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 034000)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现如今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再也不是之前的天之骄子,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走在创新创业的前列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创新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建立在事物原创性基础上的一点或几点的创新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环境以及自身的创新能力都直接决定和影响了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求职方向和成材。

1 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它主要包括更新、创造新的东西,以及改变三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共同构成了创新的概念。美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能够实现生产力的提升。随着创新这一概念传入我国,我国的相关学者也对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各自的理解。以余华东(2011)为例,在他看来所谓创新一词本质方来说就是创造新思想,并将新的思想复制于实践活动中。除了余华东之外,王家祺、曹颖颐(2007)等人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划分,将他们将创新划分为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私维能力、创新技能四个方面。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我国各院校加大了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创新教育成果不容乐观[1]。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自主性欠缺,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难以应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方面。正因如此,有必要加大举措,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分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并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生成了关键。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笔者通过调查与实践发现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总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自我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这四个因素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联系在一起的。

(1)自我因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表示其希望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事与愿违,真正能够潜心下来,投入精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很少有学生会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有关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活动,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具体来说,自我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受大学生自身求稳心理以及现行教育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忽视了答案的多样性,片面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创造实践训练,使得学生对于创新活动存在畏难心理,还没有进行活动就已经丧失了信心,难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

(2)教师因素。教师水平的高低、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并决定的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活动能否成功。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二是教师个人能力不能适应创新教育模式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打造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

(3)学校因素。除了学生和教师因素以外,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应试教育这一教学模式下,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面临很大的阻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尽全力的去背答案、背公式,导致学生就像生产线上的零部件一样,机械地按照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缺乏独特性。笔者认为各院校应当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广大大学生往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自身能力的培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社会大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3]。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往往以学校作为应聘人才的标准,学校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点作为考试的内容,这也就导致了单位在招聘时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排除在单位招聘大门之外。这种社会评价标准间接地影响了广大大学生,使得他们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建议

上文已经提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国各院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识,就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想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打造交往互助的学习方式。各院校要想根本打破死读书、学死书的现状,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当提倡学生采用同伴交往互助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学生同伴交往互助的学习方式就是只在同龄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小团体,以团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4]。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能力。

(2)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广大教师在教教学活动中,应当通过相关课程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破以往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组织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着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例如,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带领学生了解学长和学姐的创业之路,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拓展,视野得以开阔。

(3)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院校的相关教师可以将本科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做到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其发现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各院校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调查社会现象,广泛地收集与社会现象有关的资料,组织课题实验开展成果交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树立。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化课程结构改革,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实现针对性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目的[6]。

(4)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各院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宣传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以及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项目比赛或是定期在学校内部举办创新项目比赛,从中挑选一批具有较高素质较为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最终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创新的主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罗马非一日建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通过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人格培养等方式实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就业求职奠定坚实而又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