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佼

摘 要:美术是幼儿园的主要教学内容,美术活动也是幼儿最爱的教育项目,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的时候,不能仅要求幼儿完成美术作品,如此将无法实现美术活动的多重教育价值,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活动中,这样一方面丰富了游戏活动的素材,能使幼儿更好地创作美术作品,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启蒙教育,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融合举措。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美术活动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46

美术属于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美术艺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了解历史、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为此,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的时候,需要将美术创作、作品鉴赏、手工制作等美术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实现相得益彰的融合效果。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幼儿全面发展,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要能在教会幼儿美术技能的同时,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活动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1.帮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是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作者思想、观念的载体。所以,美术作品不是毫无意义的摆设。教师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就是希望幼儿能通过绘画、手工作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单纯利用美术作品来表达感受,可能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不得要领。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作品中,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借助传统文化来更好地创作美术作品,另一方面使幼儿能借助传统文化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体验,可以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用。

2.促进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得以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包括实践能力、知识面、品德修养等,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教育财富,可以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教育幼儿要能像古代的先贤们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究;可以增强幼儿的综合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美术活动的指导思想,去积极构思和创作,实现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行,无论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是在美术活动中,都要让幼儿懂得谦让、关爱小伙伴、爱护环境,学习传统文化中好的人与事。由此可见,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活动中,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3.帮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数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孩子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幼儿园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阶段,需要幼儿对传统文化形成一个直观、形象的初步认知,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去认识、感悟传统文化,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彩与奇妙,进而能用美术作品去展示自己理解的传统文化,并且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去讲述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旦幼儿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并能将其融入美术作品,那么幼儿不仅愿意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且有能力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幼儿美术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美术活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教师随意地将这两个要素叠加起来,而是需要以合适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两者融合的顺利。但是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在融合的时候比较随意,多是临时起意,随意融合,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甚至存在人为分割现象,一方面美术活动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无法合理渗透给幼儿。一些教师还将美术活动当成教育项目,作为打发幼儿在园时间的媒介,教师没有意识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活动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在设计美术课程,还是在安排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都没有在课前做足准备,没有编排好课程。

2.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强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教师需要掌握两者融合的角度与方向,这就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很多幼儿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美术专业知识素养,也能高效开展美术教学,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较少,不懂得这一教育资源如何应用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于是,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缺少科学性和专业性,多是简单叠加、生硬融合,甚至将融合作为一项任务,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融合的价值,也不能积极学习融合的技巧与方法,无法实现1+1>2的融合教学效果。

3.融合过程比较单一

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活动中,是希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美术活动、幼儿全面发展的助推作用。为了发挥融合教育效果,教师需要创新融合的过程,尤其是落实实践教育,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去完成绘画作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在推动美术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时候,以单纯的绘画为主,多要求幼儿完成绘画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这种理论化的融合教育不能激发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兴趣,也无法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自觉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也不能有效培养幼儿的美术综合素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美术活动高效融合的策略

1.科学设置课程,引导融合推进

课程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课程是指引和基础。为此,幼儿教师需要提前谋划和设计好课程,有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的融合,重点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落实课程设计的相关要求:

一是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来设定融合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向,只有目标明确了,相关的教育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才能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设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融合目标的时候,需要坚持以幼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这样的课程才能得到幼儿的支持,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教师所明确的融合课程目标,需要瞄准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美术活动的技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品德修养的培养。教师要将相关的课程目标全部串联起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具体的教学目标需要结合班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既不可揠苗助长,也不可裹足不前,要满足幼儿需求,契合幼儿兴趣爱好。

剪纸手工是幼儿美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因为过程丰富多彩,需要幼儿自主推进,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同时,剪纸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剪纸艺术,它能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体验和艺术上的享受,是工匠们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直接体现。当前,剪纸艺术依然广泛流传,在结婚、春节等重要活动中人们都会利用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来表达喜悦和祝福之情,这也就是剪纸教育活动的课程内容。在明确本节课课程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将幼儿喜爱的小动物模型作为剪纸对象,鼓励幼儿在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喜爱的元素,以此明确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是教会幼儿剪纸,领悟剪纸文化的内涵。

二是基于幼儿的生活实际来设置融合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整个融合教学的基础与媒介,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有条不紊推进的重要保证。幼儿教师在设置融合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基于幼儿的生活实际。一方面结合幼儿生活,引导幼儿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美术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而以生活实际为媒,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的深度融合,并且以生活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线索与支撑。

教师在带领幼儿完成“捏泥人”手工作品的时候,为了赋予“泥人”灵魂,教师可以将教学与生活中常出现在街头、景区的泥人制作、泥人作品展示的商业或者艺术行为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多观察,并且能用超轻黏土或者黄陶泥等,去仿制泥人作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捏泥人手工活动,并且教师要积极参与进来,向幼儿讲解惠山泥人、安丘泥人等泥人的历史文化。这样,幼儿以生活为基础,以泥人文化为补充,设置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为整个融合活动奠定了基础。幼儿对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非常感兴趣,同时,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这些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美术活动融合课程的设置创造了条件。

2.科学实施课程,实现融合目标

幼儿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融合课程中,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及目标,根据班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有力的课程实施举措,以实现融合效果,在提高幼儿美术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能实现幼儿品德修养、文化素养的综合发展。

具体而言,教师在实施课程的时候,需要营造良好的美术活动氛围,创设合适的活动情境,尤其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主要情境,带给幼儿更深刻的体验。幼儿能发现美术活动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在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美术创作。教师还需要采取互动教学,引导幼儿成立合作小组,在集思广益中去完成美术作品,在互通有无中交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心得。教师也需要采取信息化教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美术作品创作视频展示给幼儿,一方面营造了氛围,另一方面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最后还能让幼儿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和美术活动“碰撞”之后的神奇结果。

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剪纸美术活动的时候,需要将剪纸文化融入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美妙的剪纸文化,体会到剪纸文化的情感意义,感受到剪纸文化的源远流长。为了实现融合效果,教师要营造积极、和谐、有趣的活动环境,将剪纸艺人们的工作过程拍成视频展示给幼儿,将其中的关键环节及步骤放大展示出来,最后,教师还要将过年、结婚、过寿时候张贴剪纸的画面展示出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老艺人们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幼儿在生活化回忆中更积极地尝试剪出自己想要的剪纸作品,感受到剪纸文化的神奇。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的融合,只要方法得当、媒介合适,就能发挥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科学延伸课程,深化融合成效

无论是开展美术活动还是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不能将幼儿局限于教室内,这也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此,幼儿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阵地,为幼儿布置一些生活化、社会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相融合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去感悟传统文化,完成美术活动。这种拓展可以让幼儿在针对性的社会资源帮助下,深化融合教育的成效。教师要多鼓励家长参与到融合课程中,带领幼儿参观美术作品展、各类博物馆,去寻找古人对美术艺术的理解,去发现古人是如何将自己感受到的美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出来的。幼儿在参观体验结束之后,还要能与家长一起完成相关的美术作品,向小伙伴们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例如,花鸟画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主要对象,能够被幼儿有效驾驭。同时,我国拥有悠久的、璀璨的花鸟画创作历史,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传世名作,它们被收藏在博物馆中,供人们鉴赏。教师在开展花鸟画创作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拓展教学阵地,引导家长在空闲的时候,带领幼儿到收藏有花鸟画的各类博物馆去参观,去听一听讲解员对这些名家画作的讲解,去细细观察花的颜色、形状,鸟的神态、姿势,以及画中各种元素的搭配,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创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种启蒙教育不仅对幼儿完成花鸟画具有重要作用,对幼儿感受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育人也具有重要价值。幼儿在完成鉴赏之后,要到户外去观察花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联想,并且积极思考,最终完成一幅花鸟画作品。幼儿还要能将作品的创作意图、表达的意思介绍给爸爸妈妈,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将能带给幼儿深刻、全面、立体的体验,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这也是拓展教育活动阵地带来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对幼儿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幼儿喜爱的美术活动这一载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的融合教学,以帮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促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全面发展,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需要立足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来科学设置课程,以引导两者进行融合,借助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来科学延伸课程内容,深化融合成效,从而增强幼儿的综合素质,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启迪《中国课程改革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22期。

[2] 周怡宏、沈明泓《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探索——以自贡盐文化为例》,《林区教学》2023年第3期。

[3] 沈明泓、朱梦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认知结构重构的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4] 覃薇薇《家园社合作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12期。

[5] 罗欢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思考》,《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