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权 王 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理念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程的需要。对此,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这一教学案例,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供同行们商榷。

一、创设情境,开启自主探究的动机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精心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在思维上、情感上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时,我结合教学内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话题——游玩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的学习好伙伴聪聪要带着小猫、小狗、小兔去数学广角游玩。别看他们是去游玩,其实在他们的游玩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看着学生满脸的疑惑之色,于是我因势利导,接着说:不信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他们到数学广角去看看,到底他们会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到时跟他们一同解决这些问题,好不好?学生兴趣盎然,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

二、拓展时空,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提供生生合作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时,为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时,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养成有序列举这样一种思考习惯,从而探讨出排列方法,我先让学生猜测“从1、2、3三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两位数,你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学生猜测出不同的结论后,接着让学生讨论“为什幺同学们的结论不相同呢?”在学生分析得出重复与遗漏现象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讨论“有什幺好办法能使摆出的两位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质疑,自主得出结论,并从中也悟出了“猜测——讨论——动手操作——结论”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三、体验过程,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既要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的问题或素材,又要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分析,尝试为这些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实现现实问题的数学解决。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时,为让学生感受到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学生掌握了“数的排列”这一知识点后又引出了“握手问题”。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两个握手一次,三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接着,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亲自试一试,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引导思考:“三个数字能摆出六个不同的两位数,可是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有三次,这是为什幺呢?”让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亲自经历和体验了科学地研究问题的过程:猜想——验证——反思——结论,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之思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使整个学习过程“数学化”。

四、巩固新知,在自主探究中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理清什幺概念,明白什幺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代。

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后。为让学生巩固新知,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三个练习:搭配衣服、支付钱币、安排比赛场次。从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