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摘 要:红色场馆作为传承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资源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而深入的学习体验。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推进,馆校合作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以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为切入点,分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原则和策略。旨在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育人作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互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关键词:馆校合作;红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19

红色场馆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展馆,通过丰富的展品、文献资料、多样的展陈手段,成为展示红色文化的主要平台,也是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革命精神和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红色场馆具有巨大潜力,能提供丰富而生动的课程资源。在馆校合作视域下,将红色场馆与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传递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互补。

1 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1 传承革命精神

传承革命精神是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之一。通过与红色场馆合作,将其展品和历史文献融入课程资源中,可以更好地传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利益至上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这种传承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意愿。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学生们可以接触到真实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个时期所经历的艰辛斗争和伟大胜利①。

1.2 增强课程体验

馆校合作下,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资料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能实地参观博物馆展览,并通过视觉、触觉来感知那些见证过历史的珍贵文物。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在博物馆内,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展品、感受历史氛围,并通过导览讲解或者自主研究来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知识。此外,一些博物馆还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模拟体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历史场景。这种直接参与和互动的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

1.3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红色场馆蕴含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通过与博物馆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可以将这些宝贵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知识水平,并增强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及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欣赏力和鉴赏力。

1.4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互补

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还有助于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博物馆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拥有大量珍贵的展品、文献资料等。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将这些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更多学生受益。同时,学校也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指导和支持,使博物馆展览内容更加符合教育需求。

2 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2.1 教育导向

教育导向是馆校合作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这个原则下,教育目标被置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位置。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课程资源便能够更好地传达知识和引领思想。在红色场馆中,教育导向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要以此为基础来启迪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②。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并贯穿始终。同时,教育导向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除了传授相关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道德观念和公民责任感。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背景、分析现实问题,并结合当代社会需求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2 多样性与灵活性

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多样性指的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且灵活的教育方案。这意味着要设计出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展示形式和互动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同时,灵活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课程资源需要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他们个体化的需求。这意味着需要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保持其新鲜感和吸引力。此外,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班级特点和教育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2.3 开拓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需求的演变,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来提高教育效果。持续创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利用先进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的学习体验;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同时也鼓励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进行创新,并及时反馈和改进。持续创新能够使革命博物馆课程资源始终保持活力与吸引力,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并推动整个领域向前发展。

3 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

3.1 了解教育需求

在红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教育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深入了解他们对历史知识、文化素养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期望和需求,才能更好地设计和提供符合其实际需要的课程资源。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交流的形式来掌握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兴趣和认知水平,特别是座谈交流,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想看什幺、想听什幺、喜欢什幺,了解学生通对于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知晓程度,以及他们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程度③。其次,在与教师进行交流时,可以倾听他们对于当前教材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看法,并探讨如何利用革命博物馆资源来丰富现有课堂教学。最后,在进行调研时还可以考虑邀请专业机构或者专家进行评估和指导。这些专业人士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了解当地或特定群体教育需求方面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3.2 制定教育方案

在方案制定阶段需要博物馆专业人员和教师团队共同合作,确保课程资源能够符合学生的需求,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确定本次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目标。例如,传承革命精神、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等,这些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其次,在制定教育方案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和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或者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可以设计相应层次以及内容丰富多样的活动或任务。例如,低年级阶段可以通过参观、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而在高年级阶段,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和辩论。同时,还需要结合博物馆展品、文献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源来设计具体活动或任务。这些资源应当能够有效地支持所设立的教育目标,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可以通过博物馆展览、文献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并加深理解。最后,要有效评估教育方案,考虑评估方法和评价标准。明确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衡量课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3.3 创新教学方式

在馆校合作下,红色场馆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掘和运用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革命精神。陈云纪念馆与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从2014年起,共同打造特色党课品牌项目—《陈云的故事》曲艺党课,多年来,坚持扎根基层,深入高校、党校、社区、园区,曲艺党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新载体,一改过去报告会严肃、单一的模式,大胆创新,根据受众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将曲艺叙述方式和做报告的叙述方式结合起来,将弘扬伟人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党性活动创新与上海文化传承相结合,是创新教学形式的成功案例,更是加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生动教材(图1、图2)。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与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双方组建专业创编团队历时一年共同完成《走出炭子冲》双时空情境互动研学剧。剧中导演、编剧、舞美等幕后人员由长沙学院负责,演员全部由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职工担任。馆校双方以这种红色剧目的社教形式来献礼建党百年,深受广大党员和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图3、图4)。

红色场馆也可积极探索,使革命文物走向社会、走进校园的途径。例如,在常州大学筹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时,借展瞿秋白纪念馆(图5)、张太雷纪念馆(图6)等多个革命场馆的文物丰富了展陈内容,并使这些宝贵资源能够为2万多名大学生以及周边中小学生提供教益。除了利用现有的革命文物资源,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将其融入课堂中④。例如,在高校开设选修课程或研究方向,由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馆长或研究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并邀请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调研。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感受革命精神,并培养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此外,场馆还可以积极与中小学合作,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引入校园。可以通过展览、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红色文化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陈云纪念馆在2023年开学之际,启动了“向陈云爷爷学习”红色小屋展览(图7),展览分为红色课堂、陈云知多少快问快答、游戏互动区、打卡留影区以及积分奖励兑换五个板块。展览前期,红色小屋让少先队员一同参与开发与设计,将参观、互动、体验相结合,同时,在陈列布展中充分体现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该展览将陆续在青浦区的各学校进行巡展,让学生在少先队活动课上学习陈云爷爷的故事,参观“向陈云爷爷学习”红色小屋展览,让红色信仰的种子播撒在所有少先队员的心中(图8)。

3.4 数字创新赋能

运用最新的数字科学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参与,是数字创新赋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用现代科技,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互动、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⑤。中共一大纪念馆今年启动了“数字一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元宇宙重点场景应用项目,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相关企业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打造数字化沉浸式体验。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同时,通过现场感受和体验互动的多元融合,增强参与性和体验性。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可以应用以下技术:

一是虚拟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或场景中。戴上VR头盔或使用其他设备,学生可以亲自探索革命场景、参与重大决策过程,并感受当时的氛围和情绪。这种沉浸式体验能深度影响学生,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是增强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结合了真实世界和虚拟元素,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呈现方式。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扫描特定标志物或展品,就能够看到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叠加显示。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更多历史背景知识,深入了解展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三是互动展示与游戏化教学。利用先进技术,可以设计互动展示区或开发相关教育游戏,让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在博物馆中设置触摸屏幕、感应器等设备,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探索展品信息、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这样的互动体验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还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和理解。

四是数据可视化与分析技术。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大量历史数据以图表或图像的形式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能够从中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 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场馆需要加强与学校深度融合,不断完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应该主动了解教育需求,制定适宜的教育方案,并创新教学方式与实现数字赋能,传承革命精神,增强课程体验,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与文化素养,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把红色教育深度渗透到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主动当好新时代红色基因的弘扬者、传承者、践行者!

注释

①冯婉琳.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及路径选择:以“红色传人我来当”系列活动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5):198-201.

②陈小红.对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馆校合作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1):232-234.

③孙玉霞.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的馆校合作校本课程实践探究:以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革命史迹研学”为例[J].东方收藏,2021(19):105-108.

④曾晓燕.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以武平县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8):130-132.

⑤薛果.博物馆与艺术类专业“馆校合作新模式”研究:以辛亥革命博物馆文创设计为例[J].艺术评鉴,2017(10):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