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1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意义

1.1 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增强全民文化自信,走文化强国战略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匠精神在传统意义上进行发展,凸显出新时代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重新定义工匠精神对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打造文化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2 探索创新技艺,建设创新强国

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同质化生产导致很多企业粗制滥造,创新力不足,缺少竞争力。因此,在全社会推崇和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精髓和要义融入工作全过程,将工匠精神理念贯穿到每一项工作细节中,在技术工艺中秉承创新精神,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超越,打造行业优质产品,保质同时凸显出创新性,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建设创新型强国。 此外,应当大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中,为追求卓越而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实现技术创新。

1.3 提升产品品质,建设质量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质量强国”,质量问题事关转型发展,企业作为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主体,培育和践行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动力源泉。企业管理者应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在企业中树立质量先行的价值理念,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培育更多有竞争优势的高质量企业。

1.4 提高职业素养,建设人才强国

高职校肩负着培育高职业素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使命,工匠精神带来的质量革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上:第一,在理论课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结合专业行业要求和就业岗位要求等,完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 第二,将工匠精神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在实训教学环节融入爱岗敬业等基本职业素养,在工作中体验并自觉内化成行为习惯,形成职业信仰。

2 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2.1 理论基础

对高职学生进行量化职业素养评价研究需要理论支撑,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其理论基础有助于为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指导,同时明确评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1.1 职业社会化理论

学生职业社会化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内化职业价值观念,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职业意识,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成为有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能够胜任职场工作合格职业人的过程。”职业社会化是每个学生的必经阶段,促使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和岗位要求的合格职业人。学生职业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就学校而言,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学习条件、制度约束等。

2.1.2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职业管理学家萨柏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高职学生依据年龄归为探索阶段,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不断增强自我认知,进行角色定位并探索职业发展,在该阶段,学生职业素养逐渐形成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确立。在这一关键期,高校应当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培育学生适应企业需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职业素养。

2.2 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的意义

2.2.1 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严峻形势。 用人单位用工标准从只注重技能逐渐转向对职业素质的高要求。 因此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化、系统化,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解决就业难问题。

2.2.2 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作为高职校素质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职业素养培育和评价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充分发挥德育为先的功能作用,推动高等教育履行其责任和使命,回归教育本真,延伸育人为本的效果,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2.3 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借助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能够改善当前各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养等现状,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等问题。 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激发学生自我提升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 工匠精神视阙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机制构建

3.1 评价内容

职业素养包含四方面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设定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评价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1)将各项目进行分解,量化评价内容,增强可操作性。 (2)设定评价指标时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纪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价因子。(3)注重融入工匠精神理念。 (4)把“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精髓贯穿其中。

3.2 构建方法

3.2.1 扎根理论研究法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指从研究资料中通过归纳总结提升理论,逐步形成理论框架。操作程序是先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提取概念,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发展理论性概念,接着进行理论性抽样并进行编码,最后建构理论。在设定指标前需要占有大量文献资料,深入研究探析,寻找到能真实反映职业素养水平和程度的因子,这一方法对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文献研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3.2.2 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的各种作品,如作业等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了解具体情况,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职业素养评价可借助于对学生日常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对作品精细程度等了解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纳入评价项目中,做到全面客观。

3.3 构建原则

3.3.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由科学理论指导,遵循科学决策程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来进行评价。科学性原则是保证评价结果真实有效的核心原则:(1)要抓住评价对象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2)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统筹兼顾。

3.3.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指标制定者坚持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真实情况,系统原则是对评价全过程的掌控,既能涵盖所有要考核的内容和项目,也能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原则是评价原则中的重要原则,是评价各环节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3.3.3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着眼于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改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人格,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同时评价过程中要立足时代特征,结合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体现最新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设定:(1)要依据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对素养具体要求。 (2)根据国家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职业素养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构建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多维立体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选取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综合用人单位、高职院校及毕业生对职业素养的基本指标倾向及其权重。 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炼符合要求的指标作为评价要素,设定职业素养考核指标及其权重,为职业素养水平测评提供客观准确量化标准。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工匠精神下职业素养内涵有了新的发展,这需要学校、家庭、企业、政府多方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育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