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建军,杨武盖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工程学院,福建永安 366000)

2014 年5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健全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坚持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达成的普遍共识,也是国家职业教育大会的主要精神[1-2]。职业教育要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需要激发企业与行业两大主体参与办学的内生动力,积极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为此,相关高校和学者都积极开展了“行-校融创”方向的相关研究。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童卫军探讨了艺术类职业教育中行业参与的具体方式和形式[3];刘建光介绍了物流专业与行业企业如何参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制定,探讨了行业参与人才评价的运行机制[4];许明丽以水利工程专业群为例详细阐述了行业的指导作用;滕伟等在对比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后,针对我国的国情,讨论了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与方法[5]。在“职普”互通方面:随着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的概念被明确提出,职教本科还未被广泛推广与实施,“职普”互通仍然是高职教育人才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互相借鉴和互通[6-7]。肖陆飞等提出了“1 宽,2 考,3 校,多形式”的实施策略与建议,以促进“职普”教育衔接工作的全面开展[8];郝云亮等结合新的职业教育法,重点讨论了职普融通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职普融通”的推进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集社会各方力量[9-10];肖纲领等针对“专本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坚持“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理念,提出专科、本科、企业三方协同开展教学,加强师资队伍、质量评价以及管理体系建设[11-12];赵宏等探讨了“3+2”联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对“纵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究[13-15]。

虽然目前有很多行业协会指导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实际案例,很多职业院校也开展了与本科院校的合作,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行业协会未深层次地参与企业与学校合作后的指导;二是本-专互通仅限于以“专升本”的方式进行合作,未形成“教学-科研-竞赛”等主要环节的真正互通。

1 理论依据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具有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等特征。同时,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其构成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由于行业协会的社会性、协调性、专业性和信息性特点,决定了其在职业教育中应当承担统筹、推动、协助和服务等责任。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产业相关的企业、机构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了联系网络。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面向有针对性的行业和企业,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方向要有针对性,而且非常明确,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等机构必须建立紧密联系,从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国外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行业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职业标准、职业院校考评标准、师资培训机制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指导、管理和参与任务,尤其前两个方面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

2 思路与框架

随着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由行业协会等组织协调企业、高职院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既可以使人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企业、行业需求,又能够构建人才就业和企业用人的直接通道。本科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既有区别,也有密切联系。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经验、本科院校科研过程对教学的推动作用等,均可以作为相互交流的内容,形成本科-专科院校教学、科研互通互助交流模式,共同推动人才培养。

本文确立了以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指导,电力行业协会参与,以电力职业院校为载体,联合电力企业、电力普通本科院校共同实施的电力职业教学体系建设框架。该框架涵盖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生培养评价标准等多项内容,图1 为具体的研究思路与框架。重点开展三个机制的建设与探索工作。

图1 研究思路与框架

2.1 依托行业指导,对接产业发展,探索长期指导机制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电力职业教育需要联合电力行业协会和电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电力行业相关协会、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优势,在“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建设咨询”“专业建设指导”“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指导职业教育教学,分别从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还需要从职业培训、项目开发等方面探索各种合作模式,逐步形成行业对职业教育长期指导的机制。

2.2 深化校企融合,共建产业学院,探索长效合作机制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引企入教”改革精神,电力职业院校需要联合电力类企业,双方遵循“混合共建、委托共管、发展共赢”的原则,成立相应专业(专业群)的产业学院。校企双方以“订单式”和“二元制式”培养为试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企业案例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实习实训;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举办技能竞赛;共建校园文化,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培育工匠精神。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探索相关专业的三年制大专班的联合培养,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学、统一学生管理,企业主导就业”。从企业参与模式逐步发展成“校企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模式。

2.3 促进师资交流,对接行业需求,探索科研互通机制

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和方式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为职业教育提供经验和借鉴。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共同约定采用柔性引进等方式,聘用普通院校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项目实施经验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同时,职业院校也可派遣青年教师到本科院校进行短期的科研交流。“职普”共同合作申报课题、编着教材、开展技术攻关与经验交流等,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跨校、跨区域高水平教学团队,实现“职普”科研互通的合作机制。

依托行业指导,将“行-校-企”联动方式逐步转换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校-校-企”合作模式。上述三种机制的构建和探索,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图2 为其具体的实施步骤。

图2 实施步骤

3 建设成果

近年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资源整合、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格局。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中国电建集团开办“金砖班”,并成立“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来西亚)海丝学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电建集团培养大量技能人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与福建省电力企业协会、国家电网公司福建分公司、厦门轨道交通集团、福州地铁集团等21 家知名大中型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开展“二元制”办学,共建了近10 个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电力技术类“1+X”证书实践教学基地。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承担电力工程勘察设计、电气试验等对外技术服务达90 余项,企业投资金额累计2 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0 余项;开展机关事业单位高级工、技师培训鉴定,举办特种作业操作证、线路架设工、变电安装工等培训,近5 年为社会培训人才逾1.2万人次,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省电工培训先进单位。获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 个、省级教学成果奖3 项,先后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近10项、省级奖项20 余项。

4 结语

电力职业院校应把标准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加强标准建设,形成一套适合电力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要充分体现关键技术(特别是新能源应用技术)和岗位标准对接,电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对接,还需要融入先进电力企业管理理念,以引领电力类职业院校乃至其他行业类的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成为高水平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