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邹建国

(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为了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 2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南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着力提高湖南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具有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性、应用性”、服务于省域或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因此与研究型大学的“双一流”评价相比,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学科评价更需要凸显应用特色、学科特色,如何准确评价并稳步推进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及构建学科评价体系,既无先例可循,也无既有路径可依,因此,亟须加以研究。

1 现行学科评价体系与学科建设

1.1 特色学科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价标准借鉴了国际较为成熟的评价理论与体系,但国际较为成熟的评价理论与体系无法兼顾中国大学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价特色,这种学科建设和评价体系与“双一流”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存在不相称、不一致现象。国际学科评价追求学术导向,强调学科自身发展逻辑与诉求,缺少社会导向和需求导向。国际学科评价主要采用综合性指标,结果性指标偏多,而过程性指标偏少,并且评价指标趋同,指标的设置还是处于 “一刀切”的状态,用统一的指标进行评价,学科缺乏特色[1](杨频萍,汪霞,2018),不利于高校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实现。

1.2 学科评价注重结果,忽视学科评价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

现有学科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选取更倾向于科研评价、论文发表及论文影响力,更看重论文数量和引用率,表现出较强的“重科研、重论文”的评价导向[2]。由于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工作,直接体现高校办学水平、特色和竞争实力,也是高校办学理念的体现,高校非常重视科研和论文,聚焦于科研成果,学科评价的学术维度被放大,这也是学术导向评价的必然结果[3]。

我国学科评价从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4 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4],虽然学科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且评价角度更为多元,但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价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科评价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

1.3 学科评价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学科评价日益受到关注,当代科学体系涉及2 500个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全国有2 900 多所高校,因而,国外学科评价与建设理论及实践虽可参照,但不可照搬[5]。目前THE、USNews、QS、RAE、CHE、CUCW 等六大机构学科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权重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大致可统括为学术产品的产出型指标与学科生产投入要素的投入型指标[6](刘小强,彭颖晖,2018),学科评价指标基本偏于绩效管理的视角,学科评估没有对学科进行区分,以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为例,学科设置过度偏向自然科学,未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殊性,对于社会科学学科用ESI 作为学科评价明显存在局限性[7]。目前我国现有的学科评价无法兼顾高校类型,学科评价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学科建设更应该重视不同类型高校特色、不同门类学科评价导向,换言之,学科评价需遵循高校类型及层次,遵循学科的根本属性,要关注学科特色。学科评价标准设定应关注学科特色和学科导向,根据学科类型确定学科评价标准,设定学科评定内容[8]。

2 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评价

2.1 地方高校应用学科建设定位

地方高校行政隶属于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由省财政拨款支持,业务上受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指导,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按教育部对一流学科划分,一流学科分为4 个层次。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国家重大项目和地方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发挥凝聚辐射作用,各学科紧密联系、协同创新。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学科建设应围绕地方重大研究问题,突出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9]。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基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育优势学科,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对社会的贡献度,发展立地学科、特色学科和应用学科[10]。

2.2 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评价方向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学科评价应秉承学科建设的内涵,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11](梁传杰,2009)。2022年,教育部进一步强调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完善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探索分类评价与国际同行评议,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成效评价体系,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突破[12]。

2.3 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评价体系

我国已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学科评价体系包含水平性评估、成效性评估、合格性评估等形式。学科评价体系水平性评估可提供客观的学科专业水平信息,具有较强的学术导向[13],但地方本科高校学科评价应实现地方高校大学功能,因此开展地方本科高校多元多维学科建设评价已成为高校特色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评估主体和对象调整评估目的、评价要素、结果形成与应用等,形成多元维度的学科评估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特色学科着重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注重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特色;在服务面向方面,则着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4]。因此,与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相比,二者在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路径方面应有不同侧重。

应用特色学科评价体系构建包含4 个方面:首先,明确应用特色学科建设总目标。其次,将总目标分解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条件、社会服务4 个分目标,以之作为一级评价指标,运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一级评价指标在学科评价中的权重。再次,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应用特色学科的“应用”特色,为每个分目标初步选出多个评价指标,运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从初步选出的多个评价指标中确定关键绩效指标(KPI)作为二级评价指标,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为初步选出的三级指标确定关键绩效指标(KPI),作为三级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三级指标权重,完成应用特色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4]。

3 改革学科评价体系以促进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发展建议

与“211”“985”等研究型大学的“双一流”评价相比,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学科评价,更需要凸显应用学科特色,因此科学构建一整套应用特色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正确引领并稳步推进应用特色学科建设。

3.1 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应突出学科特色

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系湖南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是湖南省在学科建设领域的创举,对湖南省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只有在厘清应用特色学科评价与建设的基本理论,科学构建一整套应用特色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应用特色学科建设路径与举措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引领并稳步推进应用特色学科建设。根据不同学科属性,突出各学科特色,并且针对应用特色学科的应用特色,建立多元多维学科评价体系,制定体现学科特色建设成效的评价标准,促进地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

3.2 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应以应用为导向

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突破点选择在应用型学科上,将学科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目标围绕应用特色,引进及培育应用型学科人才,提供应用学科发展条件及环境,提供资料保障,弥补应用型学科发展的短板,做强学科团队,破旧立新,打破原有学科发展格局。通过应用学科建设,将学科建设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评价体系无论是在一级指标选择还是二级指标选择上,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均需以提升地方高校应用学科建设绩效为目标,确定三级指标即关键绩效指标。围绕应用特色学科的应用特色,助力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发展。

3.3 地方高校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应以服务为宗旨

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培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注重社会导向和需求导向,学科导向、需求导向聚焦服务。根据办学特色、学科优势以及建设目标,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特色学科的建设质量,有效解决地方经济社会问题和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学科建设应围绕地方重大研究问题,突出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大学的教育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地方高校大学的学科建设也需要不断变化,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服务于省域或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区域行业和优势产业,地方高校建设区域产业特色学科,服务于区域经济,建立地市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地方高校通过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遴选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提高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层次,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