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体曾经流传一段话:“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不是太平山的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不是大富豪夜总会,而是香港小姐。”

曾几何时,“香港小姐”选美活动是香港文化的一个象征,在这项比赛中,走出了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美人:朱玲玲、赵雅芝、张曼玉、钟楚红、邱淑贞、李嘉欣……

花痴女王

2020年,因为疫情,原定于6—8月举行的2020“香港小姐”选美活动取消。这是无线电视(TVB)自1973年接手“香港小姐”选美活动47年以来,第一次停办。

不过,让人唏嘘的不是赛事被迫暂停,而是停办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在社交媒体上,甚至看不到一条相关的讨论。上一个有话题度的港姐,还是2012年的亚军黄心颖,因为插足许志安和郑秀文婚姻而上热搜……

这就是目前的窘境,一项当年可以引发万人空巷的选美活动,现在已经落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1946年6月23日,第一届“香港小姐”在“丽池花园夜总会”举行。当时,抗日战争结束,香港百废待兴,从国外引进选美比赛,是为了刺激娱乐业的发展。第一届参赛者只有11人,但是依然吸引了2000多人围观。冠军是酒店招待李兰,她夺冠以后,拍了广告和电影,后来嫁给了游乐场经理。平民女孩通过选美改变人生,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传说,就这样从第一届“香港小姐”开始了。

不过,从1946年到1972年,“香港小姐”选美并非每年举行。直到1973年,无线电视承办“香港小姐”赛事后,才变成每年一届,“香港小姐”的宣传口号也变成了“美貌与智慧并存”。

这项改变,是和香港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1970年代,正是香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有了娱乐需求,在电视里看选美成了最好的消遣之一。所以,二十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香港小姐”最好的二十年,世界各地的华人美女涌入香港参加选美,1977年的冠军朱玲玲出生于缅甸;1986年的冠军李美珊是海归佳丽,从美国回来香港参赛;“最美港姐”李嘉欣是澳门出生的中葡混血……

赛事能吸引到那幺多漂亮面孔,是因为那时候大家都看重香港的发展机会,“香港小姐”又是她们可以争取的向上跃升的台阶——参加“香港小姐”选美的人,有的嫁富商,有的成为视后、影后……只要有机会参加选美,前面就是跃升的大门。

而“香港小姐”的地位发生变化,是1990年代后,金融危机的发生,让香港的经济受到重创。香港娱乐圈的黄金时代已过,没那幺多电影拍,大多数港姐只能在TVB做一个拿两三万月薪的打工仔。从1995年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娱乐圈“混”得最好的港姐,是1997年的季军佘诗曼,但她跟当年张曼玉、袁咏仪这类星光闪闪的电影咖还差很远。

港姐的上升通道关闭,冠军头衔不再有吸引力,自然就不会有那幺多人想来参加。毕竟美人也是一种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只会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靠拢。

这几年的港姐冠军,惊艳的美人没了,露脸刷资历的富家女多了,有富二代,有学霸,2015年的冠军麦明诗就是剑桥学霸,她们来参赛感觉更像是一种名媛宣传,所以也没后续。

当年的盛事在遗忘中落幕,但平民少女、少年逆袭的故事依然在上演,只是它更可能发生在有上亿流量的《创造101》《青春有你2》里,而不会在不到100万人看的“香港小姐”里涌现。

美丽传说没有消失,只是它不再属于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