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湖南工商大学 国际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符合我国国情。一是当前阶段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与社会发展亟须大量“三型”人才,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二是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地方财经类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方位发展,还应通过“双创”教育促进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1 “三型”人才的内涵与结构

“三型”人才即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于“三型”人才这一概念的应用较多,但对其系统界定还不充分。多数文献从“三型”的某一个视角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型人才内涵与结构的相关研究。有研究从思维和人格的角度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二维结构,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人格;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包括智力层面的内涵和非智力层面的内涵[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型人才也有一个界定,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第一资源,是创新性开展工作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二是创业型人才内涵与结构的相关研究。唐靖,姜彦福[2]从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包括2 个一阶维度和6 个二阶维度的能力模型,其中2 个一阶维度包括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美国在2004年对创业教育的标准内涵进行了发布,提出了由3 个模块、15 个维度和403 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美国创业教育的内涵结构。三是应用型人才内涵与结构的相关研究。有研究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将科学知识,包括原理机制和科学新知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实践应用,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3]。基于这一逻辑,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在社会实践和职业岗位上能够对其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熟练应用的专门人才[4]。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三型”人才,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宽口径的通识性知识、应用性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及转化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 “一体四翼”培养模式构建

为了实现创新、创业和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一体四翼”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体”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和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四翼”是指以“第一课堂教学”“校企协同实践”“专业模拟训练”“自主创新学习”为“四翼”。

2.1 第一课堂教学

第一课堂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和能力体系的训练。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对接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强化通识课程、学科共同课程、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专业必修课100%实现了小班教学,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导师资源,通过学校、企业联合共建课程,共享师资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应用学科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2.2 校企协同实践

校企协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资源、多方利益。因此需要校企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方面形成共识,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5],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同共育。包括依托学校平台邀请企业家举行校友、企业家论坛;依托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和良好的校企合作资源,搭建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平台[6],通过各类“素质拓展班”“精英班”等教学项目,与企业进行协同教学合作,以企业现实问题为载体,通过校企协同的方式训练学生专业能力;以横纵向课题调查研究为平台,引入企业优质的现场教育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3 专业模拟训练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要求,围绕技术、素养、能力三个层次,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两结合,在不同年级多个阶段,全方位、系统化设计专业模拟训练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压缩课堂内理论教学的比重,在课堂内让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实现课堂内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力争使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课时量占整个课时总量的1/3 以上,使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后能够有充足的学时保证学生技术、素养、能力三个维度的训练;课堂外,设计多个环节的实习实训,比如专业模拟训练、专业模拟实验、仿真优化实验,认识实习、企业专题调查、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内容环节,多阶段、多环节的实习实训在不同学习阶段科学布局,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大学学习生涯全过程、系统践行理论学习成果。

2.4 自主创新学习

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相关课外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软硬件服务环境,联合专业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以及各类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学生导师制,新生入学一年后指定学业导师,在大学四年中导师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创新等方面提供指导,打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

3 “三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

3.1 动态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1.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路径

一是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专业建设的动力是社会需求[7]。因此,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邀请企业家校友,深度交流行业市场对“三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二是听取学生的信息反馈。通过常态化的学生座谈会以及毕业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3 种方式多源、动态收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4年一周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3.1.2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原则

一是应用型与创新型相结合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知识教育、技能培养等方面既注重实际应用,也注重高层次、高品位。二是强调个性化发展原则。坚持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三是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此为基础,优化各模块课程(通识课模块、共同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保证课程机构对培养目标的充分支撑。四是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原则,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不少于30%,科学规划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设。

3.2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需坚持四个增加:一是增加反映新技术条件的新课程,二是增加不同专业方向限选课程的数量,三是增加课程内实践环节,丰富课程内实践教学形式,四是增加企业和校外课程资源。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一方面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尤其是新技术发展对行业和专业带来的挑战,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对接;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增设更多可选择的选修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将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创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目标放在与知识技能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学模式改革包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课程建设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的模式进行。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强化了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体验,使学生对课程更有兴趣,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3.3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指导的有效工具,是高校反思和改进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8]。首先,建立了涵盖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包括理论课教学质量标准和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其次,建立“学校、学院、专业系部和学生”四级全面教学质量检测体系,负责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次序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和评议,进而保障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4 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高水平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常运行的关键。为保证师资队伍建设满足“三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坚持“国际化、博士化、团队化”的队伍建设思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派遣教师去国外合作高校进行访学,邀请国内外高校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并与专业教师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此外,以课程群建设为中心、以课题申报为平台开展师资团队化建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选派年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培训和竞赛;采用督导听课评课、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