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超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传承中无数先进理念、思想、认知和经验的集合,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如同灵魂一般,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每一次面临生存危机或迎来发展机遇时,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本文主要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展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价值出发,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以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途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01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孕育出了直到今天还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的优秀文化,其中承载着中华儿女在数千年的生产、保卫、抗争、隐忍或扩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与优良品德,始终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力量。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显着综合性与人文性特征的学科,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决定了它要承担起文化教育的重要职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让中国重新在国际交往中掌握了话语权,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是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支持力量,基于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期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向学生灌输文化传承观念,同时落实对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的培养,以引导学生逐步走上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可以囊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而传统文化通常指的是经过历史沉淀后传承下来的一系列思想和价值观,以及艺术、文学、饮食、礼仪、建筑等方面的经验和习俗,历史越厚重和悠久的国家或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越经得起深究,也越能够为当下或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引。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凝练出了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体系,覆盖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以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优良品质作为核心思想,为后人思维意识和价值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的养成,从根源上为学生发展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供的五个基本道德准则,被尊为儒家的“五常”,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之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个核心价值观,在过往数千年的历史和当代及未来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站在道德的层面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如诚实守信、谦虚做人、乐于助人等,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助力,也为学生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2.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与传统模式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相比,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更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够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从课程教学内容上看,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文言文、成语和歇后语中都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对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提炼与延伸就能够发挥不同层面的作用与价值,一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视野,二是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文化理解,最终提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爱国应当是每一个人思维意识和价值理念底层框架的构成元素之一,只有热爱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可能为大义而舍小利,主动参与到建设国家和复兴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不缺乏与爱国相关的内容,蕴藏在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同样也就体现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上。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来形成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认知,进而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最终形成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4.培养学生的传承思想

小学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为学生进行的引导和提供的教育将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产生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认知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这数千年历史中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坚持和努力,新时代的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力军与中坚力量,他们需要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因此,教师就需要先向学生渗透文化传承的思想和意识。结合实际来看,教师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就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来看,语文原本就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语文课本上选用的一些诗词古文实际上也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来开展文化教育,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学习基础、思想基础与能力基础等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认识汉字和理解汉语,也要引导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形成最正确和全面的认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落实育人目标,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体来讲,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途径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

1.从诗词古文出发,挖掘课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和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语文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更是十分重要。那么,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时,教师就需要抓住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这一独特文化特性,对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进行挖掘与探究,借古诗词和文言文来带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对学生的文化教育。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教材中选用了《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其中涉及的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文化,那么教师也就可以站在这一视角下对这些古诗词的内涵展开深入挖掘。一方面,教师借古诗来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文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并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地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想、经验等内容,因此,文化从来都与生活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尚未积累足够多的生活经验,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也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载体也更贴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水平,能够让抽象思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因此,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地域文化内容来实现对学生的文化教育。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腊八粥 》为例,腊八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方更为盛行,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北方人大都将腊八看作是过年的序幕,而每到了腊八节的这天,北方地区的人们就会开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和腊八粥。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各地的腊八节文化,并引入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和传说来为学生说明腊八节的来源和纪念意义,以地域文化作切入点来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教学。

3.从教学情境出发,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客观文化环境

情境教学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之一,抓住了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的缺陷,借情境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形象化的学习空间,以便能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学情境的创设看作是突破口,通过创设文化情境的方式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客观文化环境,让学生可以借助真实的探索与感悟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为例,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最初是以图画为主,在数千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如今这种方块字,虽然大多数汉字在由繁体简化为简体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但学生仍然可以从结构出发实现理解与记忆。就像是《树之歌》中的杨、榕、梧、桐、枫、松等代指树木名称的汉字就都以“木”作偏旁,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些字形来为学生创设一个以森林为背景的识字情境,带着学生在情境中探索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帮助学生认识更多同类汉字。

4.从国学探究出发,养成自内向外延伸的主观文化意识

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狭义的国学则通常指中国古代学说,包括经、史、子、集等多种内容,其中“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史”主要指史学着作、“子”主要指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的文集,“集”主要指历史上文人学者的总集或个集。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就选了不少国学经典中的文章。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国学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人谈读书》为例,此篇课文中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其中第一个部分选自《论语》,第二个部分主要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整体的主题是读书,可以拆解出阅读和学习两层意义。结合国学的定义来看,这篇课文就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有机结合的切入点,那么,教师就可以立足于课文,再引入其他经典国学着作来进行补充,引导学生阅读更多课外的国学经典着作,借国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除了教材中常见的《论语》外,《诗经》《孟子》《史记》《三国志》《李太白集》等一些国学着作中的部分内容也可以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用以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5.从相关史料出发,于细微处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文明从未中断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材料或历史文物中都有体现,而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选择引入一些相关的史料来开展教学,借真实的史料来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赵州桥》为例,建筑文化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直到现在都还保存得十分完整,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真实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刺激,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而在教学同一单元中的课文《纸的发明》时,教师又可以引入与“四大发明”相关的史料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而东汉的蔡伦就在前人的经验之上用树皮、麻头、碎布、旧渔网等材料改进了造纸工艺,造出了质量更高、原料更易找、价格也更便宜的纸,让造纸术一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边讲述中国造纸工艺的发展历史,一边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纸质典籍,同时借助课文来完善学生对纸和造纸工艺的认知,完成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总而言之,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儿女数千年来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这一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就是文化教育最适宜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与意识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新时代的教育已然回归到育人的本质。因此,教育工作者们需要真正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融合路径,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实现对学生的多元化熏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3期。

[2] 马继元《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路径探寻》,《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2期。

[3] 单昭《渗透传统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探讨》,《考试周刊》2023年第42期。

[4] 瞿红《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教育界》2023年第28期。

[5] 高群《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18期。

[6] 王云《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