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克锦

2019年1月7日开始,从日本离开的人士,每人每次将缴纳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63元)的“离境税”,由离境时所乘坐的飞机或船舶公司代收,不分国籍,日本人也要交。这笔钱,日本政府称之为“观光促进税”,人们一般把它叫作“旅游税”,更直观。

和日本差不多,立陶宛也将在2019年对进入其首都维尔纽斯的游客征收旅游税,意大利威尼斯市准备向游客征收最多10欧元的“进城费”,风景秀丽的新西兰已经在2018年开始向游客征税了。

而在此之前,欧洲多个国家和城市,以及土库曼斯坦、马尔代夫、缅甸和博茨瓦纳等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征收旅游税的行列。

看来,随着国际旅游越来越司空见惯,“雁过拔毛”式的旅游税也成为趋势。

这其实也并非时髦之物,有报道称最晚在1994年时,巴黎开始正式征收一种类似“旅游税”的费用,而当时奥地利、瑞士、荷兰、德国和希腊等国,不同程度上也有类似的收费。也就是说,旅游税最起码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

为什幺要征收旅游税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财政上遇到一定困难,就开始打旅游者的主意—前提是有大量的旅游者。所以,旅游税最早也就出现在巴黎和米兰这些着名的旅游城市。

一般说来,早期征收旅游税,多是欧洲一些地方政府的行为。大概是随着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旅游范围越来越广,不少地方开始在国家层面进行统一征收,即出入境的环节就开始征收。

很多地方都不会用“旅游税”这个名头,而是通过对餐饮、住宿和租车等行业加征税收,达到让旅游者“留下买路钱”的目的。比如,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果住三星级宾馆,那幺每人每天大概要交2欧元的税收,如果住三星以上的宾馆,则要交3欧元的税收。

征收旅游税所得来的钱,一般是“取之于游,用之于游”,即这些钱都用来维护当地的景点,修缮当地的经济设施。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如希腊,在经济困难时,希望通过提高旅游税收,为国民经济“输血”。

总的来说,和国际旅游者的开销相比,旅游税的数目并不算大。而且,游客所到之处,不仅需要相应的设施才能觉得旅途愉快,还或多或少地打扰到当地居民,占用一定的公共设施,就算刺激当地经济有功,但再贡献一点儿旅游税,从理论上来说也颇为合理。大部分游客对这“拔毛”也是一笑置之。

但有些地方的“拔毛”,力度有过大之嫌。前几年,美国一个名为“商业旅行协会”的非营利组织,对美国国内一些城市在“旅游税”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并排出了名次。

统计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餐馆就餐、住宾馆和租车所交的税收,因为这多是外地人的消费项目。结果发现,最糟糕的旅游城市是芝加哥,统计认为这三项负担加在一起,每人每天要多支出41.04美元;紧随其后的是纽约和明尼阿波利斯,分别为38.65美元和36.70美元。

这种拔毛力度,估计稍微细心一点儿的游客都能感受到。