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赵丹阳

(辽宁大学 历史学院,辽宁沈阳 1100136)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就是在互联网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具有互联网思维,这一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解决相关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建立科学培养模式,既符合时代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20世纪初,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他们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1],这一概念奠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明确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至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更为广泛,“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是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中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复兴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及社会的教育作用,在大学生教育中重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习总书记曾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3]。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际情况不容乐观,“高达九成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创业意向,但大学生的实际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却与之形成巨大反差”[4]。

2.1 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会受到阻碍,时下仍然有很多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甚至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无足轻重,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企业家,是社会的责任,从而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任教师也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多数教师认为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是帮助学生就业的辅助课程,可有可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弱化教育功能。同时,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十分淡薄,多数学生认为学成毕业的目的是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与自身需求和个人发展无关,没有必要在这样的学习中“浪费精力”。思想认识的偏颇与不足,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阻的主观因素,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

2.2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中教育人才匮乏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较晚,这一领域的专业教育人才匮乏,高校从事相关教育与研究的人才更为缺失。西方高校多聘请社会各界与此相关的专业成功人士组成教育教学团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指导,体系成熟有效。反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主要以从事学生管理、就业指导学生工作教师为主,这些人缺少创业经历和相关经验,很难在学生创新创业中给出合理化建议,教学开展也仅仅限于纸上谈兵。有条件的部分高校虽然聘请校外专家或知名企业家到校授课,但难以形成教学团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并无过多助益,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掣肘。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课程不够系统

人才的匮乏使得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方法单一、落后,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样的现状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零散且不连续,很多大学生甚至只能凭借校内外讲座和创新创业大赛来获得相关知识,课程教育零散,知识和经验传授没有系统性,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化培养。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及时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调整,相关教育出现脱离现实的问题,教学过程的不连续性,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教育工作开展脱离社会需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雪上加霜。

3 “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理模式构建

20世纪末,互联网逐渐在我国兴起,进入21世纪,我国走进了“互联网+”的时代,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理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驱动力,习总书记更是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5],这一时代动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树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可以完善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准师资队伍,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做好创新创业成果推广,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3.1 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师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原有观念必须转变,“授业解惑”的单一教学目标必须向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转变,互联网作为多元化信息载体可以帮助师生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更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互联网平台可以更好更快地传播相关的概念,助力社会创新创业意识的不断强化,提高教育者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帮助大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更新学习理念。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对企业创办和管理进行感知,教会他们寻找社会需求,形成符合实际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

3.2 构建科学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互联网+”环境为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校际联合,同时可以创建“教学课堂”和“实践课堂”,实现内外课堂之间的联动。创新创业课程与互联网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授课即时性更强,尤其是线上线下的互动,使得课程更为灵活,更具影响力。此外,互联网技术可以用来建立模拟企业平台,利用虚拟环境实现创新创业活动,增强教学体验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还可以设置 “远程企业家课堂”,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成功者面对面进行经验交流,丰富阅历。

3.3 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科学转化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成功有了新的展示平台和发布渠道,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过程与结果并重,教育成果形成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转化为社会价值,这是创新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继续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科学转化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能够推动某一领域发展,直接产生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青年大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自主创新,实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发展理念。

4 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劳动力中有知识、有抱负和最具活力的群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社会角色”[6],大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和改观,应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立体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资源互补,扩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主体,实现高校教育的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