意义、难易度、情感、语言和风格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学生的音准、音域、音质等条件进行声部分配,辅之以适当的变化和调整。同时,教师要始终秉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为依据,对合唱教学的方法、过程展开合理设计,通过课程内容与合唱教学的有机结合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教师可通过指挥对合唱表情、力度、速度进行把控;通过欣赏活动来强化艺术鉴赏和理解的能力;通过视唱练耳进行节奏和音准的训练等。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水平、年龄等因素,对课程数量与课程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科学设置每节课的频率与时长,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或审美疲劳,促进教学实效的提升。比如,中低年级段的小学生的耐力、注意力相对较弱,可以将课时控制为30分钟左右,不宜过长;针对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可以适当延长课时,控制在40-50分钟左右。

3.科学选择素材。合唱教学素材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广泛搜集合唱素材;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层次地选取素材。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合唱歌曲的播放量不断攀升,受到大众的追捧,教师可以将《水手》《奔跑》等流行曲目作为课堂合唱教学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唱素材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素材的教育价值,应选取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相信》等能对学生道德、理想、情感各方面产生正面影响的素材,或选取能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的素材,充分体现合唱教学的育人价值。

4.创新教学形式。作为一种集体式的教学形式,合唱教学虽能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的提升,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导致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影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要想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性格特点为依托,制定与学生个性相符的集体唱法,让学生既能在台上唱,又能在台下评析和观看,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练习来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学唱歌曲《两只老虎》时,教师可以安排两名学生扮演老虎、相互对唱,其他学生观看和评价,当学生大致了解歌曲的唱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唱。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表现、观察和评价的机会,还能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设计,如:在合唱之前通过其他形式展示歌词,让学生在熟知并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曲,让擅长歌词记忆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降低学习难度。当然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练习感兴趣且简单的儿歌,引导学生对合唱歌曲的节奏、旋律、唱法形成整体认识,并尝试用与自身认知规律相符的方式学习乐理知识,然后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5.注重技巧指导。声音的共性展现是合唱的重点,合唱需要注重气势美与和谐美的结合,通过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来彰显合唱的独特魅力。换言之,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在帮助学生打好音乐基础的同时,实现有效教学。

一方面要注重呼吸发声训练。声音的和谐性是合唱的关键,需要学生在合唱环节能迅速自如地呼气吸气,因此教师要关注呼吸发声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可行的呼吸习惯和呼吸方式。例如,可要求学生坐于椅子的1/3处,挺直背部,双手放在腿上,巧借背部力量收紧核心并提腿,感受横膈膜肌的腹式呼吸与调控作用,当产生酸痛感之后,缓慢放下双脚,保持自然呼吸。通过这样的呼吸发声训练,学生能保持稳定的气息。

另一方面应注重音准节奏训练。对音准和节奏的精准把控是完美诠释音乐作品的关键。在小学音乐合唱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声部“打架”现象,如:学生之间无法保证节奏的统一、不同声部的学生容易跑调等,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能准确把控音准和节奏。基于此,教师需要加强对音乐节奏方面的训练,以乐器配合,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声部旋律和节奏,练出敏锐的听觉,有效避免音准偏差。

比如:在进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合唱学习时,由于学生对整体速度的把握不准,导致声部杂乱无章,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电子琴弹唱,由男生跟随电子琴的节奏进行低声部合唱,然后引入女生主声部,让女生音量低于男生声部。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节奏和音准,增强合唱效果。

6.善用乐器辅助。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有些学生的音准较差,在合唱学习中会感到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引入乐器,发挥乐器的教学辅助作用。可以说,乐器的引入不仅能将不同声部之间的音高、音准等因素予以有效呈现,还能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比如:在二声部合唱教学环节,针对能演奏少数乐器的学生,教师可以发挥其优势,让其分声部演奏旋律后进行合奏,其他学生则认真聆听,感受二声部结合的和谐之美。在学唱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担任高低声部的演奏与演唱,并在每个声部合唱时加入一两件乐器伴奏,如竖笛、口风琴等,促使学生在乐器的引领下顺利进行演唱。竖笛有着宽广的音域和婉转悠扬的音色,与合唱进行融台能实现声、乐的完美结合,丰富音乐元素;口风琴则有着多变的音色和较好的音准,与合唱进行融合能带来丰富的和声效果,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7.优化训练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练声环节开始,先学会腹式呼吸,即:围绕学生的音乐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和维度的发声训练的设定,或者是巧借多种练唱方式来帮助学生控制音域、音色。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感受曲目蕴含的深意,学会共情,唱出更具感染力的作品,

比如,在进行《雪绒花》的二声部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音乐剧,要求学生在曲目学唱过程中运用抒情、优美、轻柔的声音以及恰当的力度、速度进行二声部合唱,从而巩固三拍子节奏技巧以及声断气连的演唱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可在课堂导入阶段展示歌曲《音乐之声》的创作背景;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雪绒花》相关视频并跟随视频进行哼唱:接下来,教师可以适时提问:歌曲传达出什么样的情绪?歌曲的强弱和拍子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并给予初步总结: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在练习中注意发声的轻音及其位置;课堂结束前,教师可提出开放性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声音能赋予歌曲更强的感染力呢?对此,学生通过思考和小组探讨来解答,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师开展课堂合唱教学活动时,应当立足实际,积极遵循协作性、主体性、多样化原则,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合理规划课程、科学选择素材、创新教学形式、注重技巧指导、善用乐器辅助、优化训练方式等策略,充分发挥合唱教学的育人价值,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责任编辑:谢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