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名松 刘保锋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步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渗透教育的各个方面,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助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因应教育数字化挑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持续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

鉴于此,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重视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搭建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逐步建立并完善科教协同的工作机制,推进信息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求,我们从信息技术应用动机、教师发展需求、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设计了包含25道问题(第25题为开放性问题)的调查问卷,以期从学校教师真实的需求出发,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直接动机是教学需求较多,占比达81.4%;信息化教学中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排在前三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34.88%)、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完善(31.4%)、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积极的态度(20.93%)。其中,很多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概念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晰,比例达67.44%。教师使用的数字资源主要集中于PPT类教学课件(95.35%)、电子教案(74.42%)、视频和二维动画等教学素材(69.77%)。智能教学平台使用率达38.37%。

在教师发展需求方面,教师近三年参加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学习或培训时长明显偏低,没有参加过任何学习或培训的人数比例占到23.26%,7天以上的占比为15.12%,这可能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概念认知不清有一定的关系。在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66.28%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支持。在自己开发或制作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微课等)方面,选择部分自己制作的教师比例达55.81%,认为较为困难的为29.07%。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方面,排在前三的是工具软件不熟练(70.93%)、优质教学资源难寻(69.77%)、缺少软硬件条件支持(40.7%)。可见,教师的需求集中于资源和技术支持方面。

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教师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微课、慕课(MOOC)等设计开发技术(60.47%),教学媒体选择、开发与应用(50%),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再加工(44.19%)等方面。对于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认为自己水平较高的教师,占比仅为19.76%,为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整体偏低。

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调查问卷获得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数据,基于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微能力的分析,我们开发了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探究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听评课形式,实现校本研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期通过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二、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介绍

信息化校本研究平台(如图1)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好地满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求。它基于“数据+模型”的顶层设计,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支持学校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教师研修与优质资源的共建共管。

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注重对教师学习行为、活动行为、教学成果的采集,常态化实现教师发展轨迹的积淀与呈现,并通过高效汇总、智能计算、可视化呈现数据,服务于学校的科学管理与决策。它搭建了教研活动管理、听评课管理、资源库管理、成果管理四个子系统,覆盖教师教学、科研的多个场景,在保证有用、有益的前提下,持续积淀高质量的教师应用数据。

一是教研活动系统:支持学校开展多种类型的教研活动,如教材教法研究与集体备课、听评课与公开课、教学常规管理(如工作计划、档案管理)等,深入教研组,提供任务管理(评课、作业、调研、研讨等)、资源共享、照片管理的一站式工具服务,便于活动资料的积淀及查看调用,从而形成教研活动参与数据、教研任务完成数据、教研研讨产出数据、教研资源使用数据。

二是听评课管理系统:支持学校根据需要开展不同的听评课活动,支持自定义量表评课、集体现场评课并高效汇总教师评价与意见,支持相同评课量表、不同评课活动评价指标数据的比较等,为听评课教研环节减负增效,形成学生行为量表指标评价数据、教师行为量表指标评价数据、授课教师指标关注数据、评课教师/专家指标关注数据。

三是资源库管理系统:支持学校开展分组分层的教师知识生成和资源管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促进组织内教师智慧的积淀、分享和成果化,同时提供教师知识学习和资源管理应用痕迹的数据统计支持。主要功能包括课程资源共建、课程资源分享、课程库建设、知识文档协同共享、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教师贡献管理,形成资源自建/共建数据、资源分类数据、资源分标签数据、教师标签资源贡献度数据、教师分类资源贡献度数据、教师个人学习及应用痕迹、资源浏览次数和点赞数。

四是成果管理系统:支持将教研活动系统、听评课系统、资源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有过程、有细节、有比较的成果化和可视化呈现。主要功能包括教师发展仪表盘、动态知识网络图谱、分类成果展示页,形成教师概况数据、教师贡献数据、教师系统使用数据、资源共建数据、资源关联数据、知识网络分析数据、成果分类数据、研修活动管理数据、评课对比数据。

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实现了学校范围内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业务的创新融合。借助校本研修平台,我们基本建立了跨学科教师研讨网络空间,通过后台数据监测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水平,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三、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的实践应用

结合校情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需求,我们遵循边研究、边搭建、边试验、边实施的原则,在资源管理、教学方式改进、评价诊断变革等方面进行优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以数为据,加强行为轨迹分析,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在当前“互联网+教育”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平台、工具和资源,精准收集数据,辅助教学并评估教学效果[1]。借助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教师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其中,教研活动管理系统具备听评课、资源评估、问卷或作业、课例提交和线上研讨等功能,基本涵盖常用的教研、科研应用,帮助教师实现跨时间、跨地点的教研,提高教师教科研活动的参与度和便捷度。听评课管理系统实现跨时间、跨地点、跨学科、跨学段听评课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资源库管理系统实现数字资源的生成、分享与管理。教师通过手机微信端或者电脑网页链接能够直接提交,自动将评选材料变成个人资源,而且每一项活动的培训任务、学习资源、现场活动照片、活动参与情况等,均能实现一站式查询和导出。

借助校本研修平台,学校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融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建构、教师信息化教学课堂观测评价、教师信息技术实践应用等主题培训,实现培训前、中、后的全过程贯通,做到培训前充分收集教师的需求和困惑,培训中实时反馈教师的发声和动态,培训后及时跟进教师的变化和进步,以过程性数据为基础,更加及时、充分地留存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轨迹,以累积性数据为依据,探讨行动策略,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发展。

例如,要想了解“自主学习及其教学策略”主题活动信息,点击“报告”模块后,平台就会自动生成活动报告,包括本次活动任务量(4项)、参与人数(152人次)、互动次数(148次)、资源数量(1个)、图片数量(8张)等。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教师参加活动的情况,点击“培训笔记上传”任务栏,可以显示出已经完成笔记上传任务的114人、未完成任务的38人的名单,做到数据的精准统计,实现一键式统计与管理。基于这些数据,还可对教师的研修行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以校为本,重视资源建设,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

借助校本研修平台,在专家主题讲座+听评导课+实践研讨的循环指导下,各学科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立足自主学习课堂,不仅能够持续积累和完善教师的学习资源,而且能够相互交流与启迪,引导教师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创新。

在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指向教师的学习资源积累。教师通过参与教研组研讨、听评课活动及将学习讲座笔记等拍照上传,收看专家的点评指导,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网络空间。在信息平台上,每位教师都有“个人中心”。进入“个人中心”,点击“我的痕迹”模块会列表显示个人在特定时间里参与的活动,点击“我的群组”模块会显示个人参加的“群组”。校本研修平台还设置了“我的项目”“我的互动”“我的收藏”等个人网络空间功能模块,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应用需求。

另一方面,资源库管理系统支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课程库的建设。我们支持各学科组建“学科资源共建群组”,分学科、分教材建设同步课程资源,包括课例、微课、课件、教学设计、成果等,服务于教师的同步教学,并以内部可见分享或公开分享模式,在电脑端和移动端分享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支持即时打开和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程视频、课件上传至课程库,课程库支持在线预览,服务教师之间的交流。

现在,教师应用研修平台能够观看校区内部的课程(38节)、自有课例(24份),以及平台推荐的精品课例,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段800余节,做到足不出户即可学习借鉴精品课例,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此外,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能够更好地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优质课例、案例、生成性资料和数据等进行结构化、可视化的汇聚、梳理和展示。经过积累和沉淀,目前学校已经初步搭建起信息化教学实践优质课例库、案例库、知识库和数据库,并通过专家把关与技术判断的互证、筛选,不断积累内容。

(三)节本赋能,探索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学研一体化管理路径

根据教师发展管理需求,也为了让教育教学管理更加便捷高效,我们在校本研修平台上定制开发了8项功能应用,统称教师研修数据可视化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教师概况、活动管理、教师研修管理图谱、校本研修、知识网络图谱、热门课程、通知公告、最新活动。例如,在活动管理模块,可以直接看到平台共收录了19次研讨、8次活动、6次作业等数据,还能实时统计活动参与人次、资料数量等月度数据。

借助校本研修平台,我们组建了不同的研修活动组,引导教师参加不同群组的研修活动,了解各群组的活动开展情况,便于科学高效地掌握教师成长情况。例如,点击平台的“自主学习教研总群”模块,能够查阅154个成员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况,以及11次研讨记录。也可通过校本研修平台,实时提取各项数据,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学校研修活动信息,或发布任务公告、收集整理各项活动材料等。例如,借助教师研修管理图谱,学校管理者能够看到研修活动、课题支撑、自主学习等5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根据研究管理需求进行了层级管理,逐级深入,掌握每个案例以及活动的整体信息。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学校管理者既能够查看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又能通过数据分析,整体了解各项研究进度和实施成效。

运用校本研修平台,一方面,以信息技术支撑任务分配、协同流程、跨时空研讨等,为管理减负;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伴生性地采集教师发展行为数据、追踪过程数据、梳理成果数据,再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反馈,服务于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升,为管理赋能。它改变了传统的逐级通知、逐级收集整理、逐级统计的研修管理方式,提高了研修活动的管理效果,保证了各项统计数据的科学性,极大地节约了管理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同时,在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方面,它改进了传统考核逐级填报、统计、申报的工作方式,使得考核成为一站式数据生成,让复杂的考核评价变得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和公正。

(四)重视量化分析,研制信息化课堂教学行为观测量表

为了更好地检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情况,我们研制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自评量表和课堂观测量表(见表1)。学科教师通过学习相应量表,在信息化教学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评价四个维度,由传统的第三方评价转向自我实践和反思,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设计依据和评价规范,助力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观测量表分为5大指标,25个观测要素;满分100分,每个要素满分5分,依据课堂表现按要点分类赋分。观测量表分为数量评价和言语评价两部分:数量评价是对教学行为进行外显评价;言语评价是总结性评价。按照教学行为整体表现,本量表分为4个评价等级,分别是优秀A(85~100分)、良好B(70~84分)、合格C(60~69分)和不合格D(0~59分)。评价对象为本校非信息技术类文化课教师。

利用量表,教师还可进行在线评价研讨。例如,有教师讲授了“铁盐和亚铁盐”一课,9位评课教师从12个评估维度进行评测,既生成了单项评估数据,又看到了评价者的整体评价建议,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磨、反思和提升。

四、效果与进一步思考

利用校本研修平台,我们实现了对教师备课、教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在一站式工具服务的支持下,既深度参与到学科组活动,又及时查阅学科组的活动资料,打破了教研、科研对活动地点、时间统一的限制,使得学科组活动更加便捷,教师的参与度更高,活动效果更好。同时,该平台与学校的教学监控系统联网之后,能够实现实时的课堂观测,一键式了解教师的备课、授课、个人专业素质发展等情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学科教研和听评课的方式。

同时,利用校本研修平台,学校实现了“一课三观”,即一节课堂教学实录具有教师复盘、学科组教研以及专家点评指导的三位一体功能,及时生成教师发展图谱,便于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能力自评量表,实现自主发展,进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虽然我们在利用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大减轻了教师教学、教研压力,提高了教师的教研动力和个性化施教能力,但是信息化校本研修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受到硬件设施(包括直播、存储、网络设施)的制约,一些平台应用开发尚不完备,设计的“一课六观”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应用,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显现其综合应用功能,提升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模式转变和教育教学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迪,陈磊,籍莹莹.“双减”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的逻辑与策略[J].宜宾学院学报,2022(11):61-68.

(作者徐名松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刘保锋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教科研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