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

摘 要:肇源古建筑彩绘是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彩绘艺术,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郑连昶40余年如一日,始终致力于这项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不断总结和改进前人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彩绘技法,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付出了毕生精力。

关键词:彩绘;技艺;传承;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52

郑连昶,1959年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古恰镇,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肇源古建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拜入彩绘老艺人魏玉璋门下,至今已从艺43年。在从艺的道路上,虽然荆棘丛生,坎坷不断,但他一直坚守匠人初心,执着钻研技艺,终于成为众多弟子中唯一继承师父衣钵的彩绘匠人,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年少历程:成长道路充满坎坷

1959年12月,郑连昶出生在肇源县古恰镇仓粮村。出生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生活上非常困难。加之他是地主家庭,当时属于“成分不好”的一类,更是遭受到了较多不公平待遇。郑连昶的父亲有些文化,在村上当过会计和文书,靠微薄的收入抚养郑连昶等兄弟姐妹7人,负担沉重。郑连昶3岁时,腿骨意外受伤,因为家里承担不起治疗费用而耽误了病情,致使腿部不能负重。6岁时,他随兄长抬水,由于伤腿没有支撑力,压坏了脊柱,导致终身残疾。上小学时,又赶上“文化大革命”,作为“成分不好”的家庭,他家更是被重点查抄的对象,每天担惊受怕。在这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郑连昶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在肇源二中读中学时,虽然生活依旧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读书。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恢复高考。本想凭着较好的成绩考取大学以改变命运,没想到在体检时被告知因为有残疾不能报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可以说,郑连昶的年少成长之路充满了挫折和艰难。

2 拜师求艺:勤勉好学终有所获

高中毕业后,由于不能参加高考,郑连昶只能自谋生路。但考虑到身体原因,去生产队又干不动,于是就萌生了学画的想法。实际上,这种想法并不是突然而生的,因为他上学时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定基础,父亲当时也很支持。这里就需要着重提到郑连昶的师父—彩绘艺人魏玉璋了(图1)。魏玉璋生于1901年,23岁拜师学艺,30岁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彩绘艺人。魏玉璋当时活动区域主要是在肇源县,因为下乡画板柜,便在郑连昶家里吃住,与郑连昶的父亲相交甚好。父亲当即就想到了魏玉璋,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让郑连昶带信去找魏玉璋,说明想和他学画之意。当时是1978年,魏玉璋已经78岁,“文革”后还没收过弟子。由于父亲这层关系,就收下了郑连昶。刚入师门后,由于当时没有彩绘的活,郑连昶就按照师父的要求,专心练习彩绘的基本功。方式很简单,就是给郑连昶拿了一些纸和一个木尺杆(横截面约为2厘米×4厘米,长度约40厘米),还有一支毛笔和一瓶墨汁,只是让他画线,而且画过线的纸不能扔,过段时间要拿给师父看。同时,魏玉璋不允许他画现代的一些美术图案。郑连昶牢记师父的话,耐心在家画线。尽管过程很枯燥,但他始终认真坚持。半年后,他将画的线拿给师父看,得到了师父的肯定。后来,郑连昶逐渐认识到了师父让他画线的真正原因。彩画(彩绘)讲究“任画一片,不画一线”,画线是最难的,也是最见功夫的。因为用笔画线的主要特点是让画线者把手指的力量从笔端传到笔尖,通过笔尖再传导到线。表面上看是一支笔,实际要像壁纸刀一样,画的线要有刀切般的气势,充满力量和美感。现代手法就是采用美纹纸直接粘贴,虽然省事省力,但专业人员一看便可识破,因为它不具备彩绘的真正灵魂。

1979年春天,《黑龙江日报》上刊登了保护和维修历史文物的消息。魏玉璋看到后,就给报上留的单位(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写了一封自荐信。文物管理站很重视,亲自登门拜访,希望魏玉璋帮助维修哈尔滨极乐寺七级浮屠塔。于是,在魏玉璋的带领下,郑连昶作为众弟子之一,1979年7月份进驻塔院,9月份正式开工(图2)。这是郑连昶学艺后做的第一份彩绘工程。在做该项工程时,他和师父住在一起,白天领5个油工上塔修复,晚上不但要继续练习基本功,还要将明天需要做的工艺提前温习一遍,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师父被他踏实好学的精神打动,毫无保留传授彩绘技艺。在维修极乐寺这段时间里,郑连昶不但积累了彩绘工艺的实践经验,还对木雕浮雕等工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使他对彩绘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提升。

3 守正创新:恪守精髓技法独特

古建筑彩绘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不仅具有装饰建筑和体现建筑等级的功能,还可以对古建筑起到保护的作用。古建筑彩绘流传比较广泛的有宫廷彩绘和苏式彩绘。这两种古建筑彩绘多用于宫廷中的宫殿和江南地区的坛庙等。除了宫廷彩绘和苏式彩绘,我国各地的地方性彩绘也有着各自特色。肇源古建筑彩绘作为我国地方传统彩绘的一个分支,其图案特点和工艺流程受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郑连昶作为肇源古建筑彩绘的第四代传承人,同时也是代表性传承人,在总结前代技艺的基础上,对这项技艺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创新了技艺手法。

第一,图案的应用。在肇源古建筑彩绘中,郑连昶所用的图案比较丰富,主要有龙、凤、狮子、麒麟、佛家八宝、凤栖牡丹、二龙戏珠、暗八仙、草子花、蝙蝠流云、博古、烟云、别子、切活等。其中,烟云、博古、别子、切活均为肇源地方彩绘的代表性图案。在这里,别和切是最常用的,种类也较多。切活又可细分为万字切、掏筢切、工、正、出切、山字切等;别子又包括有二色别子、三色别子、四色别子等。在具体操作中,郑连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绘出不同的图案,其表现形式也是千变万化。

第二,元素的传播。从艺至今,郑连昶修缮过大量庙宇,具有代表性的有哈尔滨极乐寺、依兰县慈云寺(图3、图4)与清真寺、宁安渤海兴隆寺、佳木斯妙觉寺、肇源县衍福寺(图5、图6)、慧圆寺和佛光寺、宝清县宝光寺、七台河三宝寺以及河北省秦皇岛净土寺等,这些庙宇的彩绘艺术都使用了肇源古建筑彩绘的特色元素。gzslib202204052046

第三,结构的表现。肇源古建筑彩绘可以分为金青绿彩绘和金五色彩绘两大类。在金青绿彩绘中,郑连昶采用的方式是将所有的皮条线、池口线、图案全部沥粉贴金,设计格式绝对相称,凸显了肇源古建筑彩绘的典雅庄重之感。在金五色彩绘中,他用色比较活泼,所有皮条线和池口线采取不沥粉而是全部用墨来画和行粉的形式,表现出了独到之处。

第四,工艺的特征。肇源古建筑彩绘作为黑龙江省代表性彩绘艺术,在施工过程中受气候、原材料等因素影响,有一定特殊性。郑连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适于地域环境的方式方法。较为典型的有在防腐和防水上,郑连昶采用的方式是在雨水淋不到的地方,坚决不用油。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油在氧化后褪色。他利用自制的胶矾水进行粉刷,并在上方覆盖一层自行熬制的桐油进行防水。在处理地仗的工艺上,郑连昶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研究出处理地仗工艺的特殊配方,既坚固耐用,又便于施工,且不受气温条件影响,解决了多年来处理地仗的一大难题。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古建筑彩绘中,处理地仗是最为关键的工艺,可直接影响彩绘质量和耐久性。郑连昶创新的这项工艺,使黑龙江传统彩绘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此外,他在金胶的工艺和制法、贴金的形式和技巧上均有诸多独到之处。

4 执着坚守:初心不改匠人本色

自踏进师门至今,郑连昶从事彩绘艺术已有43年。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郑连昶的师兄弟们为了更好的生活,纷纷转行,只有他真正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始终如一地传承这门“绝学”。为了弘扬古建筑彩绘这门艺术,早在1993年他就撰写了《黑龙江地方彩画》一文,后被刊载在《古建园林技术》同年度第4期。文章主要从种类、结构、图案等方面对肇源古建筑彩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填补了黑龙江省有史以来古建筑彩绘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2006年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中,收录了黑龙江省仅有的两幅彩绘作品,这两幅作品均出自他的手。

近年来,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和郑连昶本人的争取下,这项传统艺术不断传来捷报。2007年,肇源古建筑彩绘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郑连昶被黑龙江省文化厅认定为肇源古建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由肇源县委宣传部、肇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流光溢彩—肇源古建筑彩绘”专题展,再次提升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目前,郑连昶根据多年来从事彩绘技艺的实践经验,已整理完成《黑龙江古建筑地方彩绘》一书,下一步将筹备出版,为这项技艺再增加一抹亮色。

我们在肯定郑连昶“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原材料的出现和喷漆、喷绘等技术的应用,取代了原有彩绘手工操作的复杂流程,虽然在模式上更加简单化,也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但终不能替代传统工艺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如何取舍和掌握好尺度,用何种方式使这门“绝学”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仍然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连昶.黑龙江地方彩画[J].古建园林技术,1993(4):17-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