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利利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随着宽带网络加速光纤化和第四代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传统行业和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不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开展提供了丰富、低成本的优质资源,更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机遇。因此,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满足“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教学需求,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一项新的课题和任务。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层面上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所以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不明确,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人才培养、师资配置、学科规划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未达到教育部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目标。

1.2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本是“理论+实践”。但目前部分高校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途径都十分单一,尤其是实践教学,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1]。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匮乏,包括优秀指导教师短缺,尤其是来自企业的或是有创业经验的导师较少,缺少优质教材和案例库,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所以开发资源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1.3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特色

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特色[2],但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没有联系。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人才需求,缺少学校、专业的特色,未和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

2 “互联网+”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

2.1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丰富

借助互联网技术,教育资源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慕课成为全新的知识获取方式,带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共享优质资源。我国慕课从2013年起步,截止到2022年2月底,上线慕课数量已经超过5 万门,选课人次近8 亿,仅2020年春季学期,就有108 万高校教师开设了110 万门在线课程,2 259 万学生参与学习[3]。2022年初,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的“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了2万门课程,覆盖了13 个学科92 个专业类。此外,多种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平台与其他知识平台和移动终端APP 都提供了多种类型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各种需求。互联网也为校企合作、教师培训等提供了大量平台和资源。互联网资源丰富且获取便利,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灵活化

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囿于课堂教学,课程内容有限,教学模式单一。互联网技术为传统的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变革提供助力,如将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创新创业模拟,让学生可以在“干中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互联网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将学生状态可视化[4-6],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决策信息。互联网带来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能够为学生营造“互动感”“体验感”更强的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3 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另一大变革就是学习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广泛,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也逐渐碎片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灵活机动地进行“泛在学习”[4]。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的转变,使得学生从知识的输入方变为知识的输出方,打破传统课堂的师生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学生的作用;教师的知识边界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边界,课堂开放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3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举措

3.1 资源整合,打造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数字化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尤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传统教学模式受阻的情况下,打造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刻不容缓。

首先,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根据学校和专业特色筛选合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按照资源类型、高校、学科专业、专题、平台、课程等标签放入教学资源库,实现“一站搜索”,达到增强教学内容时效性和提高教学内容丰富度的目的。

其次,加快线上学习平台的建设,组织教师录课、建课,打造线上精品课程;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并上传各类优质资源,打造个性化学习土壤,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方便学生根据个人知识基础和成长目标进行学习。

最后,设计智慧课堂。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可以将知识获取的环节放在线上,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时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精准教学。在线下则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带动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头脑风暴、团队协作。借助社交网络媒体工具打造学习社群,师生可以随时交流互动,将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推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3.2 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学生回归创新创业实践主体地位,真正获得能力进步、素质提升。加强实践教学,需要突破单一化,向多样化、合作化发展[7]。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双创”大赛,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深挖校内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高校的科技园、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孵化基地,以讲座、沙龙、路演等形式和项目、团队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充分挖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作用,引导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示范基地和高校示范基地结对共建,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展示企业创新流程和最新创新成果;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践锻炼,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也要突出特色,课程设置要和专业教育联系紧密,根据专业不同特点创设课程。教师在开课之前通过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点来安排课程。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各个院系、专业之间的大联合,如邀请法律、会计、工程等不同专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共同编着教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让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跨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特色。

创新创业教育也要实现与区域经济对接,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区域内产业特点、产业的创新体系以及未来产业规划来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方向[8-10],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转化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城校共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现区域特色。

3.3 树立典范,建设创新创业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建设创新创业文化[11-13]。创新创业文化能够加强师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感,通过宣传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观念。

邀请校外各行业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等通过讲座、论坛、沙龙、研讨会议等形式讲述创业故事、分享最新创新成果、前沿技术、创新创业思维和理念等,开阔学生眼界。联合本校优秀创业团队、毕业生优秀创业人才,挖掘学生中的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评选“创业之星”“优秀校友”“最佳创业团队”等一系列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各类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将创新创业知识寓教于乐。打造品牌活动、精品活动,让创新创业文化具有传承性。

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并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制作小视频、微电影,通过抖音、微信、微博、B 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同时也可借助传统校园海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渠道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14]。

4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产业、新行业和新职业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更新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