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娟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举出例子,用活数学概念;分析题目,理解题意;说出图形,领悟图意。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体验中获得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85-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营造合适的表达氛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并在述说过程中提升自身有序思考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说例子,悟概念

交流、倾听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制胜法宝,也是培养他们数学素养的有效举措。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看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以及自己能够联想到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问题研究等,激活他们的思维和知识经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的“倍数和因数——公因数”时,教师就得多设计一些有关说例子的环节,让学生在不同的表达中进一步感悟自然数之间的联系,进而明晰相关的数学概念,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富理性,数学思考愈加深刻。

指导探究,感知概念。公因数概念的教学,其主要着力点是学生对一个数的因数的理解与寻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得投放部分精力在因数的复习中,让学生在回顾中唤醒旧知,激活思维。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因数的理解,并举出例子。比如,学生说:“在自然数中,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幺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学生的表达是正确的,但这样的表述不简洁、不生动、不具体。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例子来解释因数的概念。学生举例:“3×4=12中,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反之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具体的例子以及详尽的表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概念。当学生再度联系概念时,对其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学习也会更有效。

用活复习机会,引导新知探究。教师再引导学生找一找两个不同自然数的因数,让他们一边复习巩固,一边观察思考。例如,6的因数有1,2,3,6;8的因数有1,2,4,8。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及尝试探究公因数的存在以及它们的意义。“观察6和8的因数,你有什幺新的思考和发现?”这个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中,初步感悟到6和8的因数有一些是相同的,有一些是不同。教师顺水推舟,引入公因数概念,让学生结合真实的例子,再度说一说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学生结合例子,就能够说出6和8的公因数是1,2。

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表达的融合,使得他们的思考更加缜密,能够更好地领悟公因数的本质,使得本节课进行得更自然,且愈加灵动。

二、说题目。悟题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训练学生读题目,指导学生多读题目,领悟题目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的字词等,并结合思考复述出题目的意思,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等,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多次阅读例题,明晰例题的数学信息,并在提炼条件、问题等过程中,初步感知这些信息的意义,进而感知相应的数量关系,为深入分析问题做好铺垫。

引导阅读,明晰信息。“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2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中初步感知相应的数学信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见解。有学生在观察后说出:“小朋友们在数花朵,一个人说‘绿花有12朵。另一个人说‘红花比黄花多7朵。还有一个人说‘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不同的信息汇聚,为进一步整理数学信息做了准备。

指导述说,理解题意。读图说题意,其目的是让学生知晓例题中的数学信息,但是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水平有限,导致他们理解的数学信息呈现碎片化,这就给后续研究例题、解决问题带来了不便。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得多引导学生整理信息,努力使之有条理,就像这样:桌面上有绿花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的朵数比黄花还多7朵,求红花有多少朵。经过整理,使例题的呈现形式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深入思考。

指导学生经历观察、阅读等学习活动,他们才能在读题活动中理解题意,从而为深入学习提供知识支持与思维支持。同样,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会在读题、说题意的训练中得到发展。

三、说图形,悟图意

看图、读图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重要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把指导学生看图形、说图意的活动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努力引导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把握图形的含义,理解图形反映出的基本特征,以及隐藏在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规律等,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加理性,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就得围绕教学内容,精心创设解读图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认读大量图形中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在脑中形成较为扎实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象,从而助推学习的不断深入。如,(1)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指导学生观察现实中的长方体牙膏盒、积木、砖头等,让他们在观察中明晰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长方体表象图。(2)引导学生观察平面上的长方体图,体会面的特征,从而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3)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并把看到的图形说出来,有助于进一步感悟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征,为深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灵活地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引领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图形、题目的信息说出来,把自己的学习思考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数学素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提升。

(责编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