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健,刘德江,薛春梅,丛慧颖,田立娟

(佳木斯大学 生物与农业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2]。为了提高竞争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需要。其转型发展的方向是将办学思路转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3-4]。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与健康保障的需求不断提升,生物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5]。社会对生物技术相关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技术专业为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6]。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各专业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佳木斯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训练、组建科研小组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开展情况,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为同类院校相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讨——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1.1 加强顶层设计,修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书面保证,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7-8]。佳木斯大学在2019 版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验学时的比例;开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多个实践环节;设置了创新创业类课程、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培养方案规定在校期间除修满规定的170 学分,还需修满第二课堂6 学分,方可毕业。创新创业类课程由创新创业学院教师承担,目前主要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生物行业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课程。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参加竞赛、申报“大创”项目、参加开放实验、创业实践、公益活动等多个途径完成。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设有农业产业园、医药产业园、电商产业园、创意设计产业园等,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平台支撑,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有效保障。在正在进行的2024 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明确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课程设置要求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内实验、上机和单列实验课程等)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5%。由此可见,新版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1.2 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训练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课内容找好切入点,融入创新创业训练内容,以期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团队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提前设定好创新创业训练内容,在授课中采用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团队合作完成设定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中,除了常规验证性实验外,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期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例如在发酵工程实验中,酸奶的制备、果酒的制备等实验,均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不同配方处理,通过指标检测和品尝等对比不同处理的差异。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溶液种类及浓度,通过对比溶血时间长短判断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探讨分子质量、脂溶性大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在植物染色体的制备实验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不同方法完成实验,最后交流总结每种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实验结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起到了初步培养的作用,教学效果非常好。

1.3 组建科研小组,参加创新创业竞赛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佳木斯大学中—乌农林技术开发与应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依托,组建科研小组。围绕软枣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幼苗繁殖技术、人工栽培技术、逆境生理、病虫害防治、营养活性成分提取与分析、果品加工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团队指导教师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学科专业教师,科研小组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及各年级本科生。科研小组学生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研究工作。科研小组实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为学生就业及继续深造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检验学习成果,团队每年都鼓励小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近年来主要参加的竞赛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赛,获得了多项奖励,部分省级以上获奖情况见表1。通过参加竞赛,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与其他院校学生交流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竞赛开展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制作PPT,锻炼了语言表达与答辩能力,收获颇丰。同时,获奖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推免中获得加分机会,多名科研小组学生获得了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近年来,陆续有多名学生被推免到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佳木斯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表1 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组建科研小组、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之一。通过多年实践证明: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其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1.4 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毕业前夕,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就业,学院在第7 学期给学生提供了为期11周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到啤酒厂、乳制品厂、制药厂、食品厂、生物科技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第8 学期,专业全体学生进行为期15 周的毕业论文完成工作。按照学院要求,全体学生毕业论文内容必须以实验类项目为研究方向,深入到实验室开展研究,最后提交实验研究论文并参加论文答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在整个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答辩过程中,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高。

2 问题与反思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各高校认识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也受到重视[9]。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科学性欠缺,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缺少协同性,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创新创业课程应用实践性不足[10-13]。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在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并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最后,高校要提供创新创业训练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锻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将政策、师资、课程、资金、实验设备平台等多方面相结合[14]。政策方面,各高校要制定相应支持政策,如师生的奖励政策等,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师资方面,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课程方面,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使课程的设置更具有科学性,让教学更贴近当前社会需求;资金方面,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的研究课题、职业规划大赛等,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设备平台方面,除常规教学外,还应提供平台设备支持,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总之,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