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舰,张颖,唐俐,梁智深,黄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当前科学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纷纷组建成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创建机制,搭建平台,大力扶持交叉学科建设发展,不断取得重要的成果。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主要科研支撑和技术输出平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其新兴学科的增长点、优势学科群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国内外针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普遍侧重于多学科专业技术的交互融合、科研工作的优势互补以及教育领域的知识交叉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如何构建完备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面向高校科研攻坚及综合技能提升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实现,仍是各大高校争相研究和探讨的教学改革热点问题。

1 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瓶颈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已逐渐由以教学为主向科教并重型转变,成为科研力量中的中流砥柱,教师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众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现阶段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应届求职者的需求和倾向逐渐由学霸型人才向科技创新型、多学科交叉型人才转变。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在各大高校科研和教学体系中越发得到青睐。但现有高校科研状态、人才培养重视程度及各学科之间信息交互性严重制约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的培养。

1.1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度低

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不同学科欠缺沟通交流、学科之间壁垒重重等问题和弊端,导致不同科研领域之间信息的闭塞性,形成各分类学科“闭门造车”的现象。

1.2 科研人员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不强

高校科研人员先期主要以教学为主,在由教学型向科教并重型转变过程中仍然固守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技术领域,对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技术的探索能力和融合意识较淡薄。

1.3 不同学科之间资源共享不足

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资源未能形成充分的共享机制,使之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先进思想及科研平台未能得到充分的普及和应用。

1.4 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各大高校虽然急需大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但现阶段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技术支撑、平台搭建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力度明显不足。

因此,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量,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的西南部,在经济区域划分上属西部地区,受地域和经济条件制约,导致教育专项建设资金短缺,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因此,与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的高校相比,广西各大高等院校更加迫切需求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省属的理工类院校,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国家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依托,研究分析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的培养途径及实践方法,由点及面,为构建广西各大高校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 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意义

首先,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而言,通过结合学科融合,多学科嫁接、培育新兴学科、项目驱动以及经费扶持等方法,能够有效增强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和技术融合,构建适用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研体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其次,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培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量,优化高校科研人员组成格局,全面提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不同学科的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学科交叉融合技能和知识体系素养,为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具有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科技型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该实践成果可有效迁移、推广至广西各大高校,增强广西各大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形成推动广西科研和经济深化改革新的生长点和支撑面,为推动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改革目标分析与探讨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研究试点,改变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结构优化、学科交叉互补及优势资源整合,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创新、改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与资源管理体制,整合、优化不同学科工程人才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学校不同学科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平台资源的优势互补;利用多学科交叉大型项目驱动不同学科工程人才的配合协作,在工程实践中实现不同学科的技术互补和知识精华的汲取;打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科研体制壁垒,建立优势资源共享机制,为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平台;改良人才培养模式,激发科研人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克服师资力量匮乏的短板,培养高精尖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综合以上改革目标,最终形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4 核心改革内容及方法

4.1 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布局

改革方法如下所述。

(1)从分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结构及优势分布特征,以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优势学科为轴心,提出将优势学科向其它学科进行交叉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向材料加工工程、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强化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提高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科研能力与竞争优势;(2)探寻通过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方式打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优势专业集群的理念和方法,率先构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信息与计算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多个优势专业的专业集群,加速优势专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扩大专业集群规模;(3)探讨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方法,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级层次为单位,研究以项目为纽带的不同学科优势科研人才、优势资源的交叉融合方法,增强机械、电子、信息与通讯多个学科优势科研人才的交流和互补,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优势学科群构建方法。

4.2 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高校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

改革方法如下所述。

(1)分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不同学科的人才优势及资源集中特征,以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优势学科建设为依托,提出校内各学科的工程人才及实验平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方法,建立学科综合、资源共享、交叉应用的工程人才培养支撑平台体系;(2)构建以学校项目带头人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型科研团队体制,选拔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各学院工程项目佼佼者,学校提供优势、优质项目,并以多学科交叉大型项目为纽带,培养高层次、多学科知识体系完备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4.3 优化培养方式,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1)分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配置特征,提出面向学科人才优化配置的聘任模式,如加大对紧缺人才的招聘力度,提高引进待遇和政策。建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不同学科高层次人才的信息数据库,为不同学科优势人才资源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供可视化信息平台;(2)分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形式,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和晋升方案,对于多学科交叉人才可考虑破格晋升,对于在多个学科均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加大绩效奖励,激发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和协作意识;(3)优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格局,提出不同学科之间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以及科研人员配置的协同优化方法,均衡不同学科之间的科研层次与人才配额差距,构建多学科强化、优势互补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5 结语

通过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特点和不同学科工程人才层次特征,形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方法。以提升教师综合科研能力、强化高校科研水平、共享交叉学科优势资源为目标,形成以技术交互、资源共享与高校科研特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研究及实践,形成富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研特色的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及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广西各大高校的实际学科特征,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推广应用到广西其他各大高校,汲取成果在不同高校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和优势,进一步对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及工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预计受益高校10 所,受益学科10余类,受益学生将达到3 000名以上,而为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及就业竞争提供技术和优势,预计受益学生将达到上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