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华,綦书锐

(1.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2.泰国博仁大学创新商务与财会学院,泰国曼谷 10210)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努力建设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是教师,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是决定青年学生新知识、新思想、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导者。学生的“新”,取决于教师的“新”。

1 创新创业教育、知行耦合与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创新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同时也要面向全社会,针对所有公民,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如《创业基础》《创业经济法》《创新团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精神与实践》等通识性课程,着重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素养,引导在校学生在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个人、学校、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知行耦合,“知”指理论知识,“行”指实践。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原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等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1]。知行耦合是指“知”与“行”相互转化,是知识到实践、实践到知识的互通。当知行耦合后两者可以互换,或者可以互为指导。

本科教育既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也要培养研究型本科人才,既注重人才知识的培养,也重视基本职业素养的锻炼。比如:有些高等学校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除了培养学术大师外,还重视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开设MBA、MPA、EMPA等,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2 知行耦合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教师

知行耦合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不但要有教师资格,还要有职业资格,横跨高校和行业企业,具备学校教师身份的同时拥有企业的工作经验、职业资格、实践教学或者第二技术职称[2],在教书育人中更好地促进教、学、练、研、创相融合。“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双职称”“双素质”“双证书”外,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融入实践教学模块,应采取学校统筹管理,做到学院及实训中心分类实施,形成纵向控制协调,横向协作联合,构建出“一纵多横”运行模式,做到“两衔接一融合”。第一,课内课外相衔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高校的教育规则,在重视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匹配和对应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内容。第二,长期与短期相衔接。所谓短期是指创新创业的各类比赛,这些比赛也可以称作项目制教学模式;所谓长期是指贯穿学生四年的知识体系。学生竞赛成绩与知识体系的融合十分重要。第三,“专创融合”。创业教育是以专业为基础、融合各学科知识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一定要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离开专业支撑的创业是没有市场和优势的,因为商业的运行重在盈利,而盈利增长点也一定是专业优势的发挥。

3 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认识的调查

3.1 样本选取

选取来自甘肃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183名教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100%。本研究问卷共31题,采取闭合与开放式回答方法,分层抽样,采取问卷星在线有奖问卷问答方式,教师通过电脑、手机、微信投票,网络回收。将问卷电子版答题卡数据导入Excel,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等处理和分析。样本信息见表1。

表1 基本信息 单位:%

3.2 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本文选取了教师对创新创业认知层面4个有代表性的内容,分析教师创新创业素养及其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

3.2.1 教师具备的创新创业经历

教育科研活动,是促进教学活动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经验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再是以算术级数增加,而是以几何级数增加。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学识水平,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由调研可知,教师有科研经历的占调研人数的82.9%,教师科研经历对指导学生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有利;教师的有创业经历的占总人数的35.5%。创新创业具有不可仿制性、难以替代性,教师具备创新创业的素养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3.2.2 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形式的看法

教师的认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调研发现,教师普遍认为线下课程效果优于线上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是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能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形成探究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动力,通过实践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

3.2.3 教师在提高创新创业素质方面的期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方面[4]。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显着提高。通过调研可知,教师最希望接受“创新项目的创意培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3.2.4 教师科研经历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离不开教师的陪伴和指导,科研能力优异的教师会十分重视学生科研潜力和实践创新能力[5]。由表2可知,教师科研经历与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相关性显着。从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来说,除了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吸收课本知识外,还应该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通过对自己知识领域的拓展,运用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认知、思考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究结论及提出新问题。在具体教学中,高校教师不应只是起到“传声筒”的作用,还应该是一个创新者,要通过科学研究、实地调研,把研究成果潜移默化地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把创业与社会现实、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去追问、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表2 教师科研经历与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联系紧密程度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4 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素养提升路径

4.1 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数量

2020年12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指导意见。随着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逐步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的队伍在逐步壮大。甘肃省导师库自建设以来,面向全国遴选了首批49名导师,依据“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信息共享平台”,面向全省各高校开展了就业创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创业项目咨询等巡讲活动,导师库成员来源多元化。高校应该从具有参与科研项目经历的教师中选拔创新指导教师,形成1个教师+N个项目+N个学生的教学模式。由项目推动教师科研创新,由教师引领学生,从教师到项目再到学生,扩大创新指导教师数量的同时也形成了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根据创业工作室,形成创业导师团队+学生创业团队。

4.2 多中心、多部门协同,形成创新创业教师的多元化组合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建立统筹协调的创新创业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负责推动日常协同业务对接,将所有的科研和创业项目统筹规划,其他部门配合完成。其次,创新创业需要多学科协作完成,特别是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的“四新”建设理念下,需要各学科相互渗透和配合,教师需要通过有目的地进行分类型、多学科整合,形成创新创业机制,调研、创新、实践,建立创新创业多元化师资共同体。

4.3 发挥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的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是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的有利条件。学生的创新来源于教师的创新,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理论储备丰富,但是,更要走向田野,积累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融才可以引领学生创新创业[6]。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模式,通过设置科研助理、科研秘书等职位,让大学生从一入校就开始接触科研。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教师+师傅的双重角色,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兴趣。

4.4 推进“理论+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指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未来专业课教师中将有一半以上是“双师型”教师。因此,在岗教师的双资格、双技能、双职称等越来越受重视。高校需要加大对校外人才的聘用工作,以此来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通过社会、企业等人士的参与,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总之,学生的创新创业离不开具有实践培养能力的教师指导,具有“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导型教师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