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智慧校园中心,山西晋中 030619)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也在各种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教育理念,重塑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将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达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转变的目的[1]。

计算机基础是本科院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今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以该课程为例,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构建集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于一体的混合学习方式,并阐述该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

教师在有限课时内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并完成操作演示,时间紧,任务多,讲解快,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接受大量学习内容,难以在课堂内完成知识内化。虽然教师一教就会,但学生一练就忘,难以形成教与学的统一。

1.2 课程内容跨度大,知识点分散,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仅依托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被动接受为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受到限制,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1.3 由于地区差异,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多数学生已学习过信息技术课,但不同地区教学质量不同,导致学生的基础有较大差异。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消化不了”。在教学内容和时间进度上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 新型学习方式构建

目前,传统课堂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学习,学习形式单一,学习自主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创造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传播的手段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迫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以适应信息化技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为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采用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构建集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于一体的混合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的提升。

3 混合学习方式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3.1 课前教师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学生线上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要认真分析和制订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具体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制作线上和线下两种教案。线上教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提升,线下教案用于课堂教学的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且分散、操作性强、富有创造性,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把每个知识点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进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对教学内容应合理取舍、分类补充、全面设计。整合线上资源,拓展深化线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注重技能习得与思维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线上教学资源的设计,在时间上,视频时长要控制在5-15min之内,视频内容根据知识体系、学习方式等要求应进行合理分割,形成一个个独立微课视频衔接完整的课程体系[3]。课堂学习内容要突出重点和难点,避免与线上视频重复,并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系统讲述和概括总结。

课前预习阶段,学生根据任务清单上的学习安排和要求,结合视频、课件、相关学习资料等开展自主学习,完成配套作业。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讲解,在操作练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经在脑海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通过边看边练、边学边做的方法理解新知识,通过完成作业初步完成知识结构的构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惑,可以在学习平台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也可直接反馈给教师。教师以此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汇总学习疑难点,巧妙地将问题融入课堂综合训练中,让课堂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3.2 课中教师强化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成果汇报三个阶段。在混合学习方式下,教师需要结合线下与线上环境的优势,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且灵活安排教授、指导与讨论活动[4]。教师讲授阶段可以先采用知识串联方式,对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关联总结,从而引申出课堂任务,进行综合训练。课堂任务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各组自行协调分工,明确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分析,独立思考,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可以交流探讨。教师深入各组,了解各组的学习进度,可以针对某个重难点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可以针对每种方法的可行性、实现的难易程度和最终验证效果展开讨论,达到取长补短、知识共享的目的。

各组完成任务后,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由1 名学生分享作品,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学生汇报作品时,需要调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知识结构,积极思考,精心组织语言,有条理地论述,这一过程也是进行再学习和巩固提升的过程。听取他人的想法也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借鉴补充,对拓宽思路、创新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完成知识建构与内化。

3.3 课后学生巩固提升学习能力,教师检测学习效果

课后学生根据师生点评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完善作品。教师将课堂任务拓展延伸形成课后任务,布置作业,学生线上提交。课后任务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夯实基础,注重提高,既将课堂知识巩固升华,又关联前面章节内容,将综合性任务提升为探究性任务,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混合学习方式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利平台,可满足不同类别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根据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深入学习,尝试接受拓展任务的挑战。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线上反复观看、练习,将所学知识充分吸收内化。教师对学习进度慢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对其进行单独指导,帮助其尽快完成教学目标。除了课后任务的完成,教师组织阶段测试、技能测试等各种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5]。教师对各种学习效果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4 线上线下学生积极互动,相互促进,协作学习

为了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 人,设小组长1 名。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合理划分。每个小组建立讨论群,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可随时将自己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交讨论群,其他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个人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组长将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提交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课堂上需确定分组完成的任务,组内成员明确各自分工,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交换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学习印象,提高知识领悟能力[6]。这种小组协助、参与对话、互动交流的课堂学习促使学生课前积极准备、课堂积极参与、课后持续跟进,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内化、迁移和建构,而且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人格品质的养成。

4 教学效果评价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形成和提升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应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构建多元化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个环节的学习都纳入考评范围。具体包括学生平时在线学习情况、课堂出勤和作品演示汇报情况、课后作业测试完成情况等。分组任务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过程。期末考试结束,分别将贯穿学期始末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机试成绩形成的总结性评价折合一定的比例,相加作为总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学期结束对采用混合学习方式的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考试成绩和学生平时表现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数据结果可发现,实验班90 分以上的学生成绩比例增加,80~90分数段的学生比例有所提升,70 分以下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实验表明: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成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通过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集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协作学习于一体的混合学习方式,解决了学生能力需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重复学习核心知识,强化操作,弥补了教学时间短、授课速度快的问题。线下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参与度让课堂学习更高效、更深入。通过成果展示汇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全程监控学生学习进度,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