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红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具有精神支柱的作用,既能够凸显中华民族鲜明的地域特色,也能彰显中华民族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我国于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科融合提出明确要求,立足于学科融合背景,将初中地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已成为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立足于学科融合背景,对初中地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展开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丰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提供策略支持。

关键词:学科融合 初中地理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39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融合自然、人文和技术等学科知识,并且许多地理和自然现象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因此教师应抓住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契机,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最大化,促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心灵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净化与润泽,使学生学科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同步提高。《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地理学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合进行明确规定,因此明确传统文化对初中地理的教育价值以及优化初中地理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地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价值

(一)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中不仅包含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以及人口分布特点,还介绍了我国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高山峻岭和河流湖泊的形成过程,不同教学内容中充满人文情怀,因此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知识相融合,能够在学生与传统文化间建立友好沟通,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良好情操,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如此,成长环境和个人条件的不同,导致学生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将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相融合,能够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感。

(二)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精神底蕴深厚,将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相融合,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念。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增强民族归属意识,并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优良传统美德,比如孝悌文化、亲友文化,等等,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言行,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遗产逐渐“销声匿迹”,因此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知识相融合,能够以教学过程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提供平台,进一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样性。不仅如此,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知识相融合,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伟大,并自觉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高质量人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鲜血液。

二、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地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充实教学资源

1.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教材作为开展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对地理知识的接受规律相契合,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以图片、文字、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为初中地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素材。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时,应注重以下两点原则:第一,遵循地理知识发展规律,保证将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相融合,顺应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及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思考压力,实现初中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美美与共”。第二,教师应加强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的选择,应保证传统文化内容具有较强代表性与综合性,促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贯彻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开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课的教学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凸显南方、北方基本特点的图片进行观察与分析,建立对南方和北方的基本认知。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资料进行阅读,对南方和北方地区在地理和人文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向学生提问:“‘南船北马是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分布特点,从地理自然环境角度解释原因。”这一环节,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我国自然、社会等概况的了解,更使学生能领略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引用古诗词:“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鼓励学生判断此诗词写的是我国哪个地理区域的自然风光。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学生深度理解教材,为掌握地理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奠定基础。

2.利用本土传统文化开展地理教学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加强对本土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而树立爱国爱家的正确思想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利用能够帮助学生深度了解生活的周边环境,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本土传统文化受气候、资源等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性,本土传统文化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既能够保证与学生传统生活息息相关,又能与初中地理知识相衔接,使知识点富有熟悉感和真实感,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实现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地理教学的目的。教师既可以将本土传统文化应用于地理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教师也可以利用本土传统文化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的参与兴趣,生发对家乡以及祖国的热爱。

以《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展示黄土高原区域的区域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生活状态,教师着重介绍黄土高原的居住建筑——窑洞。窑洞为五大传统建筑之一,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居民将居住场所傍山而建,或者沉于地下,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风貌。其次,经过对黄土高原知识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对窑洞居民建筑进行绘画创作。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民俗的认知。最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地调查活动,调查当地的传统民俗,包括民族分布、人口状况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等,并将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二)拓展传统文化应用途径,优化教学环节

1.融传统文化于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作为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拓宽传统文化在地理学科中的渗透途径。第一,教师可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导入环节,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开场白对于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奠基作用。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地理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良好且宽松的学习氛围,利于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教师可利用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地理学习活动相融合,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地理思考方法,培养地理思维,既能够推动地理知识的获取,又能在此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再如,教师在讲解《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时,首先引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古诗词作为课堂导入,有效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述的是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具有明显差异;“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主要表现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特点。其次,鼓励学生根据教材中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已有经验分析2022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的优势。学生总结: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以及文化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地理因素方面,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冰雪不易融化,适合雪上项目的顺利开展。最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途径搜集北京的代表性建筑,分析不同传统建筑中所反映的地理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融传统文化于课后延伸活动

作业与课后练习作为延伸活动的主要内容,能够强化与巩固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又能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可将传统文化融入于课后延伸活动,巩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但同时,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创设课后习题以及作业的过程中,应保证课后习题和作业具有较强的学科性质以及趣味性,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引导学生在学习与解题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实现传统渗透文化的目标。比如教师在讲解民族知识时,可将不同民族的服饰以及民间艺术等融入习题和作业设计当中;在设计与地球运动有关的作业和习题时,可在其中融入节气的知识。通过这一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间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加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地理学习思维,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遵循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理念之一。因此,教师在开展《农业》的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练习题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民族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以下做法与此理念相违背的是(   )

A.洞庭湖地区退耕还湖

B.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草

C.三江源地区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D.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这一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然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从而在后续日常生活中能够规范自身言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加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在传统思想的支持下为构建健康和谐的人地关系贡献力量。

(三)创新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发挥教育价值

1.依托学生实际生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伴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将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相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效率。教师既可以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解释地理知识,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理解地理知识,能够促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践性与科学性,又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文化与地理知识相融合,既能够强化对学生的情感以及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又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的民族》的教学时,首先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展示我国56个民族的具体名称以及不同民族在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所呈现的特点。其次,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形式,体现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以及文化底蕴,因此教师以傣族的泼水节为例,向学生介绍傣族泼水节的开展时间以及主要的节日活动。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各族人民所特有的节日活动。学生在搜集过程中,了解春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等各种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以小家的和谐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2.根据地理知识命题方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对近年来地理学科试题分析可以得知,试题更趋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试题情境,增加对学生地理能力的测试比例。因此为使学生能够顺应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能够在中考及高考中游刃有余,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知识命题方向确定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既能够保证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与交叉性,也能够充分保证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力以及对学生文化品质、价值观念培养方面的积极价值。不仅如此,教师应加强对近年来地理知识命题方向的研究,从而明确现阶段地理教学以及传统文化融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整后续教育策略;预测后续地理学科知识的命题趋势,提高教育策略的前瞻性。

例如,地理教师通过将近几年中考试题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地理学科中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内容出现频率逐渐提高,强调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地理要素和地理原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并且考查类型也有所创新,均以复合型材料出现,考查内容十分广泛。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教师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加强对传统建筑的分布特点以及基本特征的讲解,更应将传统建筑与旅游资源开发知识相融合,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进步。

综上,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二者间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明确传统文化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价值,并树立终身学习目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内容间的融合点,选择恰当时机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为传统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芳《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22年第28期。

[2] 艾启英、张燚《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7期。

[3] 杨平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加深传统文化教育》,《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18期。

[4] 王林林《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5] 王宏英《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