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巧文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0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和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在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等基础性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对于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质量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我们团队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各省的民办高职院校(各省选1~2 所)进行抽样调查:在创新创业领域所采取的措施、人才培养特点、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师资结构、福利待遇等的方面通过抽样调查分析,认识到就现阶段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所处的地位及发展特点:虽然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日渐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但是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均面临着生存与发展两大问题,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民办高职院校的最突出问题就是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者,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所以在设备投入、教职工福利待遇、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构建等方面投入力度相当薄弱,同时国家给予的相关优惠支持政策不多,导致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发展都受到局限。

1.1 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大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较为狭隘,其实很重要一方面是对政策解析不够深入,如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并推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从第一届到第四届,每届总决赛,副总理都会亲临现场,当地地方政府大力协助大赛的举办。覆盖面广、影响大,已吸引了5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家层面意以大赛的引领,打造创新中国,进而实现中国创造。也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已经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大、影响最广、成果最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而就在这样的盛况下,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外出培训及接受训练的资金保障不足,机会匮乏,导致眼界受限、认识不够,甚至还有人误认为这只是一场“作秀”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却不知道国家已然把这样的赛制当作了一支好的推手:“以赛促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教,是探索创新型教师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以赛促创,是搭建师生科研成果转化的新平台”。

据我们团队对全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中100 人进行调查问卷,资料统计结果显示:91.3%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熟知,但却对具体赛制认识甚少,也只有12.5%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甚至有23.0%的人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应为在校良好学习文化课与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主,把技能大赛作为促教促学的主抓手,而忽视了创新创业大赛,这必将影响政策导向,校园整体创新创业氛围不足,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不利于学生正确职业观的形成和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实质上创新创业是更高等的职业教育,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的一种能力锻炼。

1.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形式不合理

据了解,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均有开设创业基础课程,但从数量、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创业课程数量有限,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开设1~2 门创业课程:如我校之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分《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分为两学年即四个学期开设,每学期每班也只有10 学时的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课,且仅限于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毕业指导等相关的理论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思维训练等几乎很少。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模式,缺乏创新创业实训及创新思维开发等训练,极大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据我们对2017 级100 位上过就业指导课的在校生做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32.3%的同学觉得对就业指导课不感兴趣,甚至有22.0%的同学说不知道创新创业基础课,有35.0%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指导课老师姓什么,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课程设置形式及教学方法存在不合理性,导致学生没有兴趣,甚于有没有上过课都没有印象。

1.3 创新创业方面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其实对授课教师的理论素养、 创新意识培养及创新思维训练的实操能力要求较高。但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是在待遇、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很难能够聘请得到在业界名望高,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训练的实操能力都比较强的授课教师。

其次是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创新业类课程的授课教师普遍由行政或辅导员兼课;抑或基础课教师转岗,他们中的大部分均缺乏创新创业类的相关培训机会,知识更新滞后,甚至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上还不是很深刻。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起的领域,这就要求在此方面的专任教师重视相关新领域知识的学习、 进行更快速地知识迭代更新,创新理念的植入,否则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实训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的讲授,缺少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的训练,导致教学成效甚微。如在我校创新创业大赛的40 个项目指导教师中,只有少数几位教师有受过相关的赛制培训,95.0%的教师连接受大赛赛制及相关专业系统创新类会务培训的机会都没有,对赛制规则仅限于自己的理解,其实没有走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就难以做到知己知彼,没有相关新领域的知识学习,何以指导学生? 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4 创新创业类的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

民办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普遍较之公办院校差距较大。一方面,也是最根本原因上面提到的民办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有关。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又必须借助于实践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演练。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形式上按政策要求已建立有相应的实训基地等,但由于基地建设经费极其有限,实训基地简陋、设备缺乏、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无配套管理人员等,比如,在思维训练课上,按课程要求,本应要进行分组实施操作,但限于目前的就业指导课或创新创业课都是大班公共教室授课,没有安排相应实训课程的教室(桌子可拆分组合),难以开展相关的实操形式实训锻炼,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需求。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对创新创业大赛认识不够,导致对实践平台建设重视度不足,如学校有规划相关的基地,但没有相关建设实训配套设备(如大赛的路演厅、投影仪等),形同虚设,对大赛的实践演练起不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受消减。

1.5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保障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在资金管控方面的影响,导致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流于形式,难以保障到位。一是对师资类的培训制度不够完善,难于保证所任科目的对应培训。二是对师生的相关奖励政策不明朗,或落实不到位,导致剥弱了师生的积极性。三是学校相关的机构设置权责不明确,人员配置不够(挂兼职),机构形同虚设,没有主事负责人,这样创新类工作没有主抓手,难于开展。

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从顶层认识、课程、教师、教育体系、平台构建、制度等角度出发,结合职业教育及民办高职院校及学生的特点,系统有序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2 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对策

2.1 加强全面认识,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要做好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首先必须是首层意识要提高,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一要做到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配备(引进相关经验丰富师资、或加强校内师资的系统培训力度),因工作需要设置对应岗位,工作有序开展。二相关工作的实施制度保障,使得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三要营造全校创新氛围,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类主题活动。总之,创新创业工作要开展得好,进展顺利,首脑意识与相关制度必须先保障,同时学校也必须积极响应政策,以促进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实现中国梦。

2.2 开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首先必须以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紧扣学生需要、实践需要和市场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力求实现课改成效最大化。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一是全面系统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只是一门创新创业课程就能解决的事情,它必须是贯穿于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具体学科必须要和创新教育相结合,课程设置还必须能够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岗位相融合,解决我们现有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创新型的实践型人才。

二是各专业在教材的选取上,应以“实用”为导向,以岗位需要为基点,鼓励本校骨干专业教师、企业名家共同合作编写,既能体现产教融合、又能体现本校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加强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优化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教材内容应与专业相关企业真实岗位场景相一致,以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为标准。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岗位操作实践分解相融合,同时,创新意识融进专业理论课的教材结构中,创新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始终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及创新能力作为主线,真正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一体化。

三是实施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本校骨干专业教师及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建设相关省、 市级精品课程,以促进课程建设目的。

四是要根据专业与企业相关岗位的实际需要,转换陈旧教学方式,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良莠不齐,必须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改变以往“课堂授授制”单向知识传授、以及理论“封闭式”教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探索上,第一要由灌输型向方法引导型转变,以“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为原则,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懂方法、勤学习、会思考、懂探索、善解决等能力的培养;第二要转换教学方式:如增强课程选择性,通过必修、选修、讲座(邀请创业名人、优秀创业校友等到校)、科普、大赛、软件实训模拟等多种形式,构建“实创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第三通过创新创业与专业同步发展,实现“通识教育抓启蒙、专业实训强技能、创新创业促发展”。创业课程体系贯穿大一到大二的四个学期。创业课程体系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通识、创新创业大赛指导、路演、商业计划书撰写、大学生SYB 实践演练(企业申办、股权分配、架构布局、团队组建管理、财务核算等)、创业思维训练、就业指导、幕课等内容;第四在教学评价标准方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得奖(以名次定积分)、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第五提倡产、学、园融合,创新教学媒介。可以是校企合作,也可以是对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为实景实训场所,使其形成开放流动的教学媒介群,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让“师带徒”成为主流教学形态,让师生的创新创业基因直接从载体群里孕育生成。例如我们学校的“名学库”电商平台、“物流实训室”“酒店实训室”“汽车实训室”“名典咖啡”“人物形象实训室”等就是个很好的教学载体。学校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相关专业多开设专业性强的实景教学载体。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偏年轻化,缺乏实战经验,创新相关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师偏少;学历层次结构相差较大,知识与技能结构不协调,这跟人才流动性较大有关,而流动性过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也许就是待遇低,人才机制不灵活,因此,从校外引进行业经验丰富或企业外聘兼职性创新教师也比较少;其次应该是制度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团队的不稳定以致没有归属感,人为管理甚于制度管理。因此,针对我们团队上面原因的分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相关制度方面的完善与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2.3.1 创新人才聘用管理制度与评价激励机制

要打破以往的“任人为亲”机制(熟人介绍熟人的方式),及转变陈旧思维方式,拓宽人选范围,以需求为导向,面向企业、行业,拓宽门路选用、按需求有针对性录用创新创业专任教师; 建立以贡献和能力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一以“需求、适用”为导向的选人原则。以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在选聘、录用创新创业类教师时,应把学校的实际需求,及教师是否有创新创业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放首位,优先选聘具有“双师型”资格的创新教师。

二“射猎”行业精英。一方面应采取跨界融合的形式,构建师资队伍,如引进或聘请企业导师,建立“创新创业名师”“企业名家”“科研骨干” 为引领的创新创业导师库,给予导师库成员“双向兼职、双方培养、双重身份、双重保障”,为校内师生创新创业类项目提供咨询、评估与诊断等精细化指导服务; 或引进行业创新领域的成功人士、国家级、省级重大奖项获得者、高级创业导师、 专业投资人等组建创新技能名家和创新创业能手教学团队。弥补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型师资队伍不足的短板。

2.3.2 拓宽本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育途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及相关科研能力

一方面,制定相关师资培训计划,定期邀请创新相关领域行家到该校对相关教师进行创新创业专项能力指导培训; 从该校师资队伍中分批次选派到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学习或挂职锻炼、 参加主管单位举办的专项能力培训提升班;第二方面,成立“传帮带”工作室,从学校现有的创新型教师队伍中,筛选出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优秀教师,或“创新创业名师”“企业名家”“科研骨干”等牵头设立。实施“师带徒”的培养方式,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第三方面,以赛促教,通过加强教师指导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获奖项目中,培植创办项目,在校内实施竞标的形式,让教师领办实体项目落地,创建校办企业,教师可一边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一边进行理论探索,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创新创业与教学双赢。这也是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第四方面,通过校、企、行之间的人员交流,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2.3.3 改善职场环境氛围,扶助人才成长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无非是人才的竞争,学校也不例外,能引得进人才、新人能培养得起来,又能留得下来,这是人事管理的艺术,我们团队通过调查分析,民办高职院校要能留得住人才,提几点建议:

一是制定师资素质能力提升激励政策,给教师能力提升开通绿色通道,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比如专任教师学历提升和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的考取给予物质奖励; 职称评聘和其他能力评定方面给予加分。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实施“双师”研修学习策略,同时推动和鼓励创新型教师多参与校本教材编写,或与校企业合作企业进行合编教材,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二是学校给予创新创业政策扶持,提供便利孵化基地及各种优惠条件,鼓励也支持教师通过多样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将实践成果与教育成果互相转化,从而推动更多教师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型专业化“双师”、创新创业导师。

三鼓励本校专任教师发明创造,并在该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且从绩效考评奖励、工作时间宽限、工作量减半、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大力支持及助力。意在推动高校教师提高产学研成果; 积极参加校内创新类比赛项目的指导;真正做到“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在创新创业教学领域有不断的新创造、新突破,确实在发展创造中提升“双师”水平。

2.4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组建创新创业师生团队、教学相长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推进,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如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园等,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据我们团队调查发现,即便是在民办高职院校领域,几乎所有学校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实验室。但由于受资金、学校扶持政策、条件等因素影响,各民办高校成立的创新创业基地在形式、规模、功能等方面也各有不同。虽然各校情况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其共性诉求:

一是资金要保障,建设学校的实践基地,首先得要有资金保障,这是前提条件,否则一切规划都将毫无意义。

二是目标或服务宗旨要明确。即建什么类型的实践基地,是关注于创新训练还是侧重于创业实践孵化;是产教融合型的企业车间、生产线,还是以技术创新、科研转化为主体,还是以扶持网络电商、互联网+产业发展为目标等等应结合自身学校特点,确定基地的宗旨和目标,这样才能使基地在制度政策、功能职能、运行管理、指导帮扶等方面有科学的规划和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要配套两支扶持队伍,为学生搭建真正实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要配套:一支是指导帮扶的队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虽有意愿、有激情、有想法,但在创新创业方法、手段和能力方面是有欠缺,还比如企业的运营管理、资金的管控、营销模式等方面有短板。为提高创新类项目的存活率,促进项目尽快健康成长发展,就需要我们选拔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进行“保姆式”政策咨询和指导帮扶。同时也可邀请创业校友、企业高层等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培训,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另一支是监督管理队伍,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主要是利用课外业余时间,比较松散、不规律; 团队组成也趋于多元,不局限于同个班同个专业同个学院;项目内容各有不同,这些将是基地日常管理的困难和问题。如果制度定得过于硬性和刻板,又不符合实际需求,完全迁就和放开,又容易失控出现问题,所以基地建设还得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和配备日常的监督管理队伍。监督管理队伍可是教师与学生组成,在管理形式上自主与监督相补充,在工作上应是服务与管理并存。

四是基地要具备三项功能:服务、培训和孵化等方面的功能。基地应该是为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支持、基本场地及设备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应积极开展对创新创业学生在思维、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能够通过培训,同行交流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提高素质,能更好地解决和面对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项目从选苗到孵化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成长过程,基地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以全真为主、仿真为辅的孵化模式。帮学生分析市场需求、挖掘项目自身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组建队伍、 技术支撑等提升项目生命力;对外搭桥牵线,推介项目,争取投资与融资等使项目尽早实现对接,实现价值。

五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组织,精选学生中能力强,且有创业热情与激情,有想法、有毅力、肯吃苦的学生带头人进行培训,定期开展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2.5 深化民办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针对民办高校目前存的相关制度、 政策保障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提出几点思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崭新学科,新领域没有前面的经验借鉴,也没有现成的制度可依,所以更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好运行保障体系。其中包括制度完善,部门设置合理,责权力明确,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规范高效运行等。

一是构建合理化、开放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制度完善、诚信执行、信息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驱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新领域的工作很难开展。

二用制度来保障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负责部门应依制度执行,保障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形成一种校园的年度主题项目,使其具有连贯性、常态化、从而激发全体师生的创新意识; 不定期邀请校外名家或创新创业优秀企业家、 行业专家到该校开设讲座或成立创新创业大讲堂,一方面使得创新创业意识在校园内得以普及,另一方面,能不断给师生植入创新观念、培植创新精神、创新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启迪智慧、转变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勇于创新。

三用激励政策推动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定期组织校内师资培训; 不定期选派教师参加校外的培训交流学习,从而使教师视野更开阔、学习丰富的经验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

四是要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机构设置及规范运行机制: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机构,合理布局辅助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岗位的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建立长效岗位考核评价机制,细化、量化考核标准,以考促效。让专门人做专业的事,做出成效。学校应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建立创新创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任务,用制度保障落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一体化。

五是用制度来保障与管理校内规划设置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如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交付使用都应该有更完善制度来保障,从而使得物尽其用,管理更加有序、规范。

3 结语

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是一支比较特殊且又是我国高职教育有力的补充力量,如何使这支力量更好起到补充作用,我们团队立足民办教育,进行调查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问题的症结,初步提出我们的几点简单思考。真正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还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善于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多观注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域,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民办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更多的青年创新人才做保障。高校是青年成才的摇篮,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做好这个创新育人的工作,就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改革创新,而要实现创新创业职业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便是基本途径、 制度改革是改革运行的保障、 师资团队是中坚力量、校园基地建设是人才孵化园、校园文化的营造是方法。因此,制定合理化制度,组建优秀师资团队,构建校实践平台,是深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早日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