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消息,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全国报考人数超过350 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继续学习,考研成了高校学生增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英语作为考研的一门科目受到重视,英语考研写作又是英语这门科目中的重头戏。我们可以从考研英语写作这个点上推及开来,发现高校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获得相对应的启示,科学规律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1 考研英语写作特点

1.1 考查形式

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考试分为英语一和英语二。考研英语一和英语二都包括两篇写作,分别是一篇篇幅为160-200 词的写作和一篇篇幅为100 词的写作。主题句、写作提纲、规定情景、图、表等是篇幅较长的写作的主要命题形式。篇幅较短的包括信函、备忘录、报告、摘要等,为应用型短文。其中英语一写作共计30分,英语二写作共计25 分,可以说写作在考研英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考查内容

尽管考查形式多样,写作的内容仍是以教育文化类、行业发展、经济现象类、职场类、社会负面热点事件等话题为主。这些内容和话题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核心,反映了国家对文化、道德、价值的重视和引领。

1.3 考查实质

考研英语大纲有相关规定,“根据题目以及写作提纲或规定情景、图表等”,考生需要在40min 以内写出语言规范的文章[1]。

首先,考生要注意文体和阅卷人。其次,考生应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在规定时间内做到内容完整,单词拼写、语法正确,并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考研英语写作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水平、语言组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

2 高校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动机不够端正

动机是指一种动力倾向,它能够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某种特定目的[2]。造成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英语学习动机。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仍停留在等级考试和阶段性测评上。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一部分学生通过练习英语考试技巧来达到考级的目标,例如在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写作中一些学生背诵写作模板,生搬硬套,但实际上对题目理解不透彻,最终语言组织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面对阶段性测评,部分学生通过分析考试题型和内容,提前复习所谓的“答案”。在普通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等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英语不是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喜欢与热爱,也不是对英语背后文化的欣赏和兴趣。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既可以用来沟通和交流,也可以进行思维拓展和创新。只有通过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把英语真正作为一门语言运用到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才能在各种英语考试和实践交流中游刃有余。

2.2 缺乏英语学习思维和实践

有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外语有助于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程晓堂、岳颖指出学习不同于自己母语的语言有利于给学习者“一个新的理解世界的角度和机会。”[3]语言对人的认知、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塑造作用。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周期较长,但是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英语思维体系。功能语言学提到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非母语思维体系既需要有对自身本土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不同政治制度的思考,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停留在词汇和语法等知识上,对篇幅较长的文章仍采用翻译式理解,而不是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论证思路、 内在逻辑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由于上述行为,部分学生在英语写作和阅读文章时出现认知偏差,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考试中失分严重。从英语实践的方面来看,相较于中学时期任务重、时间密集的英语学习,在进入高校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出现了松懈、懒散的心理。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需要环境,也需要实践,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时间增多,但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都不利于英语思维体系的完善。

2.3 英语学习习惯及应用能力较差

在谈教育时,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4]英语学习习惯是指通过反复多次的英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自发的英语学习行为倾向。英语学习习惯有多种,董小蕾对大学生的英语习惯调查包括阅读、预习、复习、使用工具书、主动提问、记笔记还有做作业的习惯等[5]。以主动提问这个习惯为例,不主动提问或很少提问的大学生占比较高,没有形成主动提问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即使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部分学生也不会积极回应教师。自从接触英语学习以来,部分高校学生以增加词汇量和提高测试技能为主要目标,对于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更看重写,真正关注语言学习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考试需求是暂时的,没有养成长期的习惯不利于学生成长。正是这样长期的单一学习模式,导致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下降,而不是提高。

3 考研英语写作对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启示

3.1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ELLIS 将学习动机分为4 种,包括融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结果性动机和内在动机。[6]就目前高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较少。ELLIS 指出相比工具性动机,内在性动机具有更持久、影响更大的效果。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比如,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看、收听和阅读一些地道的英语电影、新闻和文章,并赏析其中一些经典片段,不能只关注作品的娱乐性,要有意识地积累阅读和写作的素材。学习的结果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之一,语言的使用者只有意识到语言和自己的关联性,才能使语言学习具有意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拓展学习,将自己的专业学习需求与提高英语水平相结合,习得一门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或者就业。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生不仅培养了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提高了语言使用率,真正做到了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

3.2 树立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目标

基于考研英语写作的大纲要求,我们发现写作并不是对事实细节的考查,例如在写考研写作的图表作文时,学生抓住图表上的一点进行分析和论述。写作或阅读都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而不是具体的语言知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通常是先想中文,然后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这种翻译出来的英文仍是中式思维。我们知道学习第二种语言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也是语言对思维的一种制约。如果想要真正培养英语思维并运用起来,就需要学习者处于语言的氛围中。那么高校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这种语言氛围呢?课堂上,学生可以在和教师的互动中进行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英语视频和音频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学生可以就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跟读、 练习等口语训练。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查找相关话题的英文材料,并对文章的布局、格式、逻辑和观点进行行文分析,和教师分享自己学习到的思维方法或知识。当然,除了以上培养思维的一些做法,学生还可以找以英语为母语的同学进行沟通,他们作为地道的英语使用者,具有权威性。或许有的用法在英语对话中不使用或者使用频率较少,这样能帮助纠正一些错误思维和使用方法,有利于正确的英语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3.3 培养良好的英语习惯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听、说、读、写的练习对于掌握一门语言来说必不可少。对于我国高校的学生,尤其是非专业英语的学生,听和说是最困难的,很多我国学生的英语都是“哑巴式”英语。那么如何培养英语听和说的好习惯呢?现在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便捷的功能,在这种便携式设备里面下载听力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听力和口语练习。通过听说练习加上纸质的阅读和思考,不断强化英语学习的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7],在教师授课之前做好预习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时查找背景资料,阅读相关文献,为课堂上和教师的互动做好充足的准备。使用工具书和做笔记的习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下课后,学生应当及时复习所学知识,重视教师布置的作业,认真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很多学生学习意志力不强,英语基础薄弱。学生可以和同学组成互助小组,互相监督。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高校学生,入学开始就是新起点,也是培养良好英语习惯的开始。

3.4 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正如记忆英语知识和语法,我们可以遵循记忆规律,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做好复习的计划,更好地掌握知识。目前,许多高校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困境,将语言学理论贯彻于整个英语写作教学的始终[8]。英语学习也有其规律,我们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把英语作为工具为我们所用。例如,视觉、听觉和读写结合起来,学生的记忆和学习效果更好。学习与阶段性测评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所学方法和知识进行反思。考研写作有特定的格式要求,不能与全国英语四、六级作文完全等同。例如,图表类作文在英语四、六级写作中出现频率低,而在考研英语中图表类作文作为一大考点需要加以训练。语言需要带有目标地去练习,结合自己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思维,而不是盲目写作。学生应当在写作和阅读中灵活使用词汇和语法知识,用英语思维遣词造句,学习适合自己的一些写作方法,遵循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4 结语

高校学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大群体,应当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态度及宽广的胸怀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对于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时纠正。高校学生要充分激发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树立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培养良好的英语习惯,加强师生的良性互动,把握英语学习的规律,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