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杨燕,陈云峰

(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变革日益深入,为了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趋势, 整个社会都在寻求应变方法,以便自己在这变革的洪流中占据一块礁石。在此情景之下,各种各样的竞争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时刻处于高压之下往往会引发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心理咨询显得尤为重要。

1 问题的提出

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是咨询员或心理医生依据一定理论,运用适当的方法对求助者的问题给予帮助解决,或达到某一特定的助人自助的咨询目标的过程。

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在高校尤为明显,处于社会变革期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学习、生活乃至社会上的问题,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远不如生理发展完善,抗压能力较弱,且长期处于安逸的校园环境之中,缺乏社会实践和阅历,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压,当代大学生就普遍产生了较多且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中国知网上以心理咨询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出的论文多达42 657 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咨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心理咨询为检索关键词时,检索出4 601篇论文,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研究大概占整个心理咨询研究论文的十分之一,这个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研究是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研究的特点

我们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论文进行深度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大学生在心理咨询的选择上较为迷茫

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 由于自身及周围环境因素影响, 在求助对象的选择上, 首选的是朋友或同学。大学生对于咨询机构期望不高,大学生在选择心理求助对象时往往朋友或同学是首选, 排在最后求助的是心理咨询机构[1]。 其选择的心理调节途径按出现频率依次是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咨询机构、老师[2]。

大学生在心理咨询求助对象的选择上出现迷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宣传力度不到位,大学生对其认知较差;学校的心理咨询结构建设不够完善不能给予大学生有效的心理健康帮助, 在大学生内心中形成了较差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羞涩”心理,他们认为心理问题是一个隐私性较强的话题,自然不愿将隐私轻易透露给陌生人,而会选择与朋友、同学这一个与自己亲近的群体分享。

2.2 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内部差异性较大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年级、性别和学科上呈现显着性差异。

很多调查发现, 大一和大三年级是求助咨询的两个高峰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一(适应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大三(就业压力)的学生相对来说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3]。这都明确指出了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大学生的内部差异性,笔者认为调查结果表明大一和大三学生承受着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对于心理健康方面必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对他们加强教育。

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群体性别差异性显着,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感受, 更加愿意配合专业机构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 因此女性在咨询过程中更希望咨询具体化, 并且希望能够在过程中获得帮助。此外,接受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女性远多于男性。上述研究仅仅从男女生的性格方面进行说明,研究要素较少,缺乏对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和成绩差异这些因素间的多重比较。

心理咨询方面实际上也存在学科间的差异。 现阶段更多进行心理咨询的是文科生, 最少次数的是艺科生。 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科之间的不同造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压力,文科生较高的心理压力的形成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环境有重大的关系[4]。上述研究指出学科不同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行为,但是研究稍有不足,上述研究并没有给出理科和其他学科学生心理咨询较少的原因,也并未给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

2.3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行为与情感呈现矛盾

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与认识,但是在寻求心理咨询行为上却是消极的、回避的,在情感认知与行为表现呈现出矛盾。 相当一大部分的大学生遭遇心理困扰的时候是很想去但没去, 可见大学生内心对于心理咨询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原因可能是有些还排斥心理咨询,求助意识并不强,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难时最容易倾向寻找同辈治疗。也有研究指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知道其他同学去做过心理咨询时的反应都很合理, 表现出理解与接受。 这个现象说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在情感接纳上是积极的,行为倾向上却是消极的,表现出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的矛盾[5]。 目前,在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心理咨询求助的选择对象、心理咨询大学生群体的内部差异以及心理咨询的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矛盾三个方面的研究。 基于当前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心理咨询, 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关于心理咨询求助的选择对象的研究,现阶段主要是对其求助对象的判断上, 通过调查发现,朋友、同学是大多数大学生求助的对象,而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往往被大学生所忽视。在以后的研究中,如何发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如何为学生创造健康有益的心理咨询环境, 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关键。 其次,在关于心理咨询大学生群体的内部差异的研究中,除了年级、性别及学科差异,是否为单亲家庭与城乡的差异也应是研究学者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近年来,新媒体在学生教育与学校宣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的结合,无疑是社会大趋势下高校为其发展而做的勇敢创新性尝试,但是如何将二者融合以及如何做好反馈机制,是待我们寻觅的答案。

3 对策与建议

第一,高校内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通过广播、新媒体、校报和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矫正大学生的对于心理健康咨询的矛盾心理;当产生心理问题时,大学生能够自发的寻求专业心理健康咨询的帮助,改善当前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咨询率较低的现状。

第二,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提高其专业性,加强专业性建设;提升高校内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其次是高校内心理健康设备的专业化,在提高软件质量的同时,硬件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中心为全体师生服务。

第三, 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学生处于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同,对心理健康咨询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内心理健康工作应该有阶段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