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斌,车娟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

对于高校来说,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长期战略的重要议题。在推行创客教育的实践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高校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颁布了《就业法案》和《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提供政策支持大众创新和创意发明。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能力建设活动,设立了高校“创新中心”,组织学生从事各种技术发明和新产品开发迭代的实践[1]。德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制定“学生研究补助金制度”,对参与科研活动的大学生提供资金鼓励。在日本,“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其基本教育国策之一,讲究“创造性科技立国”,并推行了“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2]。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积极建设创客空间作为孵化创新基地,将创客实践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董桂馥、王淑芬从“科教融合”角度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覃琴、陈名松借助产教融合培养策略,构建导师制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4];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内涵研究和融合模式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三链”深度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构建策略及建议[5]。张惠莉、赵艳华、李奇等则提出地方高校提早选拔学生进实验室、提早进行专业课培训、提早申报创新立项、提早参加科技竞赛和提早参与导师科研的“五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6]。

然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如今国家部署实施了“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按照国家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新工科背景下,当前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新技术融入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普遍问题[7]。本文根据多年校企合作经验,基于校企协同建立的创客平台,结合智能制造类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探索创客平台下学校和企业“轮换互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渠道与方式。

1 校企“轮换互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技术路径

校企“轮换互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院多年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上拓展衍生而成,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8]。双元联动,共建中德创新创客平台,参照行业标准,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发展现状及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延伸教学工作链,从“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实践”螺旋上升的三个层面,构建学校和企业“轮换互动”的创客式培养模式。

具体技术路径如图1所示。在原有机电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下,学校承担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通识创新课程,企业承担综合技能岗位课程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校企共同承担创新创客平台课程。学生在大一入学后接受通识创新课程训练,形成创新意识,有意向进入创新创客平台的学生将通过校企联合面试,合格者进入创新创客平台学习,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学生不仅在学校开展社团活动,也到企业进行项目训练,提升创新技能,并参与各类创新大赛和创新训练营,经过一年校企联合培养训练,再次选拔创新项目进入企业进行综合性创新能力实践,共同孵化创新项目。

图1 创新型培养模式技术路线

2 校企“轮换互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2.1 学校、企业双主体联合建立创新创客社团

学院与企业搭建与创客教育课程配套的实践平台,即专业社团平台。从最初的学员面试,到平台课程实施,到后续进入企业的创新实践,全程由校企合作承担。学校承担大学生创客社团成员的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企业承担综合技能项目训练(包括研发项目),学生不仅在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同时也定期前往企业进行项目训练和后续项目的研发,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大学生创客社团的运营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9]。

2.2 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师资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是职业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引入企业优质技术资源,组成一支教师与导师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导师团队。教师是学校专职教师,导师是来自企业的既有丰富项目研发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功底的技术骨干、管理者等。在学校,学校专业教师定期给学生进行创新技能培训;在企业,企业导师讲授实际企业需求和创新引导,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10]。

2.3 以项目为抓手,建立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育训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在原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引进企业项目进行创新训练。比如:合作企业中有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太仓中心,利用现有大院大所创新引领专项计划开展的项目,让学员直接参与企业项目。

实践中不是只针对一个专业,而是以机电专业群为培养对象,近三年涉及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四个自动化类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的学习,拓展了各专业的专业技能,并将创新技能的学习融入每个学年,循序渐进,实行项目驱动模式,以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激发学生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创新创业驱动感,进一步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11]。具体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创新社团第一学年培养机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基础拓展三维设计与制造装调能力;第二学年主要培养创新项目中控制系统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各类创新技能竞赛锻炼综合能力;第三学年是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参加企业各类项目为主,每个学年的创新技能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12]。

表1 阶段创新技能培养目标

2.4 构建了四维度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从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出发,深入挖掘创新型人才培养从“入门”到中期“胜任”、再到今后创新“发展”的成长规律,构建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沟通能力四个维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其中创新思维能力包含了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及创新灵感思维的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可通过小组活动、交流、提问等形式进行;创新学习能力包含了发现问题、提炼分析问题及信息检索与知识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通过项目创新设计、项目实现度来体现[13-14]。

3 实践效果

3.1 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且通过中德创客创新社团的建设,以院、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为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采用校企“轮换互动”培养模式以来,机电群内专业学生参加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有96人次获奖,共有21个项目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资助;其中两个项目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获一等奖,一个项目参加江苏省教育服务机器人创新赛项获一等奖,学生成功申报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3.2 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工作情景出发,以塑造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学生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和专业社团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个人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二次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后被授予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太仓市技能重点人才荣誉称号。

3.3 采用多样化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中德创客创新社团以专业能力为主线规划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内容既贴近专业又有职业性,如机器人趣味编程、3D打印技术等,既与学校专业课程相关,又避免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重复。同时由企业定期举办科技沙龙与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确保专业知识技能的新颖性和先进性。

4 结语

创客平台下校企“轮换互动”联合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校与企业不仅在人才培养上达成合作协议,双方还合作建立了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双方联合开发实训设备,共同为当地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整体而言,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能促使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形成合力,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