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珺  师海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重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合理利用、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构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英语课堂,对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从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度仍有待提高[1]。多数教师对于深度融合的含义理解片面,采用的融合路径较为狭隘,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两张皮”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本文基于一节初中英语听说课,探索英语听说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一节听说课,教学内容为外研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Module 9 “Population”Unit 1“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about 1.37 billion. ”。本模块主题为人口,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语境下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子主题范畴。本模块蕴含的语言知识主要是数词(大数字、分数)的用法,以及用于介绍人口情况的表达方式。第一单元的听力文本为Tony、Betty和Lingling三个学生间的对话,由Tony正在撰写的人口增长报告引出。三人讨论了世界和中国的人口数据,了解了世界人口数量之大以及增长速度之快的现状,同时讨论了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以及可能的人口发展趋势。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普遍感兴趣,在英语课堂上思维活跃,乐于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能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人口这一话题,学生在本册书Module 2 “My home town and my country”的学习中有过初步接触,拥有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地理课和其他课外阅读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以及世界人口有了大概了解。此外,学生在小学学习过数字的表达,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大数字的表达方法。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访谈,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仍存在一些障碍。具体包括 :(1)对于人口话题的兴趣度较低,对于具体人口数据、可能造成的问题以及有效应对方法的认知较为肤浅;(2)对于人口这一问题多持旁观者心态,认为自己无力干预,缺乏付诸行动的动力;(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理解较为片面,认为人口问题单指数量大和增长快,缺乏对于人口问题的全面认识;(4)学生在口头回答问题时容易紧张,担心出错,口语表达不够自信,效果不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获取有关人口增长的事实性信息,包括目前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以及人口增长造成的问题;(2)概括、整合已知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中学生能为缓解人口过多造成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做些什么;(3)总结已有信息,结合自身理解,运用相关语言表达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完成人口话题的口头报告;(4)多角度分析人口问题,客观、辩证地理解并看待人口问题,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精听获取有关人口增长的事实性信息,概括整合并讨论适合中学生的缓解人口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理解已知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并借助图表辩证地看待人口问题,呈现逻辑合理的人口问题报告,在班级内展示分享。

二、课前融合:任务驱动自学,激活背景知识

课前融合是指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协助学生完成特定的课前学习任务,实现自主学习,激活背景知识。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平台的数据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学生在上课前一天登录超星学习通线上慕课平台,进入班级课程“Enjoy English”,自主学习Module 9的微课。学生需要从5个视频中任选2个观看,并做学习笔记。观看后,在讨论区留下问题和观后感,分享困惑或感悟。该项任务为当天英语作业。分析学生的留言内容,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关心的人口问题主要有两项核心内容:一是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二是如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设计说明:本活动源于课前对于学情的调研和分析。教师在前期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人口话题普遍兴趣不高且背景知识相对薄弱,因此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短视频形式,寓教于乐,在课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基于学生讨论区的留言内容,反思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三、课中融合:探究主题意义,推动深度学习

课中融合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数字资源,引导学生完成层层深入的学习任务,逐步探究本节课的主题意义,推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一)阶段一:导入主题,激活已知

学生在教室投屏上观看导入视频,并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云端互动竞答游戏,每小组有4名学生。活动开始时,各小组学生使用电子设备(iPad)登录Kahoot! 游戏化教学互动平台,点击“加入”参与竞答活动。本次竞答活动中,教师共设置了6个与人口有关的单项选择题,每题提供4个选项。题干如下:

(1)What is the world's population?

(2)Which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3)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4)Which city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China?

(5)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Chongqing?

(6)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Beijing?

教师为学生在每个问题上设置了20秒的讨论和答题时间,小组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后点击iPad界面上的对应选项答题。每个小组学生的答题正误以及用时都会即刻呈现在教师使用的投影屏幕上,并配有可爱的音乐和动画效果,妙趣横生。根据平台游戏规则,答案正确且用时最短的一组,本题得分最高。6道题全部答完,总积分最高的一组学生获得冠军。学生可以在教室的投影屏幕和自己组内的iPad上看到各组的竞答位次以及冠、亚、季军的颁奖仪式。此时,学生的背景知识得到激活,对课堂的参与热情也得到有效激发。

设计说明:本活动设计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应在课堂上给予充分反馈,检测学生课前自学成果的同时激活背景知识。第二,活动尽可能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呈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较为愉快的心情投入课堂学习。基于此,教师选择游戏化教学互动平台开展竞答活动,利用其趣味性和即时交互性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成果。

(二)阶段二:围绕主题,建构新知

听中活动为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学生在这一阶段对目标语言和文本信息进行感知注意、获取梳理、概括整合。听中活动分为听主旨和听细节两个环节。学生首先获取对话的主旨。听第一次对话后,学生回答以下两个有关主旨的问题:

(1)What is Tony doing?

(2)What are they mainly talking about?

A. Some data about population.

B. Problems caused by the large population.

C.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呈现在对话中,易于捕捉,因此以主观问答题形式呈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概括起来相对困难,因此笔者设置了3个选项,以客观多选题的形式呈现。绝大多数学生听完一次对话后顺利地获取了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明确对话主旨后,学生进一步精听,获取有关人口的事实性细节信息,并填写表格(如图1)。

表格的设计重在突破本模块的核心语言知识之一——数词,部分信息的获取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完成这一任务时,学生连续听两遍对话,并在填写表格后两人一组核对答案。经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在131.4 million、1.37 billion和one fifth几个数字信息的获取上准确率较低,因此再次播放对话中含有这部分信息的段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确保多数学生成功获取目标信息。另外,因教材编写年份较早,对话中提供的我国人口数据(1.37 billion)已不够准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导入活动Kahoot!问答题的设计上已埋有伏笔,这里能够较为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这一数字的关注,引导他们回忆中国当前的人口数量并用英语表达,补充在表格中。随后,借助已经获取的one fifth这一信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英语中分数的表达方式,并进行了适当练习。

设计说明:本活动对应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即学生通过本活动获取有关人口增长的事实性信息。借助听后回答问题和听后填写表格两种基础活动形式,教师为学生搭设好台阶,让学生较为顺畅地获取目标信息。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充分分析文本,结合学情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

(三)阶段三:深入主题,扩展思维

1.观看视频获取视频主旨内容与细节信息

本活动为基于教材听力内容开发的拓展类视听活动,同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以获取和梳理信息作为主要目标,并与学生已有知识整合。首先,获取视频主旨。第一次观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以下问题:“What is the video about? ”。因视频中有明显提示主旨的句子,学生多能在第一次观看后便获取到主旨信息——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growth。之后,进入细节信息获取阶段。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次观看视频:“What problems does population growth cause? ”。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提取的信息较多,笔者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记录不够充分,因此第三遍播放视频,并给予学生讨论答案的时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较为充分地获取了目标信息。经观察,笔者发现,在学生需要获取的几个信息中,deforestation(毁林)虽为生词,但学生整体的获取准确率较高,班中约有2/3的学生能够在视听材料中提取出deforestation一词并推测词义。同时,笔者也邀请学生分享了他的该词获取思路和词义推测过程,借此渗透英语中的派生构词法知识,引导学生在获取目标信息的同时拓展词汇。

设计说明:针对人口话题相对抽象的特点,本活动借助线上视听资源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认识,推动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视听资源能够同时激活视觉和听觉两重感官输入,较之单一的听觉输入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视觉画面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将一些纯听力文本中难以捕捉或难以掌握的单词和视觉信息联系起来,助力学生突破听力文本中的难点。

2.小组合作,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该活动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学生在该活动中要初步尝试内化运用所学内容,聚焦交流与表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iPad登录超星学习通平台,浏览同学预习阶段针对人口话题提出的疑问和撰写的观后感,寻找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并给予回复。学生组内讨论的重点议题为“面对人口问题,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充分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内分享。

设计说明:该活动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形成闭环。学生课前自学阶段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关注和反馈,体现了本节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生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超星学习通平台讨论区的实时交流,使学生形成密集的互动网络,极大地促进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组内讨论,分析我国人口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思考中国和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是否仅限于数量大和增长快,并进行口头分享。这里,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人口问题不仅局限于此,但不能快速回答出其他类型的人口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用中文提出老龄化、少子化等概念。随后,笔者在投影屏幕上先后展示两张图,分别是我国2000—2050年生育率变化趋势图、我国1950—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变化趋势,给足学生时间充分阅读并进行组内讨论。之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就我国生育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人口问题。

设计说明: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它不单单指向人口数量大和增长快,同时指向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探究人口问题的主题意义时,教学内容应当辩证地展示人口问题现状。基于此,本活动进一步纵向深挖主题意义,在原有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路径上,引领学生变换角度重新审视人口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阶段四:升华主题,学以致用

此为本节课的综合语言运用活动,属于迁移创新类活动。学生需要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观点、思想和方法,联系自身实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新问题,理性地表达观点和情感,体现正确的价值观。笔者为学生提供的语境如下:学校将举办模拟联合国大会(Model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世界人口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Population),你所在的小组作为中国代表团,将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对于世界人口问题的思考。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明确发言的内容,并做好分工,在保证发言整体逻辑清晰的前提下,确保每名组员都能够准确流畅地呈现自己负责的部分。学生共有10分钟的准备和排练时间,其间可以使用iPad上网查询需要的资料。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到台前展示。他们可以使用iPad给其他小组学生发送文字和图片类的参考资料,也可以借助教室内的投屏进行整体展示,形式不限。听众将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小组合作、现场表现四个维度给予评价,并在展示后分享评价意见。

设计说明:本活动对应本课的第三、第四个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难点。迁移创新类活动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把握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超越语篇内容,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同时深入理解本节课蕴含的价值取向,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一活动是本节课的总结和延伸,是主题意义的升华,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本节课致力于达成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四、课后融合:关注能力迁移,实现生生互促

课后融合是指在课后学习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并评价学生的课下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实现基础巩固、能力提升、资源共享和生生互促。它是课前融合和课中融合的延续,重点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以及生生的分享互评。

活动内容: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作业(三选一),即就人口话题的一个角度,或撰写一篇报告,或绘制一幅海报,或录制一个视频。

活动过程:学生根据课上所学,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完成以上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以课堂内容为基础,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根据实际所学完成个性化的作品。作品完成后,学生登录超星学习通平台,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设置作业时在平台上勾选“生生互评”选项,引导学生开展作业互评。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借鉴,从而实现生生互促。

设计说明:该课后学习活动属于典型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为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进一步开展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业形式较为开放,学生不必拘泥于形式。为了激励学生形成高质量作品,教师设置“生生互评”,不仅能够起到激励和敦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交流,助力形成同伴学习氛围。课后作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作业突破传统作业较为单一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新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信息技术正是这种变革的重要动力[2]。本节课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交互面更广、参与度更高、课容量更大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实现了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本的转变。在进行课后反思时,笔者发现,深度融合给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带来的优势在本节课上发挥得仍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的个性化关注有所欠缺。建议未来开展类似活动时,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难度的自学材料供学生选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英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每位新时代教师的追求。这一融合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个人专业化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高质量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1):6-9.

[2]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作者赵珺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英语教师,朝阳区骨干教师,一级教师;师海红系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英语学科培训教师,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