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琼玮

在信息技术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今天,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效服务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创新使用信息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运用技术环境下的多模态资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运用多元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比较、批判、评价等方面的思维层次和水平。

技术赋能英语教学能够破解常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一刀切”等众多局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调节的学习策略,发展纵向提升的思维能力。本文案例使用的“人教英语”教学系统,是指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依托,交互主体多向、全面、深层输入与输出数字课程资源的教学系统。它在课程内容上以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为蓝本,以词块构建、口语交际、主题阅读等形式对单元主题进行深入诠释,挖掘内在育人价值。系统具有弹性选择学习内容和即时查看学习数据的功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反思。它还包括大量侧重训练思维能力的阅读可视图或写作结构图,设有能够储存学生学习成果的电子档案袋,帮助学生追踪、观察、总结个人思维进阶的情况。

一、课前个性预习,自主浸入单元主题

“人教英语”教学系统为课前预习提供了更生动的输入渠道和更立体的语用环境。通过软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数据平台的全面反馈,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和频次,自主操练个人相对薄弱的语言知识内容。教师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真实学情,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设计。

以“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的预习任务为例,教师布置了周末分层预习任务(如图1)。A层学生重点学习Let's Start中的Section A、Get Ready和Start to Talk。围绕本单元fun places的主题,每个词块都有彼此间的逻辑联系。人机互动平台还为词块的习得提供了图像、文字和声音的多元化支持,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词汇的效度和深度。对于学有余力的B层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在完成模音的基础上选择对话文本进行主题归纳、逻辑分析等。系统会根据学生输入的语音情况给出即时反馈,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综合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这个词或句子的准确模音,给出是否顺利通过语音识别的提示音。对于相对薄弱的词块或句子,学生可以反复自主操练,预习内容具象生动,预习效果可测可调,实现精准预习。

学生和教师均能在后台查看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数据。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多种形态图表(如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教师能够对学生的预习全过程有所了解,让预习发挥对班级学情分析和课堂教学提示的最大效用:“完成率”,综合评估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体现学习进度;“正确率”,主要反映语音识别通过率、词块含义理解正确率等情况;“功能键使用”,真实反映学生听读词块时的学习方式,“录音键”的使用频率则是评估学生语音练习态度和效果的重要参考内容(如图2)。

快捷、准确、全面的后台数据能够帮助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中的输入性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通过分析学生该单元的预习数据,教师发现超过90%的学生对Section A 1a中的词块内容掌握较好,于是在第一课时导入中直接采取自由交谈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在不同的fun places中可以做哪些事,省去看图导入词块的环节。再如,教师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快速问答环节,对Section A 2d中关于电影博物馆参观细节的问题向学生提问,省去了当堂反复听对话获取信息的环节。这主要是源于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板块的练习完成度较高,在预习中已经达到熟悉对话内容的效果,因此可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2d话轮分析和口语交际策略操练。

二、课中适时链接,思维驱动个性思考

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常常会预设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的难点,从而设计一系列难易交织的问题链,以及理解语言、机械操练、对话运用等活动,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问题解决的引领者,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综合运用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也通常是填空、选择、问答等,缺乏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迫切感和启发思维的刺激点。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激活技术手段丰富师生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维含量,是让英语课堂不那么沉闷和单调的法宝之一。“人教英语”教学系统呈现的大量操练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沉浸式的人机互动环境中尝试利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各种问题,自觉关注信息沟和思维矛盾处,提高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Section A(1a-2c)的听说课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直接让学生运用平板电脑打开“人教英语”教学系统,找到相应单元的词块输入部分进行听音、选图、模音和对比学习。五分钟的当堂人机互动练习,既能够保证学生都参与其中,又便于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学生未能很好掌握的词块,统一纠正和强化。然后,教师出示教材Section A 1a中的听力背景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看”的技能预测对话内容。完成1b中圈出所听到的问题的任务后,教师又适时安排了人机互动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听音、看形、拖曳分类的方式,对更多与problem-solution有关的词块进行分类(如图3)。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理解词块的基本含义,另一方面需要辨析problem和solution两大主题概念,匹配某类问题的对应解决方式。通过系统提示音,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并及时纠正。完成基础词义的操练后,学生要根据教师提示继续深入思考:“What kinds of problems do teenagers usually have? How can we give advice to solve them? ”,小组讨论交流观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直面与深层思维有关的实际问题,在完成人机互动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提高高阶思维能力。此时学生的思考是将输入作为脚手架的,能够在与同伴的相互启发中慢慢得出不同维度的问题分类和给建议的通用句型与切入角度。教师不再需要扮演牵着学生往前走的角色,而是退居幕后,观察学生思考的发生过程,记录总结学生的观点碰撞。

三、课后分层巩固,思维成长有迹可循

英语课后学习任务一般是让学生完成对应课时的基础语言练习和进行适量的能力题训练,学习成果评价往往是分数导向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过度聚焦语言能力,无法突出反映更为高阶的思维进阶情况,也不利于长期保存作为个人反思与调整的有效依据。

在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很多学习网站或交互学习软件已经实现对学生多样态学习成果的储存、查看和评价,个人学习数字档案袋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成果记录形式。档案袋能系统收集表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和努力,并将其作为学生成长证据的记录,它包括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记录、自我评价的记录、教师指导和评价的记录等。

以“人教英语”教学系统的个人学习数字档案袋My Profile板块为例,学生可以储存阅读思维可视图、文本复述录音、单元话题微写作等图像和音频学习成果。比如,Let's move on中的reading 1是对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的介绍。作为教材单元主题geography and nature的延伸文本,因为它的文本词汇量大,教师课堂教学时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复述,所以课后布置了分层巩固作业:A层学生根据系统中给出的简易思维可视图进行复述,呈现一些基本事实即可,并将录音上传至档案袋;B层学生可尝试进一步丰富思维可视图内容,重点突出文章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复述时要尽可能多地使用文本中出现的课外词汇。

学生通过完成不同能力层级要求的思维可视图(如图4),将原本混杂在一起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清晰化和具象化,避免了仅仅从阅读理解选择正确答案的单一角度来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而是有了更加具体化和可调整的学习成果。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将学习作品提交到数字档案袋后逐一查看作业完成情况,用语音点评或分维度赋分的形式给予评价(如图5)。赋分环节是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分别从语言流利度、语音准确度、语言逻辑性等方面给出细化等级(见表1),旨在为学生提供点对点的、有针对性的反馈,为学生后续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智力和策略上的支持。

数字档案袋中存放的作品和评价,一方面是学生将真实和个性化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呈现给教师,由教师给出个性化建议,不断优化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允许学生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改进情况,作为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种回顾,获得评估个人思维成长值的直观感受。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深度融合,能够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带来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和新的体验。考虑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不成熟之处和技术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以下两点值得教师深入思考。一是评价形式方面,还有待与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尽管人机互动语言学习平台中的数据反馈涉及内容和维度非常丰富,但是和思维发展有关的评价内容,目前更多的是依靠教师基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人工反馈。教师可思考如何进一步融合大数据的实时反馈功能,创设更加全面的数据看板和更有激励效果的学习活动平台,继续丰富评价形式。二是教学方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借力技术。人机互动语言学习平台的使用,为教师积累了大量的学生原始学习数据。通过对教学过程中行为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教师能够更积极地开展人机互动支持下的信息技术助推英语教学课堂升级的活动。但是受到客观电子设备不稳定和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信息技术的助推作用,有时因技术问题无法及时处理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教师会操之过急,省略人机互动和自主思考环节迫使学生快速得出既定答案。技术赋能的课堂应是巧妙融合、进阶自然、灵动有效的课堂,这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深度融合技术和教学的时机与本质。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人机互动语言学习系统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子课题“人机互动多元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186220028-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