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哲 李兴洋 周文婷

摘要:目的:找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完成中存在的差距,为我国该项目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录像分析法等,对2010~2011年度全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锦标赛前3名的中国女子运动员与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前3名的女子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使用的难度技术动作的动作数量、动作完成中的各项参数、动作连接的流畅性及落点选择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我国女子运动员在比赛的成套动作中,单个动作难度、难度动作数量、动作完成中的各项参数、动作连接的流畅性及落点选择等方面均显着低于国外女子优秀运动员。结论:我国该项目女子运动员与国外女子优秀运动员在比赛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难度上存在比较显着的差距。

关键词: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运动员;比赛;成套动作;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ˉ3488(2013)02ˉ0035ˉ08

1引言

单板U型场地滑雪是一种在U型场地内进行、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技巧类雪上运动项目[1],按项群理论将其划分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2],在比赛中根据运动员所完成的成套动作质量来评定成绩。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成套动作是通过若干独立动作经合理编排而组成[3],动作种类包括空翻、转体、抓板及某些腿部动作,单个动作间彼此连接,数目一般为5~6个,在这一点上,欧美选手与我国女子运动员并无差别。虽然如此,但同一动作在完成中却会有正反脚、前后刃、不同抓板方式的差别,以及动作间衔接流畅性的优劣。因此,运动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成套动作的合理编排就显得极为重要。

通常,对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要求教练员考虑到单个动作的速度、高度、难度、优美度、动作衔接的流畅性,以及落地的稳定性。一套成功动作的编排除了技术层面上的判定,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身体状况、比赛场地(风向、风速)、心理调节能力等4许多非技术性因素也影响着运动员比赛时技术动作的临场发挥。

单板U型场滑雪运动引入我国还不足三个奥运周期,但我国对该项目的科学研究正呈现出逐步深入的良好发展趋势。当前,对该项目的研究主要涉及运动员的心理训练[5-7]、运动员选材[8]、运动训练理论[9]、训练方法[10]、运动损伤[11]和技术训练[12-17]等几个方面。但针对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解析、关键技术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成套动作的编排等领域的研究却相对缺乏,使得教练员对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及训练中的许多问题存在认识不足。因此,了解、分析和掌握国外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规律与动作难度特征,对缩小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技术动作指标上的差距,提高我国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水平和成套动作质量具有积极的引导性作用。

笔者首次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女子优秀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成套动作中最为关键的单个动作的难度价值、难度动作数量、单个难度动作的起跳速度和腾空高度等指标的差异,以及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了运动员动作滑行的轨迹和动作的落点特征。旨在揭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运动员与国外女子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之间的差距,为我国该项目女子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更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运动员备战2014年索契冬奥会提供有益的技术动作训练借鉴与理论支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单板U型场地滑雪国家队女子运动员3名蔡××、李×和许××,温哥华冬奥会单板U型场地滑雪比赛前3名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特拉·布莱特(TORAH BRIGHT)、汉娜·梯特(HANNAH TETER)和凯丽·克拉克(KELLY CLARK)。

2.2研究方法

2.2.1录像分析法

运用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评分标准和黑龙江体科所研发的单板U型场地滑雪视频力学分析软件(国家课题结题软件)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单板U型场地滑雪和2010~2011年度全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锦标赛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成套动作进行录像对比分析,对其成套动作的构成、单个难度动作的起跳速度及腾空高度等指标的大小、动作滑行轨迹的分布和动作的落点等进行分析比较。

2.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单板U型场地滑雪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论文和网络信息,阅读相关的书籍,为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工作做先期的理论铺垫。通过网络查询,在百度和GOOGLE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重要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维普网、外文数据库等资料库中查阅相关资料。

2.2.3专家访谈法

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共15人进行访谈和咨询,对成套动作的指标进行筛选和完善。

2.2.4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17.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检验水准P=0.05,P<0.05为显着差异,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比赛动作的成套组合特征

根据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规则要求,成套动作技术的多样性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因素,动作多样性也是优秀运动员个人风格的体现,是运动员在风诡云谲的国际大赛中获得较高印象分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在技术的分类上分为滑行基本动作(180°的各种空中抓板动作)、空中的纵轴转体动作、空中的横轴空翻和斜轴转体动作。在单个动作的难度价值上,横轴空翻动作>斜轴转体动作>纵轴转体动作。我国开展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时间并不长,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该项目女子优秀运动员所掌握的难度动作不多,空翻动作较少,转体角度最大仅能达到900°,空翻+转体的复合轴转体动作普遍缺乏,且动作种类单一,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对称性和平衡性方面——动作种类基本为优势脚即正脚起跳动作,反脚起跳的动作数量较少,完成的质量也较低。而相对应的,国外该项目女子优秀运动员无论在转体还是空翻动作上,都有非常多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冬奥会女子优秀选手(前3名)的成套动作全都包含Switch Frontside 720 Grab(反脚前刃720°抓板),且均有正脚的变化(表2)。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女子运动员中,反脚转体高难度动作非常少。运动员比赛中所做动作往往较单一,动作编排相差无几,动作多样性较差,比分的差距只体现在动作的高度、空中的姿态、动作的流畅性、是否失误等方面,运动员缺乏独立风格,因此我国女子运动员要想在未来的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就必须在训练中加强反脚能力,提高空翻、转体周数,在一定程度上尝试空翻+转体的复合轴转体动作,甚至在未来去创新技术动作,赶超国外优秀运动员。

3.2比赛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参数

通过对比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发现,我国女子运动员与冬奥会前3名的女子运动员相比,两组间每跳的平均起跳速度(t=-7.55,P<0.01)、平均飞行时间(t=-7.25,P<0.01)、平均起跳射角(t=-5.30,P<0.01)及平均腾空高度(t=-9.54,P<0.01)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而在平均落地速度及成套动作的飞行距离上,两组间的差异均不显着(t=0.21,P>0.05和t=-1.15,P>0.05),见表3、4。

单板U型场地滑雪是一个充分展现空中动作姿态的项目,所以运动员为高质量地完成空翻、转体、抓板及其他腿部动作就需要一定的腾空高度为前提[7],而此外,较好的腾空高度还是该项目裁判对高质量技术评定的要求以及运动员未来创新动作的需要。已知运动员的腾空高度由起跳速度、飞行时间及起跳射角决定,即只有通过足够快的起跳速度、足够长的飞行时间和适宜的起跳射角,运动员才能获得较好的腾空高度。通过比较可见,我国男子运动员每跳的平均起跳速度和平均飞行时间均非常显着地低于国外优秀选手,此外,冬奥会前3名女子选手每跳的平均起跳射角为87.08±2.38°,几乎垂直于U型槽壁,因此腾空高度在U型槽的水平方向位移距离较短,更利于垂直方向高度(即腾空高度)的获得,而我国女子选手的平均起跳射角为70.41±9.11°,造成他们在U型槽的水平方向位移距离较大,从而使飞行的垂直高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被显着缩短,继而造成运动员进行空翻、转体等动作时滞空时间不足,为忙于完成动作而导致空中姿态不佳,动作质量不高,因此对成套动作的评分及最终成绩的取得均影响巨大。由于起跳速度由运动员在起始助滑阶段的自由滑行决定,因此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女子运动员与国外女子优秀运动员相比,欠缺的其实是最为基础的滑行能力。因滑行能力较差,滑行中控制速度的能力较低,在保持自身良好动态平衡及着陆稳定性的前提下我国运动员通常选择从助滑坡的中下段开始滑行,从而影响了起跳的速度和飞行的时间,并最终影响了腾空的高度,因此提高基础滑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大起跳射角是我国男子运动员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3运动员比赛技术动作的滑行轨迹

从单板U型场地滑雪国内外女子运动员比赛技术动作滑行轨迹(图1、2)对比,并参照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表3、4)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女子运动员单个动作之间的飞行距离长短不一,距离不均衡,每2跳之间的飞行距离差异较大,最多可达5.4 m,造成各动作间衔接的不稳定,能量消耗较大,从而影响到成套动作的发挥,导致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不高;而冬奥会前3名的女子运动员每个动作间的分行距离(指每一跳结束后落点间的距离)几乎相同,每2跳之间的飞行距离均在2.0 m的范围内,成套动作的5个组成动作飞行距离均衡,运动员每个动作衔接稳定,运动员消耗能量不大,因此提高我国运动员单个动作的完成质量和成套动作的熟悉度,刺激运动员在尽量均衡的飞行距离间滑行,也是运动员接下来备战冬奥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3.4运动员在U型场地落点的区域

为了对运动员比赛中完成技术动作的滑行轨迹落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将U型场地划分为四个区域,A点为U型场地槽壁,B、C、D为图表中三条横线所指向的落点位置,以U型场地深度为5.8 m进行计算,A点到B点的区域为第一区域(1.5 m),B点到C点为第二区域(1.5 m),C点到D点为第三区域(1.5 m),D点到槽底为第四区域(1.3 m),见图3。

国外女子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落点一般在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而我国女子运动员的落点一般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表5、6)。从落点区域分析中不难发现,第一区域靠近U型槽的壁沿,因此运动员在完成动作后落点一旦控制出错,即可能导致雪板碰壁、跌倒等情况,从而造成成套动作的失败。不仅如此,因动作落点越靠近U型槽底,运动员获得的滑行速度就越慢[6],就越容易控制落地的稳定性,因此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的动作落点选择并不利于成套动作的完成,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国运动员不仅应当重视动作技术难度的提升,也要注重动作完成的质量以及成套动作中各动作之间的衔接流畅性,在完成动作技术后,对落点区域的控制多下功夫,即动作落点尽量向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靠近。

4结论与建议

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中,单个动作的难度价值及所完成的难度动作数量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国外女子优秀选手,且动作种类单一,难度动作种类基本为正脚起跳动作,反脚起跳的动作较少。在成套动作中,我国该项目女子运动员每跳的平均起跳速度、飞行时间、起跳射角及腾空高度均显着低于国外女子优秀运动员,在飞行轨迹及动作落点上也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的编排中,应当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设计不同的动作,提高单个动作的难度值和成套动作的多样性;应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滑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大起跳射角,以提高成套动作的质量;应改善运动员的飞行轨迹并控制动作落点在第二和第三区域,以提高单个及多个难度动作之间衔接的稳定性和落地稳定性。

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完成整套动作的助滑速度、起滑角度、腾空高度、空中姿态保持、着陆(雪)稳定性等因素均直接影响动作完成的质量,因此运动员的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平衡觉等方面能力也是影响成套难度动作编排的关键因素也是构成该运动员成功完成动作的基本心理能力,所以在影响成套动作编排的众多非技术因素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应从心理方面入手,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平衡觉等方面能力,达到多渠道提高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运动员比赛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兴洋.我国女子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成套动作构成的诊断与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文化研究中心,2012:6.

[2] 李晓东,李兴洲.提高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比赛动作难度的技术要求[J].冰雪运动,2011,33(6):31-35.

[3] 肖宁宁,高俊. 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技术动作的特征研究[J].冰雪运动,2009,31(6):29-34.

[4] Petrofsky JS, Magsino R, Zook S, et al.A 2003 comparative study: Energy cost, oxygen uptake and ventilation in physically disabled monoskiers versus conventional downhill skiing and snowboarding [J].Br J PhysTher, 2003(10) : 65-71.

[5] 杨阿丽.我国单板滑雪U型项目运动员人格、赛前情绪的类型及关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22(2):101-105.

[6] 杨阿丽.雪上技巧项目运动员心理训练监控体系的建立: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单板U型场地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1(1):52-54.

[7] 刘雪梅,佟铁鹰,王艳秋.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克服[J].冰雪运动,2008,30(3):70-72.

[8] 王永涛,孙宏伟.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科学选材[J].冰雪运动,2008,30(1):33-35.

[9] 李淑媛.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发展与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J].冰雪运动,2008,30(3):45-48.

[10] 杨春怀,王葆衡,张连涛,等.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夏季专项化训练方法研究[J].冰雪运动,2009,31(6):23-28.

[11] 刘树明,苗巍,包大鹏,等.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J].冰雪运动,2008,30(1):42-44.

[12] 王葆衡.第11届冬运会女子单板前三名技术与都灵冬奥会女子前三名技术的比较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2):20-22.

[13] 闫红光,刘平,郭峰.影响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出槽速度因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16-18,28.

[14] 张辉球,郭时萍,王葆蘅.认识单板U型场地滑雪空中动作特征合理编排比赛动作[J].冰雪运动,2008,30(6):31-34.

[15] 刘金磊,佟铁鹰.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技术动作完成能力与行为分析[J].冰雪运动,2011,33(5):28-32.

[16] 李兴洋,付晓辉.国内外单板U型场地滑雪优秀运动员比赛技术动作的对比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172.

[17] 郝庆威,马毅,王新,等.雪上单板U型场地技术诊断体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1(2):78-79.

责任编辑:张连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