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琳源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710018)

根据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就业创业等相关信息可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创业压力较大,开展“双创”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与改革,能够助力大学生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1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双创”教育包括创新、创业两个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深化改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1.1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自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基于近10年的数据调研发现: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99 万人;2022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1 000 万人大关,达到1 076 万人;202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1 158 万人,增幅显着。基于此,开展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有所了解,积累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拓展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2 助力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2002年,教育部批准9 所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试点课程,以创业技能课堂为主要模式。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高校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高校的育人功能价值来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是其重要任务。因此,以高校“双创”教育为主题,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能够进一步发挥高校育人育才的作用,为社会各行各业持续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与育才水平。

1.3 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需要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高校开展“双创”教育能够整合资源,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有效引导大学生实现精准创新创业。此外,大学生作为我国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双创”教育的开展能够促使其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注入活力[1]。

2 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以陕西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为主要方式,调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现状,进而分析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多元主体参与

根据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的调研发现,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多元主体参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侧重理论知识,多以统一的课程内容为主,缺少与学科专业的有机结合,缺乏市场需求、就业导向、职业倾向,具体表现在: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以选修课、学术讲座、创业训练营、社团活动等形式为主,未能真正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发展以及与专业对应的行业产业相结合,这也就导致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无法真正关联学生的专业学科,难以有效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时间分配比例失衡,理论教学时间较为充足,而创新创业实践时间较少,且二者彼此分离,没有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发展[2]。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企业参与程度不高。虽然学校在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中引入了不同领域的企业导师,但是,这些企业导师往往参与度不高,多以评价、指导与分享创业经历的方式参与,缺少对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研发、内容创新、活动设计等方面的指导与参与。第二,很多高校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如高校内部科研部门、所在产业、专业教育等多领域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但是,一些学校的“双创”教育未能有效引入高校专业、产业、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资源,未能发挥协同作用。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口大、专业性不强

基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虽然很多高校打造了“专职+兼职”校企协同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但是,“双创”师资的综合力量与专业素质仍然存在不足[3]。

第一,高校自身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的“双创”教师多由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担任,其缺少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与实践经历,缺少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经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相对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第二,受限于高校自身的资源、制度等。来自企业、行业等多领域的创新创业导师数量相对不足、质量参差不齐。而对于具备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行业领域的导师,一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合作聘用制度,导致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未能有效提升,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实践效果。

第三,一些高校“双创”教师缺乏创新创业专业能力,未有效使用多样化、有效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将就业规划、职业规划等课程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2.3 “双创”教学缺少充足且具有实践性的设备与资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需求,充足的、实践性的教学资源与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第一,一些高校“双创”教育缺乏与学科专业的关联,因此,在“双创”教育过程中也缺乏专业所需要的设备。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未能聚焦于机械制造领域的创新创业进行课程设计,也未能引入行业的先进设施与设备。

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缺少专项资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虽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申请手续烦琐、资金支持渠道少、资金额度小,难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尤其是需要大规模资金支持的创新创业项目,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4]。

第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创业服务机构的支持与帮助。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来看,创业实践需要有真实的项目、实践基地与相应的项目信息。而实际上,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企业的支持,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基地以及相应的创业项目信息支持。

3 新时代高校“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双创”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措施。为了推动高校“双创”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5]。

3.1 多元协同,构建完善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促使“双创”教育落地的主要措施,要聚焦创业观念、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革新,要聚焦“双创”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多元主体参与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需要聚焦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引入企业、行业等主体,共同挖掘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打造通识与专业有效衔接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第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载体,采取有效的培养措施。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中,引入体现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的国学经典内容,促使大学生在“双创”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第二,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的问题,需要立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的融合,围绕市场导向,挖掘产业变革、商业模式、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将其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由此打造基于学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此外,依托学科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来自企业的资金、技术、风险评估、创业指导、项目咨询、项目过程性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项目萌芽-孵化”过程提供支持,由此通过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项目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7]。

第三,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需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地位,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学科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并鼓励教师开展学科建设、科研方面的工作,开发基于与学科专业相整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特征,以“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联合的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为依托,有效整合多样化的资源,举办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及兴趣,由企业、高校等评委主体给予专业的评价与指导,促使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意识的增强与能力的提升。此外,基于历届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组织校内优秀成果展,以“主理人+展演”的方式向全体学生分享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帮助学生学习创新创业项目经验。

3.2 打造“学者+企业家”的“双创”师资队伍,凸显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质量、实践性、先进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8]。基于此,高校需要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打造“学者+企业家”的“双创”师资队伍。

在当前阶段,创新创业素质涵盖了创新思维、风险评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首先需要以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邀请创业领域的专家、创业成功者、创业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企业家”导师,与高校导师合作,共同开展立足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业观念、创业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与组织。在“学者+企业家”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健全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教师的内生动力,进而为发现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助力[9]。在考核激励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等多方应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以宏观政策与微观举措有机结合的方式深化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量、工作任务与任务量化指标等,与教师的日常与任期考核、升职及薪酬对接,有效激发教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助力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3.3 拓展合作主体,构建资源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涵盖了“项目萌芽-孵化”的实践过程,前期需要有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创业信息支持、创业项目资助、项目指导、项目孵化空间等,保障项目能够真正落地,需要创业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的保障[10]。因此,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挖掘本地资源,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例如,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能够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提供资金与技术指导[11]。学校需要不断挖掘本地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与支持资源,不断拓展大学生创业项目资金来源渠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12]。第二,当地政府需要在财税、融资、培训、场地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包括创业指导服务、租金优惠、专项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第三,为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需要加大对创新创业实验室、智库、训练中心、指导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引入专业设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源支持。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向社会输送实践型、应用型的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14]。鉴于此,新时代,高校“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拓展社会资源,发挥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协同作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由此促使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助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