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68)

职业认同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提升职业技能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内驱力。职业认同发展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处在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是个体社会化水平发展最快的阶段,他们尝试不同性别角色、职业角色、信仰角色、教育角色,试图解答“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埃里克森用同一性危机来描述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遭受的困扰、混乱。他认为,青少年是人生发展最感到困惑的阶段,他们在经历多种可能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的尝试和探索后,最终在政治信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确定选择的过程。

1 自我同一性视域下大学生职业探索特征

在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基础上,James Marcia 依据个体是否曾经探索选择、做出承诺两个指标,将个体同一性又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别。该文主要讨论职业同一性获得,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已经选择了价值观、信念和目标;职业同一性延缓,经过探索但是还没有诉诸行动;职业同一性早闭,没有经过探索就诉诸行动;职业同一性弥散,既没有经过探索也没有诉诸行动。

1.1 各种可能性

大学阶段以及大学毕业以后的同一性探索,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职业取向探索和生活方式选择提供了多种尝试。同一性领域包含职业、宗教、政治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青少年完成同一性的发展有多种途径。

1.2 不稳定性

受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影响,处在大学阶段的成年个体,是人生中情感异常丰富而强烈的阶段。面对日益复杂的职业类别和职场环境,他们都会不停地调整自己所选专业;即使是已经参加工作,也会在初入职场时,受人际关系、薪酬工资、文化环境等影响,质疑曾经的选择。

1.3 独立性

步入大学阶段的成年个体,离开家庭搬入集体宿舍。他们不依赖父母,凡事都需要依靠自己,面临独自选择、解决困难、承担责任的自由。有些贫困家庭出生的大学生,甚至还要通过兼职工作养活自己,经济较为独立。

1.4 较长的职业选择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机会增加,婚育年龄的推迟,使得年轻人有条件游走于不同的工作,尝试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取向。在探索职业方面的可能性过程中,大学阶段的青年有更长的时间和能力去探索自我同一性,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和社会阅历使他们认知较为灵活、理性,能接受各种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2 影响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因素

职业认知和职业选择影响大学生职业认同。受经济条件和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多人缺乏外部职业探索的机会和条件,在自我认知和外部职业探索方面滞后。他们在选择上什么类型大学?攻读什么专业领域?缺乏了解和指导,对未来从事什么工作更谈不上深思熟虑的思考。也有部分青少年开始尝试通过兼职探索职业,当问到他们对未来职业有什么期待? 目前的兼职工作和未来职业选择是否有更多关联?通常回答是“没有想法”。他们在低廉报酬的劳动短工中不断调换,满足于较少的经济回报。即便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理想中的职业。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人们会发现期望和现实存在差距,工作压力,对薪水、上司、同事等不符合预期的失望情绪,都会导致他们辞职。职业选择是个人与环境之间动态互动的过程,无论是个人方面还是环境方面,都为职业同一性提供了机会。

2.1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一方面,关爱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青少年获得同一性。良好的亲密关系和行使自由权利有助于青少年获得较强的自尊感,反之,父母关系的疏远或极度掌控,会导致青少年长期处于扩散或早闭状态。另一方面,家长的职业经历和教育背景与子女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有能力参与到帮助子女寻找职业的活动中来,协助子女收集有效信息和帮助寻找资深人士等。此外,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助于培养职业价值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在孩子的培养上,关注促进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性的发展,这也是高地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更强调听话和遵从,这最终导致其职业选择与其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

2.2 同伴关系影响

大学阶段,大多青年离开家庭,选择以宿舍为主的集体生活方式。通过与不同性格、生活习惯、阶级等群体的朋辈互动,使得青少年在更大的范围有更多的选择和表达。亲密友谊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关心和同一性发展的示范,从而互相帮助,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良好的朋友之间依恋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探索和职业选择过程做出预测。

2.3 所仰慕的人激励影响

被某些他们仰慕的人激励而走上特定的职业道路,也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一种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尤其是来自低社会阶层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以及教师本人的榜样力量,是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除此之外,扮演这一激励角色的还有父母。他们通过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激励着孩子走向未来的职业道路。

3 提升大学生职业认同的路径

3.1 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认知和身份认同

认知发展对自我认同感获得有重要影响。职业认知,包含职业属性、职业角色、职业功能等方面,在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再产生和形成职业情感和职业归属。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将生涯教育衍生到高中阶段,渗透到成长的各个重要阶段,通过积极开展自我认知和职业环境探索,为职业选择和达成生涯目标打下良好基础。高校为青少年的职业认知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机会,系统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发展高水平思维能力;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多方面了解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职场环境,为未来真正融入真实工作环境提供了机会。

3.2 校企协同育人,完善自我定位,提升职业胜任力

理想的职业教育,应该把学校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防止低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年处于低技能的学徒地位,真正搭起学习和工作之间的桥梁。高质量职业教育必须把学习与工作指导结合,使学生能把学校学习与将来的工作目标联系起来。在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环节,应加强实践环节学习,为即将迈入劳动市场的青年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升青年的职业认同感。它有助于技能型大学生毕业后投入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可激励学业困难学生坚持学业,提高受教育水平。

3.3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我效能感

个人特征会影响职业进展。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对自我效能感提升具有持续而有力的影响,青年在课余时间做感兴趣的事情,本身就是自我探索一个积极有效途径。通过有组织性、目标明确的活动,让青年承担挑战性的角色和责任,对身份认同和职业角色探索具有积极影响。实践活动中同伴和成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作用,使青年有良好的自尊和主动性,较好的同伴接纳,以及更加关心他人。

3.4 发挥榜样激励作用,明确职业目标

通过给学生提供职业选择的范例和其他成人角色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认同。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历史人物、典型人物中选出一些榜样,通过专题活动或者读书会形式,与学生讨论他们的成就;还可以邀请相关职业领域权威和代表嘉宾、优秀校友,来讲述他们的职业经验,通过榜样人的力量影响为青年大学生专业学习发展和未来职场探索指明了方向。

职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确立职业目标和创业的关键时期。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阶段的青年,可能需要很多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大学期间,青年个体自我认同感并没有完全形成,仍有人为之困扰,甚至对“我是什么样的人”重新思考,并运用自我认知、人生观、价值观,尝试从中选择,再检验是否符合自己价值观,经过多次反复循环,最终自我同一性获得。这一点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有启发。通过树立典范和示范,使他们能将自己与好的榜样进行比较;当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明确他们了解该行为的后果及影响,以示警诫;对青少年的流行文化持包容的态度,对学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反馈,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和社会的支持,作为一个整体,对培养青少年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社会公民,富有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