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计算机学院,成都四川 61022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具有卓越的技术和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认知,能够在职业活动中面临利益冲突和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模式转变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培养模式,而工程伦理教育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1]。

“卓越及拔尖计划2.0” 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出课程体系应当承载工程伦理教育,注重对学生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和教育[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3]。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需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积极探索工程伦理教育,于2017年在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工程伦理》课程,培养本科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使其初步具备工程伦理问题辨识和伦理自觉的能力。同时,在工程类专业型研究生中也开设《工程伦理》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辨识能力。

1 工程伦理教育现状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伦理教育,课程组曾对2017-2018 级计算机、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电子等10 个专业近1 0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工程伦理,20.5%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近90%的学生将工程伦理课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或不确定,9%的学生在工程导论课程或专业课中接触过工程伦理方面的知识,但不系统。7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工程伦理课程,了解工程伦理的相关知识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益。

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了解程度较低,总体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程伦理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由于承担工程伦理授课任务的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尽管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工程伦理水平欠缺,很难将工程实践和工程伦理的相关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也导致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不到位,系统性不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与时俱进,脱离实际。

2 理解内涵,确定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根据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新时代中国工程的战略需求,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素养势在必行。因此,充分理解工程伦理的内涵,对于确定工程伦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工程伦理主要指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分析处理工程与人、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和行为准则[4]。工程伦理在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内涵。在工程决策阶段,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民主决策,注重公平正义,注重利益协调;在工程设计阶段,恪尽职守,有效降低工程风险;在工程建造阶段,尊重文化传承,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主动承担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伦理责任,使工程活动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在工程使用阶段,尊重科学,尊重人性,合理评估,协调和处理好工程实践中的各种关系;在工程结束阶段,注重生态环境,践行责任关怀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根据工程伦理的内涵,确定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3 创新发展,开发新时代中国案例

工程伦理教育源于西方,被视为舶来品,因此,各国的工程伦理教育都镌刻着各自国家的历史烙印和文化理念,如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则更多地反映了德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日本的工程伦理教育借鉴了日本的町人职业伦理,注重团体主义观念和家族精神。因此,作为舶来品的工程伦理教育在案例选择上还是以国外案例为主,这些案例没有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很好地契合,学生在学习工程伦理知识的过程中感觉不接地气。中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应致力于本土化,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承接和吸收,要展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要求相适应和创新发展,聚集中国工程,讲述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案例库,展现中国新时代工程特色和所面临的工程伦理问题,有效回应新时代建设对价值理性回归的企盼[5]。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四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工业发展脉络、 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工程杰出人物等角度构建中国本土案例,如图2所示,从中明晰本土案例的价值取向,总结新时代中国工程精神,展现新时代民族工业的“四个自信”,突出中国特色工程伦理思想的精神底色,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工程实践情境中伦理难题的求解之道,寻求工程之德,更加正面回答中国未来工程师“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 以及“应当如何行动”。

图2 中国本土案例构建

4 融入思政点,优化教学内容

工程伦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通识部分,主要探讨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以及人们从事工程实践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通识部分分为5 个部分:工程与伦理、风险与责任、利益与公正、工程与环境、工作场所的工程师。第二部分为主题部分,主要探讨共性伦理问题在不同工程领域的特定呈现以及相应的工程伦理规范。该部分结合我校专业的“信息+”特点以及近几年国际化合作的加强,设计信息工程与大数据、国际工程和人工智能伦理三个部分。在每一个章节中,通过选取中国工程案例,明确每一章节所凸显的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例如,在工程与伦理这一章中,课程组引用了中国航天工程和“两弹一星”工程作为课程引入案例,在案例中不仅讲述工程和伦理的基本概念、工程的过程和维度等知识点,而且巧妙融入科技报国、四个自信、民族复兴的思政点;在工作场所的工程师中,利用中国工程的杰出人物,如詹天佑和京张铁路、天眼之父南仁东等,介绍这些杰出人物的人生历程和工程经历,展示工程背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精神,利用毕生所学服务国家和社会,彰显他们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从这些杰出人物典范中思考自己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这样,学生不仅学深知识,而且深刻领会了知识所内含的思政点,从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6]。

5 沉浸式“知-辩-思-行”教学方法体系

(1)知。

知是工程认知,是工程伦理素养和价值观提升的基础。通过案例教学,将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利用情景论事的方法将学生代入到案例所设置的情景中,使学生沉浸在实际的工程活动中,感受作为一名工程师所面临的工程伦理抉择。

(2)辩。

辩是工程伦理的判断,是学生工程伦理素养和价值观提升的助燃器。利用共同关注的时事热点,设置主题讨论、小组讨论和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工程实践情境中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待责任的公正与偏袒、担当与推诿、适当与失当的考量,在各种伦理冲突中学会运用工程伦理法则进行道德判断和伦理决策,获取尽可能多的关于求解工程伦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3)思。

思是工程行为的反思,是工程伦理素养和价值观提升的推进器。利用表演方法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扮演角色,探究工程伦理原则和法则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工程场景提出符合既定场合的道德诉求,学会变通、调整、总结和做出正确伦理决策的手段和途径,自主思考职业精神在工程中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怒江水电开发的案例中,通过角色分配,学生进行情景化表演,学生反思人类的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当前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爱护环境、关爱生命是我们从事工程活动的初衷,是我们回馈自然、回馈后代最好的礼物。

(4)行。

行是行为教育,是工程伦理素养和价值观提升的初衷和落脚点。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案例分享、社会调查、模仿工程流程制造摩天大楼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在梳理和分析知识时,进一步反思自己专业领域涉及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以及伦理问题,而且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准则,提升自己的决策力,在面临实际工程时,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将自己深厚的爱国之情转化为立志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树立“四个自信”,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6 结语

通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工程伦理课程组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5 期的工程伦理课程讲授,学生逐渐了解熟悉工程伦理课程的意义。我们在课程结束后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做了课后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近90%的学生认为通过工程伦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为未来面临职业伦理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未来职业发展是有益的。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学阶段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不仅提升学生对专业、对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能动性,而且也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伦理素养,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的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培养、价值的塑造,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当面临真实的伦理困境时,能做出不忘初心的正确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