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刘媛洁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上饶334000)

得益于医疗技术进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疾病控制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部分疾病死亡率进一步得到控制。同时,随着“健康中国2030”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预防疾病、注重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一背景下,需更多医生投入到预防医学工作中,同时对高校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预防医学》课程理论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但实践教学却面临新的挑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教学做一体化”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文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

1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体系陈旧,内容与实际脱节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卫生学等内容,包括了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以公共卫生理论内容为主,没有重视实际生活中一对一医疗预防与服务相关内容的讲解,教学内容不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2 “教”与“学”安排不合理

在“教”的方面,相比于预防医学,学校与教师往往更重视内、外等专业课的教学,《预防医学》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有的甚至与选修课课时相近,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偏低。从教学师资队伍来看,部分院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师队伍年龄两极分化,年龄偏大的教师知识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又受职称评定等压力的影响,无暇顾及课程教学与改革[1]。

在“学”的方面,《预防医学》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但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又因教师在授课时较少联系临床实践,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相关性不高,部分内容重复其他课程,故而部分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与其专业关系不大,轻视《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

1.3 实践教学不到位

当前,《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明显失衡,实践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课时分配不合理,偏重理论教学。二是实践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预防医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大多为健康知识宣讲等[2],对临床疾病的管理等方面涉及较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实践教学平台不完善。虽然一些院校已经与周边社区进行了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多数社区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难以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支持。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与评估机制会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 “教学做一体化”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第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先理论后实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模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教学做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做、在做中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第二,“教学做一体化”解决了课程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医疗环境的变化,对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通过模拟真实的医疗服务环境,教师少讲,引导学生主动学,积极做,将教学与实际的医疗服务结合起来,将课堂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本知识,还能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理念、新想法与实践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显然,这些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

3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路径

3.1 教学设计

《预防医学》课程为必修课,借助理论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级预防医学理论,灵活应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定位进一步被明确,所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需要让学生“主动学”,课堂需紧紧围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课程理论重点向学生提出相应的病案,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课前让学生自行分工查找相关资料,课前与课堂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之后,各组安排成员就讨论的内容与成果向其他小组与教师讲述清楚,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进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讲授,边讲、边教、边学、边做,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理论与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预防医学》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一是掌握健康、三级预防等概念;二是理解疾病分布以及常见疾病分布特点;三是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四是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策略与措施。在基本技能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可以应用现代预防医学理念调查与分析环境等因素引发的疾病,熟知其防治策略;二是可以利用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卫生管理并提出相应措施的能力;三是具有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的能力。

3.2 教学实施

要想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改革,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下功夫”。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医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我国居民对于卫生健康问题也日益重视,因此《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应该围绕当前或未来重大健康问题进行[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加强预防医学理念的宣讲与相关技能的培养,增加社区疾病筛查等知识的讲解,强化学生公共卫生理念。

第二,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预防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应该体现国内与国际主流,要加强对个体的关注,重视一对一预防保健等服务的讲解,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实际基层医疗服务的需要。考虑到慢性病是社区疾病预防与管理中的重点,因此授课内容应该增加慢性病的预防与预后内容。

第三,灵活调整授课方法。《预防医学》教学中需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多,所以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结合学生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精密仪器的操作原理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短视频将操作原理直观地展示出来。

“教学做一体化”中“做”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深化与外延知识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重视实践教学,要努力实现在“学中做”“做中学”。除此之外,教师可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实践活动交流群[4],教师在群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也可在群中互相交流、分享经验,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课外研究能力。

3.3 教学效果与反馈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提高,课堂氛围更为活跃,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经可初步运用三级预防相关知识进行社区慢性病的管理与防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结合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在注重考核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观念等方面的考核。

4 结语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 “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课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