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摘 要: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重中之重。我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各级博物馆中,陶瓷文物都是重要的展陈类别,也是最具特色的展陈资源之一。陶瓷文物有其自身特点,保护和管理也要遵循科学规律,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对陶瓷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陶瓷文物的特点、修复和保养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作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陶瓷器;保管;探究

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原始瓷器早在3000年前就已产生,至唐宋时期,陶瓷产业已经十分兴盛,逐步形成了历史上着名的哥窑、汝窑、钧窑、官窑和定窑等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也远近闻名,成为我国陶瓷行业的典范。精美绝伦的陶瓷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同为一词,也充分说明陶瓷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博物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职责和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物藏品的展陈和保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陶瓷是文物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日常的修复和保管工作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程,才能实现对陶瓷藏品的有效保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陶瓷器自身特点和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生产和制作陶器。比如,西安半坡和山东龙山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了众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原始瓷器。从商周时期到汉代以后,我国陶瓷制作工艺技术不断提升,在陶瓷的烧制温度、釉料的选择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逐步走向成熟。

陶器由黏土烧制而成,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硅、铝、铁、钙、钾等金属矿物质成分组成。由于陶瓷成分和元素不同,加上对烧制温度的不同控制,烧制出来的陶瓷器在颜色、质地上也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在温度的控制上,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控制在900摄氏度左右。陶器的质地密度较低,因此容易破碎受损。随着古代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陶器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讲究,比如有些陶器上有朱砂、赭石等矿物颜料的彩绘。瓷器相对陶器温度控制要高一些,温度控制在1300摄氏度左右,烧制后其表面形成玻璃质,相对陶器而言,瓷器的胎体更加稳定,介电性和化学稳定性更强。瓷器质地相对较硬,吸水性差,受到外力的碰撞也容易破碎。因此,很多出土的陶瓷器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受土层的压力和环境的侵蚀,出土时已经发生破损,部分文物藏品由于日常管理和保护不善也会发生破损。作为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承担着陶瓷器藏品管理和保护的重要职责,对出土的陶瓷器要及时进行科学的修复,对日常的陶瓷器藏品要加强科学化管理和保护,才能实现对陶瓷器藏品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这是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2 陶瓷器的传统修复技术工艺

伴随着中国陶瓷器文化的发展,陶瓷器的修复技术也成为一门专业技艺,越来越受到行业的重视。陶瓷器的修复需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修复专业人员,按照陶瓷器文物藏品的质地、性能、特点和破损程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工艺,恢复陶瓷器文物的历史风采和原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博系统对古陶瓷文物的修复取得了显着成效,特别是对一大批珍贵的陶瓷艺术精品进行了抢救性的修复和保护,比如上海博物馆精心修复了唐代长沙窑褐釉瓷拍鼓、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碗、宋代青白釉洗等10件唐宋精美的陶瓷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陶瓷文物精品在出土时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坏,经过上海博物馆专业修复人员的努力,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终于还原了历史风采,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又如景德镇陶瓷考古人员成功修复了100余件明代精美的青花瓷枕,这些青花瓷枕出土于建筑工地,出土时没有一件完整的瓷枕,碎片数量多,修复难度大。经过景德镇考古人员和修复技师6年多的精心修复,100多件瓷枕才得以重现昔日的“面貌”,也填补了我国官窑史研究的空白。

陶瓷文物的修复要遵循科学的操作规程和原则,按照其历史原貌,尽可能做到修旧如旧、原汁原味,防止出现修旧如新的现象。一般来说,古陶瓷的修复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为清洗、补缺、打磨、上色、上釉、做旧等多个工序,陶瓷器修复工作需要专业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理念、较好的审美认知,不断积累经验,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在修复工作开始阶段,修复人员要首先根据陶瓷器物的保存状况进行建档工作,分析陶瓷器的自身特点,确定修复的技术方案,在选择修复材料时,尽量选择对陶瓷器文物影响小的材料,防止改变文物的性状。在古陶瓷藏品的釉色修复方面,要求技术人员把握藏品的色彩质感,经过对修补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实验,达到对陶瓷纹饰和色彩的高质量修复效果。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陶瓷器文物的修复中,也越来越多地借助现代科技设备,比如在修复前进行X射线扫描,准确掌握藏品的保存状况和质地,还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对残缺不全的藏品部分进行科学的修补,使藏品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我国民间的古陶瓷修复技艺有很多独特的方法,比如先在瓷器碎片上钻孔,然后使用金属锔钉,将陶瓷碎片通过铆钉连接起来,这种修复技术也有弊端,虽然可以恢复其基本面貌,但是由于修复工艺相对粗糙,如果操作不当,容易造成陶瓷器物的二次损害,修复后的藏品审美感较差。还有的用釉料对陶瓷碎片进行拼接,然后进行重新烧制,这种方法容易破坏文物整体的风格和纹饰,一般为民间采用。因此,要想使陶瓷文物藏品修复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在总结前人和民间修复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的最佳修复效果,才能最大化地展现陶瓷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3 博物馆陶瓷文物藏品的保管技术规范

藏品管理主要是指为实现博物馆的工作目标和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整理、储存、提取、统计和研究。在博物馆日常的藏品管理和保护工作中,为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地做好陶瓷藏品的保管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对陶瓷类藏品进行科学的排序和归类。为使文物库房日常保管工作有条不紊、脉络清晰,方便研究人员提取和布展陈列,依据科学的分类方法,一般对陶瓷藏品按照其质地、年代、地域、器形进行分类。在排序过程中,对同类型的文物可以集中归类,然后按照文物的年代进行排序;如果是同一时期的文物,可以按照器形进行分类。

二是陶瓷文物展柜的设置也要科学,从文物安全考虑,要方便文物藏品的摆放和提取。文物库房保存陶瓷藏品时要制作牢固安全的摆架,对形制和体量较大的陶瓷器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展柜,对体量较小的文物可以放置到储物盒中。平时要注意防震和防碰撞,鉴赏藏品要注意戴好手套,防止汗液对文物藏品产生腐蚀,不要互相传递和搬运文物,防止文物意外损毁。

三是注意日常清理陶瓷文物表面的灰尘,清理保洁的过程中要轻拿轻放、谨慎细致,防止人为磕碰导致文物损坏。清理灰尘和污渍时可以用蒸馏水清洗,冬季时要控制好水温,防止温差大对陶瓷器产生不良影响。如果陶瓷器表面有裂隙,要防止水的进入和釉彩的脱落。

4 国内先进博物馆的藏品信息管理创新经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技术为博物馆事业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加强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与繁荣的必经之路。国内诸多博物馆在藏品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比如武汉革命博物馆大力推进馆藏文物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初步构建起博物馆藏品资源数字平台,形成了从文物藏品信息素材采集到加工、管理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较好地发挥了博物馆在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和展览欣赏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和价值。又如中国南海博物馆近期推出的5G创新应用,采用了全景直播、感知安防、文物修复、游记助手等具体应用模块,该馆通过5G技术与相关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智慧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有效提升了博物馆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5 加强陶瓷文物藏品日常管理和保护的思考

实现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是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键,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可靠保障。博物馆要切实加强日常的藏品管理工作,努力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工作格局,才能确保文物藏品被高质量和高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藏品的文化历史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

一是科学制订陶瓷器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博物馆工作和藏品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因陈列、展示、复制、研究、照相等需要提取时,应根据文物藏品的级别和状况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办理出库登记等相关手续。加强库房管理人员的24小时值班制度,指定专人管理,保证藏品存放的安全有序。此外,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涉及博物馆内部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因此,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藏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顺畅和无缝衔接。

二是提升文物藏品库房和展陈设备的科技含量。藏品的文物库房和展陈设备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目前,很多基层博物馆的资金投入不足,文物存放环境和设施相对陈旧,影响了文物保存环境的安全。除了硬件设施以外,还要加强对软件环境的管理,比如加强安全检查和记录,包括温度、湿度、防火、防虫、防霉等预防和技术处理,确保藏品库房和展陈大厅有关设备的安全、实用、畅通。发现不安全因素或隐患时要及时报告单位领导。切实提升藏品管理中的登记、编目、检索、汇总、分析等环节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造成的误差率。

三是完善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传统的藏品管理方式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工作人员对藏品管理往往通过纸质卡片、账簿等人工登记的方式进行操作,记录藏品的信息和动态管理,这样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出现效率低下、出错率高等弊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博物馆藏品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利契机,博物馆运用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高效率地开展藏品的入库、鉴定、登记、编码、统计、分析等信息处理,克服人工管理的粗放式问题。文物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手机终端、扫码设备实现智能化操作,利用数字化采集设备,对陶瓷文物藏品的图像和视频进行采集和处理,便于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通过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博物馆藏品资源的信息共享,方便社会公众和博物馆行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有效提升了藏品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因此,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重要方向,应打造博物馆藏品管理大数据库,实现文物藏品管理从纸质到信息化的转变。

四是加强藏品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工作。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各级博物馆破损的陶瓷文物不计其数,但是从事陶瓷文物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不足两千人,国内外知名的修复专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加大对陶瓷器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加强藏品修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制订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引进高校文物藏品管理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为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待遇和职称评聘支持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在岗培训,邀请知名陶瓷修复和鉴定专家进行系统授课与教学,对陶瓷藏品的修复、清洁、加固、保养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传授藏品修复和管理相关的电子科技设备和仪器的操作方法,为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6 结语

陶瓷藏品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器的修复和日常维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藏品管理人员要结合陶瓷藏品的自身特点,科学制订管理制度,加强对陶瓷藏品的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向社会公众展示陶瓷文化的魅力,推动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孟玲.浅谈中小博物馆如何开展文物藏品科学保护工作[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4(00):232-236.

[2]刘玮林.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J].上海工艺美术,1999(3):16-17.

[3]韩芳.试论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的标准化[J].北方文物,2006(4):102-104.

[4]肖静.试论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J].华章,2011(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