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摘 要:晋城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晋城博物馆利用这些优势,设计、陈列了“晋城古建筑艺术”展。陈展过程充分利用了文物活化的手段,用模型介绍建筑的结构与外形,用实物展示建筑的局部与功能,用辅图、3D影像方式活化建筑的核心区位、建筑构件的位置与功能,从而让整个陈展变得充实和生动起来。

关键词:晋城博物馆;古建筑陈列;文物活化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山南端,境内古建筑众多,从北魏刻石、唐宋线描、宋金元木结构古建筑,到古堡古村、寺庵庙宇,每一处都蕴含着南太行先祖的智慧与文明,每一座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的瑰宝。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晋城市现存的古建筑5490余处,近20000座。其中,宋金时期的木结构建筑46座,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晋城也被人们称为我国的“古建筑博物馆”。

1 晋城古建筑的特点

晋城古建筑的特点是数量众多、年代久远、做法古朴、时代清晰、建筑娇小、结构奇巧,既遵循法则、又务实创新。

只要走进晋城古建筑,就会发现晋城古建筑的这些特点:第一,数量众多。晋城仅辖六个市、县、区,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辖区内的古建筑总量超过了20000座,实际数量可能还要多一些。目前已发现陵川有一座清代的庙宇和两处清代的民居在当时未曾记录。第二,年代久远。高平市羊头山上的四注水式造像塔是北魏时期的;青莲寺弥勒讲经图中的古寺院则保留在唐代的碑刻上;至于宋、金、元三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实例就更多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金代戏台和我国最早的元代民居都在晋城。第三,做法古朴。从晋城现存的古建筑实例来看,各个时代的大木作的做法都十分古朴。宋代保留着汉唐的遗风,金元保留着宋代的特色,明清建筑中也能看到元代的手法,而清代的官式做法在晋城基本没有发现。第四,时代清晰。虽然晋城的木结构古建筑的做法古朴,但古建筑的工艺技法却十分清晰,宋代建筑的斗欹底部一般都有一个状似皿板的小平台,而金代建筑则没有。元代建筑昂头薄俏,明代建筑柱头有砍杀,清代建筑的装饰则华藻繁缛,这些都是辨别建筑时代的重要特征。第五,建筑娇小。晋城位于太行山南端,东有汴梁(今河南开封),西有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有洛阳(今河南洛阳),北有平城(今山西大同)、北京,地理位置虽不错,却从未受到皇家青睐,因此,没有一座皇家敕建的庙宇。由于是百姓集资,又位于山区,受资金与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建筑体量都很小。第六,结构奇巧。晋城的古建筑虽然规模很小,但是每一座建筑的造型与结构都很有特色,崇明寺大殿的断梁结构、南吉祥寺的中殿斜栱、小南村二仙庙的天宫楼阁、西溪二仙庙的平座支撑、大阳汤帝庙的减柱造、郭峪古堡的五层豫楼、阳城文庙的大成殿、高平仙姑庙的戏台、润城砥洎城的坩埚城墙,每一座建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都体现了建造者的非凡智慧。

晋城古建筑除了上述六个特点外,从每个单体建筑的结构造型来看,设计者似乎还秉持着一个既遵循法则、又务实创新的实用理念,具体的表现为整体上遵规守矩,局部处理合理务实。

例如,陵川的南吉祥寺现存的中殿为宋天圣八年(1030)的建筑遗存,整体保持了宋代建筑的风格,但在建筑的补间铺作上却有非凡表现:第一,使用了斜栱,从年代上来看可谓我国第一,时间早于河北正定兴隆寺的摩尼殿和大同华严寺薄迦教藏殿的天宫壁藏;第二,根据明、次两种补间空间的不同,巧妙地调整了斗拱的造型,使整个建筑看起来舒朗大方。再如泽州大阳的汤帝庙,是一座具有典型元代风格的悬山式建筑,明三暗七,时代特征十分明显。但设计匠师在建筑构架的组合上做了一些突破,一座四椽栿后对乳栿的普通建筑,由于前面四椽七间作了祭祀用的献厅,因此安放神灵的位置就显得十分窘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匠师们在原本后墙的位置上设置了大额枋,然后在大额枋上又续接了乳栿,这样原有的两椽进深就变成了四椽,空间一下子就变得宽敞起来。

在晋城的古建筑实例中,还有一座创建于宋开宝四年(971)的崇明寺中佛殿,使用的竟然是断梁结构。崇明寺中佛殿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歇山式建筑,面积不大,但使用的斗拱却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一样,双杪双下昂七铺作。这座建筑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大角梁、丁栿、前后承椽栿(相当于四椽栿)五个梁尾的连接处,它们交汇于一点(四椽栿的正中间),用榫卯套成一个整体,然后放在一个与足材枋近似的木枋上,上面支撑着平梁与屋面。二是整个建筑没有一根可以荷载屋面重量的梁栿,整个屋面的重量就是靠柱头上的斗拱、平梁上的大叉手以及平梁两头的托角在平衡和支撑着。这样的设计无疑是我国宋代古建筑设计的巅峰之作,设计者把大叉手、托角、下昂的所有功能都用到了极致,使这样一座枋木连接的建筑耸立了1000多年。这无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明清时期的晋城古建筑,因砖石的大量使用使屋身变高、出檐变短,结构就变得简单了一些,但是晋城的工匠们并没有因此而懈怠,他们把重点转移到了建筑的装饰上。这一时期古建筑的装饰艺术成了晋城古建筑的亮点,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及窗棂、隔扇的设置,无不体现着晋城地区的富裕与文化底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又让晋城的古建筑队伍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就是可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防御型建筑—堡寨。

2 晋城古代建筑陈列中的文物活化

晋城古代建筑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全国都堪称一流,它们是南太行的骄傲,也是晋城最值得向全国展示的文物类别。但是古建筑的陈列展示对博物馆来说又是最困难的,尽管晋城的古建筑体量娇小,但把它们放入展厅还是会太大了。晋城博物馆充分利用了文物活化的手段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模型介绍建筑的结构与外形,用实物展示建筑的局部与功能,用3D、辅图等方式活化建筑的核心区位、建筑构件的位置与功能,从而让整个陈展变得充实和生动起来。

晋城博物馆的“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共有序言大厅、走进古建筑、泽州古寺庙、沁河古堡寨、晋城古民居五个展区,包含了晋城古建筑的大部分内容。“走进古建筑”展厅集中介绍了晋城古建筑的整体概况以及晋城古建筑的基本构成、一般形式和发展历史等内容;“泽州古寺庙”展厅重点介绍了古代泽州(今山西晋城)比较有特色的寺庙及寺庙里的装饰艺术;“沁河古堡寨”展厅则介绍了明朝末年由于农民起义的袭扰,沁河流域兴起的一批建造目的一致但类型各异的堡寨;“晋城古民居”展厅介绍的则是元、明、清三代晋城留存的古代民居以及民居中的装饰艺术所包含的民俗文化。虽然展出面积只有两千多平方米,但是设计者还是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运用生动的手段最大可能地活化了古建筑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让参观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了晋城的古代建筑,并获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

2.1 用模型介绍建筑的结构与外形

晋城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区有一个面积约500平方米、高度近20米的序言大厅,当初创建这个大厅的目的就是要基本陈列主题更鲜明、内容更突出。设计者在这里安排了一座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戏台,这是一座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的戏台,现存于晋城的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为了彰显这座戏台的建筑特色与历史地位,设计者按1∶1的比例把戏台放到了序言大厅的中心,使观众一进入展区就会被震撼,从而激发参观的欲望。在“走进古建筑”展区,设计者为了加深参观者的印象,特别地选用了创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的青莲寺释迦殿作为古建筑木构架的实例来进行展示。展品是一座长、宽各4米,高5米的古建筑模型,以成比例缩小、无障碍呈现、半剖视切开、全构件标注的展示形式,把这座宋代建筑全方位地展现给了观众。同时在模型上的每个建筑构件上都标注了它们的名称,如平梁、驼峰、大叉手、托脚、劄牵、四椽栿、蜀柱等,所以即使没有讲解,参观者也可以知道每个构件的名字,从而了解到一座宋代建筑的基本构成。这个展示基本实现了让文物“说话”的初步目标。

除此之外,设计者还在晋城现存的古建筑中选择了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等不同的屋面形式,并做出了相应的模型。还选择了不同时代的斗拱,制作了相应的模型,这些模型与展厅中的实物对比,使整个展出变得更具体生动了,观众通过参观与比照,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古建筑知识。

在“泽州古寺庙”展区,为了让观众真正明白宋代建筑中斗拱的功能,了解断梁结构的建筑是如何做到千年不倒的,设计者专门对高平崇明寺中佛殿的梁架作了模型复制,把这座保存了一千多年的断梁结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实例与讲解,解开了这座千年建筑蕴藏的秘密,让参观者进一步认识到古代南太行的木作工艺师对传统建筑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在技术应用中所展现的智慧与才能。把这座默默无名但又举世罕见的晋城古建筑生动地展现给前来参观的观众。

2.2 用实物展示建筑的局部与功能

在古建筑艺术陈列中,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展示手段,但模型体现的只是古建筑的形制、结构与大木作技艺,其他的古建筑艺术还是需要文物展陈来呈现。因此陈列中还使用了大批的古建筑艺术品,如不同时代的柱础、寺庙台阶上的压角石、建筑上的斗拱与梁枋等。这些东西相对较小,又有具体的使用位置,既可以证明晋城古代建造师的精湛技艺,又可以表现它们在古代建筑的具体作用,是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的重要内容。

古建筑艺术除了建筑本身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建筑装饰部分。为了使这一部分的展示活化起来,“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使用了珂罗版的壁画制作工艺,把高平开化寺中宋代壁画最精美的部分复制到了展厅中,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宋代的精品壁画。琉璃也是晋城古代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金代琉璃是晋城博物馆藏品中的精粹,展品中有一条保存基本完整的彩色琉璃脊,它来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城玉皇庙。十多年前玉皇庙维修时,考虑到严重的酸雨侵蚀和猖獗的盗窃犯罪,对这条珍贵的琉璃脊进行了收藏保护,成了晋城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据金泰和七年(1207)《玉皇庙重修碑》记载,这些琉璃很可能就是玉皇庙附近元庆社的琉璃匠人李道真制作的。琉璃脊上堆塑着二十八星宿人物与动物图案,生动形象、色彩艳丽,我们甚至可以推断,晋城玉皇庙现存的元代彩塑二十八宿,都是在此启发下构思完成的。为了让琉璃人物与彩塑人物互为映衬,展厅在实物展区的背景墙上布置了彩塑二十八宿的实景照片,从而突出地展示了晋城玉皇庙建筑装饰中瑰丽的艺术珍宝。

“泽州古寺庙”展厅中较为突出的实物陈列还有沁水坪上玉皇庙的明代壁画,这是修建侯月铁路时,从建设工地上抢救回来的一批文物,虽然称不上上乘佳品,但建筑的投资人、作品的创所年代都很明晰,所以也是十分难得的珍贵展品。

2.3 用辅图、3D影像活化大型建筑,体现建筑构件的位置与功能

在“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展的“沁河古堡寨”与“晋城古民居”中,设计者主要采用了辅图、3D影像等方式活化大型古建筑的核心内容,用辅图突显古建筑构件的展示手法,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沁河古堡和晋城古民居中砖雕、石雕和木雕艺术的印象。

相对于寺庙民居来讲,沁河古堡的体量就更为庞大了。因此如何展示晋城市这一特殊的历史建筑,就成了陈展设计者一个重要的攻关难点。对此设计者使用了辅图加实物的方法来突出建筑的核心内容。如润城的砥洎城,坩埚砌筑的城墙和小巷内的过街楼无疑是这座古城堡的核心内容。为了真实地体现这一场景,制作陈展时用辅图展示大的场景,用收集的坩埚制作相应的实景,最终的效果是实景与场景完美结合,进入展厅的感觉如同真的进入砥洎城一样。而在窦庄古堡展示区,则是在辅图上添加了3D影像,把窦庄古堡的建筑环境与当年农民起义军攻打窦庄时的场景再现,使观众更能感受古堡的使用功能和当时的战争环境。

在“晋城民居”展示区,除了展示元代民居的建筑环境,明代民居的室内装饰、大门楼等场景实物之外,为了让观众真正地了解那些砖雕、木雕、石雕的应用位置,设计者用辅图制作了相应的民居环境,然后把立柱、额枋、小额枋、荷叶墩、花卡子、雀替等精美的建筑构件,安装在相应的位置上,让参观者不仅了解了花卉在建筑装饰上的寓意,而且还知道了它们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及相关的作用,实现了让文物“说话”的目的。

3 古建筑陈列产生的影响和问题的思考

晋城博物馆的“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古建筑艺术的爱好者。从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有5万多的观众参观了晋城博物馆,“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已经成为晋城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一个展出。

据了解,最关心“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的还是晋城当地的文化人,他们认为这样的陈列所展示的才是晋城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对“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评价最多的是外地游客,他们看了“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才知道晋城原来有这样多宋金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晋城的古堡民居是那幺精美奢华、充满了历史底蕴。通过参观“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大多数观众都对古建筑加深了了解,进而产生了到实地走访,进一步了解晋城古建筑的愿望。对学生来说,他们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知道了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知道了晋城古建筑就是古代晋城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体现。

同时,我们的展示手段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推出“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晋城的古建筑,但是我们所做的展示似乎还存在着诸多不到位的问题:内容若过于深奥,不能让普通观众一目了然,看了就有收获;展示若过于浅显,又达不到相应的理论高度,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才能使“晋城古建筑艺术”陈列真的成为晋城博物馆最成功的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