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滨

(哈尔滨商业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1 引言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牵手冬奥会成为国人的另一奥运梦想[1-2]。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代表团2015年1月6日上午走进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按时提交了《申办报告》。申办城市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申办报告》是申奥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意味着申办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我国申办冬奥会不断升温,喜欢冬季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从《申办报告》中看到:北京为我们勾画了将冰雪运动推广至数亿人的前景[3]。举办大型国际冬季运动会对我国冬季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和促进作用[4-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会已远远超越竞技体育的含义,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早已向世人昭告我国具备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会的能力。美国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曾说,没有志愿者,奥运会将无法进行。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和高水平的志愿服务[6],对于成功举办一届大型赛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从长远来看,申办过程的意义甚至重于结果。通过申办冬奥会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参与到冬季运动中来,是我国发展冬季体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体育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推动世界体育全球化和全球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申办冬奥会过程中,对冬奥会志愿服务进行前瞻性思考,发挥冬奥会志愿服务对申办冬奥会积极助推作用,为建设一支过硬的冬季体育志愿者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 在申办冬奥会过程中宣传志愿活动和志愿精神

在申办冬奥会过程中宣传志愿活动和志愿精神,不仅为建设一支过硬的冬奥会志愿者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建设一支过硬的冬季体育志愿者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基础的奠定,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从社会角度看,冬奥会的申办和举办是一个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密切合作、高度协调才能完成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以冬季体育运动为载体的国际性社会活动。社会需要奥运精神的注入,同时也需要有志愿精神的加盟。冬奥会志愿服务正好能够成为其间的纽带,满足我国社会和人民对奥运精神和志愿精神的需求,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志愿精神,践行志愿服务,为冬奥会在我国的举办和冬季体育运动在我国的发展,以及由此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作出贡献。志愿服务是人们参与社会发展、培育公民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支持因素。冬奥会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表现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发展冬季运动,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有利于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弥补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为群众体育服务作出贡献;呼唤社会良知,培养市民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行为[8],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的生活中来,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树立社会新风,改善公民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等等。

从文化角度看,通过申办冬奥会传播体育文化,是体育服务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9]。传播奥运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深社会对于奥运会的了解,是传承奥林匹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重要途径,加强体育文化的交流,奠定深厚的冬奥会志愿文化基础。反过来说,志愿者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深厚的志愿文化基础和庞大的社会体系作支撑。

从教育角度看,冬奥会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行为蕴涵着对社会、对个人的双重教育理念。志愿服务本身充满了教育内涵,不仅是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同时教育和带动了更多的人,去奉献友爱,扶助弱小,培养责任感,使整个社会充满人文关怀。

从经济角度看,冬奥会志愿服务为我国冬奥会的申办和举办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节约更多的经济成本,义务培训志愿者,并具有广告、旅游等经济连锁效应。

总之,冬奥会志愿者是奥运精神的传播者,是志愿精神的践行者,是社会文明的表率,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典范,是冬季大众体育的基石。

3 在申办冬奥会过程中完善冬季体育志愿服务体系

我国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尤其是夏季运动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经过北京奥运会洗礼,已积累许多宝贵经验,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虽然冬奥会志愿服务可以借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模式,但由于冬季运动志愿服务基础薄弱,还未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因此,应在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就要打好冬奥会志愿服务的基础,并在申办冬奥会过程中,完善冬季运动志愿服务体系。

3.1 培育冬季体育志愿者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发展则体育志愿服务发达。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狭义的社会资本指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这种个人与组织的他人之间的联系可以给其个人带来未来的收益。社会资本反映的是某种组织给处于其中的个人带来的资源,反映了其个人与组织中其他人之间的人际联系,从长期看可以给其个人带来的额外利益的大小,外在的指标表现为声誉、人缘、口碑等等[10]。行动者(无论个体或者集体)如何在工具性需要或者表达性需要的驱动下与其他行动者进行互动,从而获取其他行动者的资源以得到更好的回报[11]。社会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具有互动、互惠、合作和公共性。志愿服务是承担公共责任的公众参与行为,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属于体育公共产品的一部分,政府有责任为体育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我国冬奥会志愿者组织应当抓住申办冬奥会契机,聚焦全民健身,成立冬季体育志愿者协会,早下手为强,抢夺先机,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和对冬奥会志愿者、冬季体育志愿者的培育、培训和管理,用科学的组织建设和运行理念处理好政府、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大力培育冬季体育志愿者的社会资本。

3.2 形成冬季体育志愿服务的持久化、常态化

冬奥会志愿服务不能只是在举办冬奥会前才临时进行招聘和培训,在完成任务后即刻解散。不仅要在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抓住契机,建立冬季体育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冬季体育志愿服务队伍,而且要通过良好的机制形成冬季体育志愿服务的持久化、常态化,达到冬季体育志愿服务长久有效的运行。

冬奥会志愿服务要持续服务社会,形成冬季体育志愿服务的持久化、常态化,需要秉承社会受益、自身受益的运行理念;提供符合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参与性、社会性、志愿性、灵活性七个特点[12]的优质的志愿服务;发挥八个优势,包括创新优势、管理优势、效率优势、适应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服务优势;满足和谐社会的需要、体育事业的需要、志愿服务的需要和冬奥会志愿服务自身的需要;加深人民对冬奥会、冬季体育和世界文化[13]的了解;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

3.3 建设专业化、制度化的冬季体育志愿服务队伍

现代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就是专业性,冬季体育志愿服务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冬季体育志愿服务管理各环节中,对志愿者的培训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服务质量的高低有重要影响。培训一般分为服务培训、工种专业培训和赛场专业培训三个阶段,担任领导职务的志愿者还要接受专门领导能力的培训。而且要把这种专业性的培训和志愿活动管理制度化,打造成熟的、能够与冬季大众体育对接的、发展比较完善的冬季体育志愿服务体系。

了解志愿者的特征是对其进行高效管理的前提,奥运会志愿者具有参与人员的异质性、志愿行为的随意性、参与动机的多样性、文化理念的承传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管理者应当遵循协同性、激励性、动态调整性以及延展性等原则对其进行管理[14-15]。针对体育志愿者的动机,实施合理的激励也就成为体育志愿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16],是保证体育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因而,对志愿者的激励也就成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要有激励机制,一是宏观激励机制,通过法律制度建立公正、民主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建立公平、正义的激励机制,通过媒介建立文化、道德激励机制;二是微观机制,包括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及榜样激励。对冬季体育志愿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实行内在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并以精神激励为主,强调志愿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和个人价值实现,以满足冬季体育志愿者荣誉感和价值体现。

4 结语

推动我国冬季体育人口增加和冬季体育运动的普及,是我国申办和举办冬奥会的理念与使命。以申办冬奥会为契机,加速我国冬季体育志愿服务的自主化和专业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冬季体育志愿服务体系,打下冬奥会志愿服务坚实的基础,既有利于我国申办冬奥会成功,也为我国成功举办冬奥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成功服务冬奥会的基础上,推动冬季体育志愿服务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推动冬季体育运动在我国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1] 冰雪运动编辑部.卷首语:梦想从这里起航[J].冰雪运动,2009,31(2):封二.

[2] 程晓多.奥运会申办理念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冰雪运动,2012,34(1) :59–64.

[3] 七星.聚焦北京2022冬奥会《申办报告》给国人带来啥 [EB/OL].(2015–01–14)[2015–01–19].http ://www.qxsme.com/saishiqianzhan/141216.html.

[4] 张德胜,肖军.大冬会对我国冬季体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作用 [J].冰雪运动,2009,31(4) :55–58.

[5] 刘巍,于扬,夏光.借大冬会机遇促进我国冰雪事业多元化发展 [J].冰雪运动,2008,30(6) :67–70.

[6] 柏连龙.大冬会志愿服务的激励策略[J].冰雪运动,2008,30(4) :57–60.

[7] 赵宁.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对哈尔滨2009大冬会的启示 [J].冰雪运动,2008,30(4) :65–68.

[8] 孙宏伟,谭虹.哈尔滨申办冬奥会的可行性及其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效应 [J].冰雪运动,2011,33(2) :50–52.

[9] 张伟,田郁玫.我国申办冬奥会的宣传策略[J].冰雪运动,2014,36(2) :42–45.

[10] 百度百科 .社会资本 [EB/OL].[2015–01–19].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qUyUwbpX70JDZuKlRf 8qgTfRA–sox01eixSViy7QSBP8ob5lpF60UHodRl–wsw9TuxsF7QU6xO61J1_V6T3oFq.

[11] 华莱士,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M].刘少杰,译.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70–271.

[12] 王燕,过华,黄玲.奥运会志愿者持续服务社会的多视角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628–630.

[13] 郭时萍.哈尔滨申办冬奥会的社会价值[J].冰雪运动,2011,33(2) :57–61.

[14]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则[J].体育科学,2004,24(1) :20–23.

[15] 卢志成,刘华荣,李建国.体育志愿服务研究进展与前瞻:基于10年文献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9):38–43.

[16]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