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雁舞

【摘 要】五尺道经过昭通市盐津县,对盐津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在文化方面,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交融,使盐津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

【关键词】五尺道 盐津 影响

五尺道即僰道、石门道,是秦汉时由蜀道入滇的一条交通要道。盐津是五尺道进入云南的第一站,五尺道穿越在乌蒙山中,古道漫漫,绵延数千里,跨越数千个春秋,影响着盐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的各个方面。吸取前人研究的精华,在21世纪新背景下的盐津如何借助大通道建设实现新的进步,既是盐津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更对五尺道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悠悠五尺道过盐津

开放与交流是历史的趋势,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便与周边各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南方,有通往今天缅甸、印度等地的通道,即着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分东、西线,东线名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经僰道(宜宾)、朱提(昭通)到达味县(曲靖)。管彦波在《西南史上的古道交通考释》中提出,五尺道起于宜宾,经高县、筠连、盐津、大关、昭通、镇雄、毕节、威宁、宣威、至曲靖。五尺道是连接中原、交趾、天竺、夜郎的古代交通线。

五尺道昭通段自四川塘坝进入盐津县,经云南巷顺铜厂沟至牛塘三坝,翻过大丫口,穿过两合岩,由高桥至盐津渡,翻花苞、龙拱坡至豆沙关,后进入大关县、昭阳区等地。现盐津段五尺道遗存主要包括高桥段、花苞段、龙拱坡段和豆沙关段。五尺道盐津段修建在悬崖绝壁之上,据史料记载是李冰父子率僰人在悬崖绝壁处堆薪积柴,燃起大火,烧红顽石,猛浇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让顽石出现断纹裂隙,再用锤錾凿挖,一寸寸地凿出了这绝壁上的岩石古道。因太难开凿,古时骑马五尺即够马转身,故不再多凿一尺。

二、五尺道对盐津的影响

五尺道的修筑不仅使交通更为便利,还让中原文化随着交通线传播,对交通沿线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造成影响,盐津也在其中。

(一)与中原联系更为密切

“五尺道”的开通,促进了盐津与内地、周边地区的联系。五尺道使中原内地和云南之间形成“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状况,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盐津作为入滇的咽喉,这种联系尤为明显。武帝时,大批中原、巴蜀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带着铜、铁、石、丹砂、珊瑁、犀革等物资从五尺道进入西南地区,又把当地的马、耗牛、蜀布等运往内地,频繁的贸易往来为汉武帝开发西南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沿五尺道传入盐津及云南大部分地区。“凿龙池灌稻田”、建“民屯”、修水利推动了盐津的农牧业由粗放向精细转变,五尺道盐津段成为云南生产关系变革和推动中原经济与云南经济共同发展的纽带。

(二)五尺道促进盐津经济社会的发展

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拓建交通,设置郡县,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盐津在五尺道的开通下,作为主要的交通驿站和最靠近巴蜀的地区,成为中原文化、技术等最先接收地,其经济社会有了明显进步。

牛耕技术的传播与使用。在东汉之前,西南夷地区居民虽普遍养牛,但没有牛耕技术。修筑五尺道至汉设置郡县后,随着技术、物产、文化的交融,牛耕技术也传入西南夷地区。《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20世纪以来,在昭通及毗邻地区,即汉、晋时代的朱提郡范围内,相继出土了与牛耕有关的牧牛图像砖、四牛相随图像砖、陶牛和水田模型等,为我们了解汉晋时期今昭通地区牛耕情形提供了形象的资料,盐津也不例外。

矿冶业进一步发展。滇东北地区历来有采冶金属矿产的传统,早在商周时期云南出产的金属已运到中原用来铸造青铜器,汉晋时期又是滇东北矿冶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滇东北冶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朱提和堂琅,产品种类繁多,产量巨大。朱提(昭通)产量最大的是铜矿和银矿,其中一部分用来铸制货币,流通全国,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诸葛亮说:“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此外,大量铜器输入内地,因大部分铸有朱提、堂琅等款识而被称为朱提、堂琅铜器。

粮食作物、水果的种类增加。据载,在兴古等地“民家常以二月种之,至十月,乃成卵,大者如鹅,小者如鸭。掘食,其味甜,经久得风,乃淡泊耳。”说明芋和甘薯在当地驯化成功并普遍种植。史料还说朱提、建宁两郡大量栽种豆类,《广志》曰:“重(三)小豆,一岁三熟……白豆,粗大可食。刺豆,亦可食。秬豆,苗似小豆,紫花,可为面。”除粮食作物外,滇东北地区还种植多种水果,其中最有名的是荔枝。据载“西夷荔枝园……园植万株,收一百五十斛。”另据《广志》“犍为英道南,荔枝熟时百鸟肥。”说明今滇东北地区在晋代是荔枝的重要产地。产量巨大的荔枝不可能都在原产地消费,相当一部分需运往外地销售,又为汉晋时南中商业贸易提供了佐证。

综上所述,五尺道对盐津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五尺道的开通使中原王朝加强了对盐津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控制,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的传入,促进了盐津乃至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对盐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原文化传入盐津,促进了盐津的社会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汉文化地区与西南、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五尺道文化路线的保护

“五尺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山区道路设计选线施工的典范,兼具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多种功能。它不仅是一条商道,更是中央经略西南的政治和文化交流通道,保护五尺道文化遗存对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历史印迹有着重要意义。

1994年,在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2003年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中明确了文化线路的定义。它作为一种通道,自身具体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及功能演变是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础。它既代表人们的迁徙流动,又代表人们内部的交往,还代表着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融汇交流,更代表了文化交融与滋养,并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线路”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遗产名录收录的增加,剩下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寥寥可数,人们的眼光转向区域跨越范围稍小的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的文化线路“五尺道”即进入人们的视线。

从总体来看,盐津五尺道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突出。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最古老的官道,沿线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如壁立千仞的盐津豆沙关、国家级重点文物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僰人悬棺、汉孟孝琚碑、霍承嗣壁画、清官亭等。二是自然景观丰富,地势险要。五尺道所经地区,山高水险,道路艰险,沿线有许多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如大关黄连河瀑布群、大龙洞、大山包黑颈鹤等。三是少数民族聚居,文化多样。五尺道沿线的宜宾和昭通分布着苗、彝、回等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历史、宗教通过这条道路交融。这里有风情各异的民族节日,有多彩绚烂的民族服饰,更有独具特色的打鼓草、傩戏、关河号子,还有濒于失传的民乐口弦。

总之,五尺道的保护并不是保护五尺道盐津段即可,它需要五尺道沿线地区各县市的共同努力。我们需把文化旅游名片和五尺道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打破区域限制,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来进行旅游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五尺道的整体保护。

四、结语

五尺道经过昭通市盐津县,对盐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农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五尺道作为重要的文化路线,它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沿线各省、市、县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历史遗迹继续辉煌、发展。

参考文献:

[1]颜信.先秦两汉时期的五尺道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06):23-27.

[2]周文华,徐桦.豆沙关:川滇“五尺道”上的关隘古镇[J].寻根,2014(05):64-67.

[3]陈保亚.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J].思想战线,2006(02):105-116.

[4]杨永福.滇川黔相连地区古代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D].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11.

[5]全洪涛.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探究[D].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15.

[6]段渝.五尺道的开通及其相关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56-162.

[7]颜信.南方丝绸之路与古蜀对外关系探研[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12.

[8]余腾松.云南昭通的秦汉五尺道遗存[J].艺术品鉴,2016(04):263.

[9]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03):4-12.

[10]李林.“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04):201-205.

[11]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12](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九七四[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13](晋)郭义恭.广志·初学记·卷二七·草部.

[14](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七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