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艳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文化瑰宝更是数不胜数。为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元素来开展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体现出传承和发扬的幼儿教育新思路,同时也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究,具体如下。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 幼儿手工制作 应用 对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2.038

一、为什么要在幼儿手工制作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1.能激发幼儿的爱国之情

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非常丰富,而且具有很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但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减少并且消失。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必须要从幼儿开始抓起,在幼儿的手工制作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有趣的实践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得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培育幼儿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2.促使各个领域得到渗透

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能促使各个领域的资源都得到融合,并且培养幼儿不同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比如,教师将美术、手工、剪纸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动手操作,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和发挥。可使得幼儿在融合性的创作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并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3.能促使课程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促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手工活动中得到渗透,能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生动有趣的手工制作加上传统文化的渗透,能使得幼儿探索出全新的玩法,制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而且传统文化还具有很多可挖掘的资源,通过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可使幼儿体会到手工制作的奇妙。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手工制作中的应用

1.利用剪纸文化元素来开展手工活动

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可融入我国的剪纸文化元素。并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及实际操作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让幼儿动手制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对我国传统元素形式——剪纸有所了解。

教师需要先要给幼儿展示出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剪纸艺术,让他们进行欣赏。但剪纸的方法对于幼儿来说较为复杂,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剪纸游戏。比如,开展以“森林动物园”为主题的剪纸情境,为孩子们讲述“森林动物”的故事,将其作为课堂的导入。然后再给他们示范小动物的剪法,让他们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剪。教师再让幼儿发挥出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并且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帮助。在剪纸的过程中,幼儿们有的剪出的长颈鹿有着长长的脖子,有的剪出了老虎,在老虎额头画了个“王”字,还有的幼儿剪出了小猫、小狗的形状。最后教师还要让幼儿根据自己所剪的小动物,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通过传承和发扬剪纸文化艺术,促使幼儿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通过了解风车的传说来进行制作

风车是一种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玩具,其最早来源于周朝,代表了喜庆与吉祥。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姜子牙发明风车的动画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了解风车的来历。

然后教师再询问幼儿:“你们想自己动手制作风车吗?”幼儿们纷纷回答:“想。”这时教师再为幼儿们提供正方形的纸,让他们跟着教师示范一起做。先将纸的四个角用剪刀往中间剪去,剪到离中间一半的距离便停下。这时总共有8个角,每隔一个角往中心点对折,将四个角均折到中心点后,用细的笔芯,连刚才折进去的四个角共同穿透中心点,这样便制作出了风车。因为两边很容易掉出,所以还可以用橡皮筋固定两边。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对不会制作的幼儿进行帮助。

在幼儿制作完毕后,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对自己的风车进行装饰。有的幼儿用彩笔画上了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幼儿则贴上了好看的图案。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而且将他们的风车放在班上进行展示。

3.通过传统节日的渗透来开展活动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元素,从而更好的开展幼儿手工制作活动。在激发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同时,也充分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

比如在端午节期间,教师可挖掘一些端午节的元素,制作出相关的动画视频课件。使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传说以及习俗,再播放包粽子的视频,吸引幼儿的注意。然后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包粽子和香包的材料,比如鸭蛋、糯米、毛线等,询问幼儿:“你们都吃过粽子吧,都吃过哪些味道的呢?”幼儿们纷纷回答和讨论。同时教师也要对幼儿进行引导:“粽子里都有些什么?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要怎样包出来?”这时,教师再让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儿以及它的味道,并带领幼儿一起动手包粽子、制作香包。促使他们互相品尝自己包的粽子,将制作成的香包挂起来,充分感受端午节的气氛。通过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节日元素,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促使他们能与其他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提高课堂效率。

4.通过亲子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开展过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能培养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也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此,教师可在亲子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幼儿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了解,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比如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幼儿园可开展以“感恩妈妈”为主题的活动,其中融入我国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邀请家长前往幼儿园,和幼儿共同完成手工编织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和帮助。幼儿可以和家长一起编织手链,也可以编织一串项链,用自己创意对手链、项链进行装饰。让幼儿以感恩妈妈的名义,将手链送给自己的妈妈。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表达出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爱,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文化,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5.通过泥巴手工来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捏泥巴不但是一种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同时也属于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捏泥人的手工制作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比如教师可先搅拌土,倒水和泥,促使幼儿用泥捏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一些幼儿捏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些幼儿则捏出了好看的植物、活灵活现的动物。或者是让幼儿合作开展手工操作,于是在一个小组内,一名幼儿用泥做成了叶子,另一名幼儿用泥搓圆做成了花蕊,其他幼儿则做成了花瓣和花杆,他们合作制作了一朵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充分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手工艺术就是在捏泥巴的过程中进行传承和发扬的。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播放相关的视频,促使他们明白我国古代所用的器皿,比如吃饭的碗以及提水的瓦罐等,都是用泥巴所捏出来的。这样一来,幼儿才会理解泥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教师也要让幼儿了解泥巴的其他用途。并且比较哪个小组所做出来的形象最生动、最有趣。

6.通过废旧材料来开展手工活动

教师可让幼儿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对废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开发出新的手工艺品。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能渗透环保意识,使得他们明白废物利用的道理,提高手工制作课程的质量。

为此,教师可提前让幼儿回家搜集一些废旧材料,比如纸板、塑料瓶、布料、石头等等。然后再对这些材料进行统一性的消毒,指导幼儿自行动手操作。他们可任意选择其中的材料,有的幼儿在制作娃娃的头发时,采用了毛线和绳子;在制作娃娃的衣服时,则采用了布料、纸板、毛线等更多的材料,展现出了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他们的思维受到直观材料的影响,极大的激发了创造欲望。最后,有的幼儿用大小不一的瓶盖制作出了不倒翁娃娃,还有的幼儿制作出了可爱的小猫、小狗、勺子玩具、七彩娃娃等等。幼儿在个性化的探究和制作过程中,形成了环保的思维以及节约的意识,产生了珍惜财产、勤俭节约的良好思想,并体会到了废物利用所带来的乐趣。

综上所述,通过在手工制作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但能启发幼儿的心智,同时也能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最终达到文化熏陶的目标,培养出有深厚文化底蕴、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天李《探究传统民俗节日在幼儿园中的熏陶渗透》,《华夏教师》2020年第6期。

[2] 周耘格、邱硕《学前手工制作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商业故事》2018年第11期。

[3] 杜娟《实践活动中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学周刊》2017年第22期。

[4] 赵国霞《浅谈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手工艺术对幼儿的促进作用》,《学周刊》2015年第23期。

[5] 于开莲《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的问题解决与教师指导》,《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